排片再少,我也會去電影院支持這位九十歲大師

2020-11-17 澎湃新聞

原創 吳澤源 深焦DeepFocus

編者按:

年終,法國《電影手冊》又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去年電影《騾子》列入了他們2019年十佳榜單,位列第八名,而這也是老東木第十次登上這份全世界藝術趣味最刁鑽電影雜誌的榮譽榜。

從演員到導演,已經九十歲伊斯特伍德還在以每年一部電影速度繼續著自己的創作生涯。我們甚至沒有辦法再用「活的傳奇」這樣陳詞濫調形容詞來表達我們對他作品尊敬和欣賞。而正是這樣一位世界影壇真的大師,其晚年作品也一部接一部登陸了中國院線。去年我們有幸在中國院線看到了《騾子》這樣手冊十佳電影。現在,他的新片《理察·朱維爾的哀歌》又在中國院線上映了。但首日只有0.4%排片,再次把大多數影迷拒在了門外。

也許會多費點周折,但這個周末,老東木還是值得你想辦法去支持一下。今天,我們來複習一下《騾子》和老東木這個「美國英雄」。明天,我們將推送老東木新片的影評。

作者 | 吳澤源,寫不好小說的影評人

編輯 | 饅頭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1. 騾子伊斯特伍德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新片《騾子》,突然就不聲不響地爆了。

這部片在上映時,沒什麼搶眼的話題性和浩大的聲勢,片子裡最能引流的明星布萊德利·庫珀,名字甚至沒被印在海報顯眼位置,電影在頒獎季也毫無斬獲。

《騾子》 The Mule (2018)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表面上的啞彈,在北美卻悄無聲息地票房過了億,大西洋對岸《電影手冊》吹毛求疵的影評人們將其視若珍寶,太平洋對岸的豆瓣電影口碑榜上,它也安靜地登頂榜首。

算起來,這已經是伊斯特伍德近四部電影裡第三部北美票房過億的了,前兩部分別是《美國狙擊手》和《薩利機長》,《美國狙擊手》甚至還是當年的年度票房冠軍。這就讓伊斯特伍德這個人物很值得拿來一說了:《騾子》的片名和受眾歷程在某種程度上,講述的正是伊斯特伍德的人生故事:

2004年頒獎季,馬丁·斯科塞斯和小李子的《飛行家》在前半程叫得響叮噹,最後卻被伊斯特伍德的《百萬美元寶貝》攔腰搶走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

2014年,一眾超級英雄大片鬧得歡,結果到最後,票房冠軍卻被伊斯特伍德的《美國狙擊手》穩穩收走;

《美國狙擊手》 American Sniper (2014)

伊斯特伍德1971年正式出道做導演,在新好萊塢電影小子一代的包圍下,當時的他就是個弟弟。然而等同齡甚至比他年輕的導演都因為年齡見長而漸漸萎靡時,他的創作欲卻愈發強烈,技藝也愈發爐火純青。如今在89歲高齡之時,他已經可以自豪地對同行們說:比我成就高的導演沒我持久,比我持久的導演又沒有我成就高。至於比我成就高又比我持久的導演,呵呵,大概還不存在呢。

人們總說伊斯特伍德是老牛仔,但在某種程度上,他更像是只「騾子」:生命力和抗病力強,飼料利用率高,體質結實,肢蹄強健,富持久力。當然了,在《騾子》中,「騾子」這詞有另一個意思:為墨西哥販毒集團運送毒品的司機。不過這是另一回事了。

伊斯特伍德之所以能成為一隻令人欽佩的「騾子」,還要歸功於他的那股執拗勁。當一個人第一次說出自己的觀點時,你可能對因為與你觀點的出入而對他不以為然。但當一個人在四十多年間一直重申自己的觀點,並對之身體力行時,你就算再怎麼不認同他,也至少會對他的堅持心生敬意。這也是伊斯特伍德打服了不少人的原因。

2. B面伍迪·艾倫?

伊斯特伍德的導演生涯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範本:它有著持久的長度和穩定的產出頻率,而且老牛仔整個導演生涯中基本只和華納公司合作,這也算得上是個奇蹟了。

但若論這個生涯的對標範本,我們可能還真找不出太多例子,唯一合適的例子可能會讓你意外,那就是伍迪·艾倫。

伍迪·艾倫

伍迪·艾倫和伊斯特伍德,在氣質和政見上不可能更相左了:伍迪·艾倫身高1米65,伊斯特伍德身高1米93;伍迪·艾倫是諧星出身,伊斯特伍德靠飾演不苟言笑的硬漢出名;伍迪·艾倫生於東海岸,伊斯特伍德生於西海岸;伍迪·艾倫是個知識分子,伊斯特伍德從來不覺得自己是知識分子;伍迪·艾倫是標準的左派,伊斯特伍德則是死硬的右派,雖然他認為自己是個自由主義者。

但除去這些明顯的區別之外,伍迪·艾倫和伊斯特伍德卻有許多讓你想不到的相似之處:

這兩個人都閒不住。伍迪·艾倫一年一部片,伊斯特伍德基本上也是如此。

這兩個人拍片都效率奇高。伍迪·艾倫在生涯後期拍戲只拍兩三條,伊斯特伍德則一直如此。

這兩個人經營的都是小本生意。製片預算不高,拍片從不超支,甚至還能省出錢做補拍。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這兩個人都不是吹毛求疵的完美主義者。伍迪·艾倫幾年前曾說自己還拍得出傑作,但沒必要,因為他太懶也太中產了。伊斯特伍德則說,你不能用追求完美把電影給毀了;一旦過於理性地分析文本,你就會抽空它的靈魂。

伍迪·艾倫曾說過,愛情就像鯊魚,必須要不停遊動,不然會死掉。伊斯特伍德對拍電影這個工作也持相似看法:你必須拍得快,才會有動起來和做成了一些事情的感覺,不然的話你會覺得自己擱淺在了沙灘上。

伍迪·艾倫

或許也正是因此,伍迪·艾倫和伊斯特伍德都不愛和固定的一幫演員合作。伍迪·艾倫有好幾個異性繆斯,但沒和他同居過的「繆斯」,最多也只會被他在電影裡用上兩三次。伊斯特伍德也是一樣:吉恩·哈克曼和馬特·達蒙已經算是和伊斯特伍德合作多的演員了,而他們和他合作的次數分別是——兩次,和兩次。

(摩根·弗裡曼有三次,我知道。)

說到底,伍迪和伊斯特伍德其實是希望在與不同演員的合作中,得到新的體驗吧。而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個看似瑣碎卻在我看來極其重要的細節:伍迪和伊斯特伍德都是鐵桿的爵士樂迷。伍迪之前每周都去爵士酒吧吹單簧管的慣例,就不用多提了;而伊斯特伍德其實也是個不錯的音樂人,提名過金球獎最佳配樂,還專門拍過兩部與爵士樂有關的作品:1988年的查理·帕克傳記片《Bird》,和2003年的電視紀錄片《鋼琴藍調》。我一直覺得他們對爵士樂的熱愛,和他們在創作上做出的種種選擇,有某些內在關聯。

《鋼琴藍調》Piano Blues (2003)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伍迪·艾倫和伊斯特伍德都通過幾十年的創作,把自己打造成了穩定的品牌。你看他們的電影,不是為了追求什麼新東西;你看他們的電影,是為了從中一次次地獲得某些固定的東西,並為之樂此不疲:伍迪·艾倫的自嘲精神、男女糾葛、知識分子風雅生活的魅力,以及他們的神經官能症;伊斯特伍德的雄性氣概、來自老派工人階級的勤勉精神、身為老牛仔和牧羊犬對社會弱小群體的責任感,以及對美國為何物的思考與探尋。

所以當伍迪·艾倫或許無法持續他一年一部新片的紀錄時,我們卻發現伊斯特伍德可以成為另一個值得我們依靠和期待的品牌。或許文藝青年不會喜歡他過於樸拙、不夠騷氣的風格,但對於嗷嗷待哺的影迷來說,他的電影就像上世紀50年代的福特汽車一樣堅固可靠。

3. 匠人和說教者伊斯特伍德

伊斯特伍德從不把自己視為藝術家。他不覺得對導演來說,自我表達是首要的。他最關心的是怎樣講好一個故事。所以,相對於藝術家,他的確更像個汽車工人:他是一個服務者,而不是一個表達者。

或許正是這種樸實的態度,讓他在1990年代,成了國內觀眾最愛的導演之一:《完美的世界》和《不可饒恕》,或許是我們當時能看到的對罪與罰和人性探討最深刻的電影之一,《廊橋遺夢》則塑造了一代人對美式愛情的想像。

《廊橋遺夢》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1995)

但與此同時,伊斯特伍德也總是試圖在自己的電影中,輸出一些價值,比如怎樣做人才算體面,強者應當怎樣維護社會/世界秩序,兩代人應該怎樣達成相互理解,等等。現在看來,他的講道理方式和敘述手法已經顯得有些陳腐笨拙,且十分說教。但那個年代的國內觀眾,大多相信「文以載道」的信條,而對他們來說,敘事和影像不花裡胡哨,且能夠被總結出中心思想的伊斯特伍德電影,剛好最符合某種特定的審美標準。

「文以載道」的風格,恰恰也是我在一段時間內對伊斯特伍德不太感冒的原因,這和我對黑澤明不太感冒的道理一樣。但在《騾子》中,熱衷說教的伊斯特伍德變得可愛起來了,因為他說教的載體變成了他飾演的主人公厄爾·斯通,一個絮絮叨叨,看上去像老年痴呆症患者的90歲老頭。所以伊斯特伍德/厄爾對晚輩的每次說教,都帶上了幾分自嘲色彩,讓我們覺得伊斯特伍德並不像以前一樣覺得自己是絕對正確的,他也知道,這些只是屬於他自己的觀點而已。

《騾子》 The Mule (2018)

但與此同時,伊斯特伍德的立場仍然鮮明:他之前討厭那些只說話不做事的「娘炮」(pussy,歐巴馬大概也包含在內,伊斯特伍德在《老爺車》和《騾子》之間最著名的表演,就是在2012年的共和黨代表大會上,對著一把空椅子數落歐巴馬),現在依然討厭。厄爾·斯通便是一個不說空話、只做實事的純爺們,當網際網路大潮將他的花卉生意衝垮時,他做的並不是向政府抱怨或申請救濟,而是狠下心來當了那個為墨西哥販毒集團運貨的「騾子」。這讓我想起伊斯特伍德親述過的一段童年經歷:

在五歲時,有個人站在伊斯特伍德家門前對他母親說:「夫人,後院裡有一堆木頭,我可以幫你把它們劈開嗎?」

母親說:「我們沒錢。」

陌生人說:「我不要錢,只要一個三明治。」

這件事對伊斯特伍德影響很大。他說:「每當我想到現在那些只會抱怨的混蛋們,就會想起那個陌生人。我見過境遇真正困難的人,他們沒有社保,一無所有,那個人只想要一個三明治而已。我希望他後來找到了工作。他是一個努力求生的人,當時的人就是那樣。」

4. 英雄伊斯特伍德

但即便伊斯特伍德再怎麼甘心做一個靠手吃飯的匠人,他都是個極其自戀的電影明星,這一點成就了他,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他。在塞爾喬·萊昂內的電影中,所有角色或多或少都是小丑。但當萊昂內出於自我戲謔心理,想把《黃金三鏢客》的三位主人公搬到《西部往事》的開場處領便當時,其他兩位演員李·范·克裡夫和伊萊·瓦拉赫都同意了,只有伊斯特伍德不同意,他覺得自己是英雄,不是小丑。一段傳奇的合作關係就此終結。

除去萊昂內之外,伊斯特伍德還有另一位導師——與他合作過五部作品的唐·西格爾(Don Siegel)。西格爾對伊斯特伍德的建議,或許對後者影響更大,他叫伊斯特伍德在自導自演時,絕對不要為了導演工作而犧牲表演工作:「當你自導自演時,總會更關注其他演員的表演,而忽視自己,這是不對的。」結果我們也看到了,伊斯特伍德在絕大多數自導自演的作品裡(《完美的世界》和《百萬美元寶貝》是例外),都是光芒萬丈、剛正不阿的大英雄,沒人能和他搶戲。

相比起來,《騾子》是伊斯特伍德這一系列自導自演的英雄電影中,比較討人喜歡的一部,因為他老了。他飾演的英雄厄爾不再是他人的保護者,反而是自身難保的「下狗」(underdog):他在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洪流中節節敗退;他把家庭關係處理得一團糟,一家人除了外孫女之外都嫌棄他。當昔日風光的英雄行至末路時,為硬撐著的尊嚴而爆發出的生命力,也就尤為動人。

《騾子》 The Mule (2018)

而且,厄爾或許是伊斯特伍德飾演的所有英雄中,最富有柔情的一個:誰能想到他在整部電影的英雄華彩篇章,並不是和墨西哥毒販或者警察對峙,而是為了看前妻最後一眼,毅然決定拋開販毒任務,開車回家呢?

但歸根結底,伊斯特伍德還是把自己的英雄情結強加到人物之上了。厄爾·斯通的原型裡奧·夏普,確實是因為花卉生意破產而走上運毒之路的,但他在被FBI圍堵時,並沒有像厄爾一樣坦蕩地走出SUV,而是支支吾吾、顧左右而言他;他在法庭上,也沒有利落地承認自己有罪,而是讓律師將他的老年痴呆當作擋箭牌,來替他減免罪行。

不過,這些也是可以預料的。導演伊斯特伍德有可能會去拍這樣一個人物,但演員伊斯特伍德怎麼可能會去演這樣一個人物呢?

如果能允許我離題一下的話,這讓我重新想起了伊斯特伍德在《美國狙擊手》中傳達的開場白:世上有弱小無能的綿羊,有仗勢欺人的狼,也有保護弱者、對抗惡霸的牧羊犬。伊斯特伍德的西部片與英雄片基本都擁有這樣的三角格局,

問題在於,在伊斯特伍德電影的格局中,牧羊犬的交椅一直是被他和像他一樣的白種男子所佔領的。這就讓其他人種和性別的人物沒有多少選擇了:你要麼做狼,要麼做羊,要麼像《老爺車》裡的濤一樣,在白種男人的庇蔭下過活,要麼像濤的表兄一樣,混華人青年幫派,成為社會秩序的「破壞者」。

《老爺車》 Gran Torino (2008)

於是,伊斯特伍德電影的內在悖論就來了:在他的社會結構中,總有人不願做羊,不願做牧羊犬庇蔭下的無能者啊。可當他們在社會體制的規誡下,無法成為牧羊犬時,留給他們的選擇,又能有什麼呢?

這或許才是愛當英雄的伊斯特伍德,為自己電影留下的最大缺憾吧。

-FIN-

原標題:《排片再少,我也會去電影院支持這位九十歲大師》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小眾文藝片排片量少?
    問題是,為了給《百鳥朝鳳》排片,其他國產小眾文藝片的上映檔期被擠掉了。回到開頭的設問,那麼是不是電影院多了,大銀幕數量多了,就有了多餘的資源去承接那些小眾電影的放映?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即便電影院對於影迷群體出現供大於求的狀況,小眾電影仍然很難分享到排片檔期。這就要從中國電影發行的分成制度談起。
  • 輕評論 《念念》、《闖入者》排片少是場「謀殺」嗎?
    從前我是討厭這一切的,電影不就是電影嘛,為什麼非要拿這些條條框框去分析呢?但《闖入者》讓我感覺,自己確實是在觀摩一部電影,而非其它影像的玩意兒。 我想我只是一個小小的觀眾,希望看到一些不一樣的電影,但是影院的排片讓人連這點小小的需求都很難滿足。市場的行為也許不該有什麼幹涉,但是多一點情懷又有什麼妨礙。所以我要說:謝謝還在堅持的王小帥導演,我是你們的觀眾,我挺你們。
  • 我夢中的電影殿堂|席安瑪:在電影院,孤獨的感覺會變少一點
    賽琳·席安瑪十三歲時,我經歷了人生最大的一場危機——青春期。也就是在那時候,我做出了一個決定:我今後的人生,要以電影作為一切的核心。我們家裡有著愛看電影的傳統,奶奶給我推薦了各種好萊塢的歌舞片、喜劇片和經典老片,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e),加裡·格蘭特(Cary Grant)……十三歲時候的我,整個人生就是圍繞著一件事在轉:想法設法賺錢,一有錢就去電影院看電影。
  • 延期1年上映,被刪改100多處,但我還是會去電影院支持它
    但就算你的準備再充分,拍這樣的一部電影,就註定要走上逆流的苦旅。逆流而上,道阻且長。其實就算這位大佬不潑水,我也很清楚,《八佰》能上映,是絕對逃不過被剪刀手的命運。可是片方的商業掛帥和瞎指揮,刪去了《正義黎明》32分鐘的故事,讓蝙蝠俠與超人之間的衝突,不論是起因還是最後的和解,都變得荒唐可笑。
  • 這位《海上鋼琴師》,走向了《天堂電影院》
    雖然這位「1900」只是劇本中的虛擬人物,但電影中的音樂卻是出自一位現實中的大師——他就是埃尼奧·莫裡康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被譽為最偉大的電影配樂大師。 7月6日,據外媒報導,這位曾經給《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等500部電影配樂的義大利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因上周摔斷了股骨,導致併發症在羅馬去世,享年91歲。
  • 排片過萬場 全國近40個城市電影院昨日復工
    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20日全國總場次破萬,排片最多的電影是新片《第一次的離別》,排片率接近30%。第二和第三位分別是《誤殺》和《戰狼2》。票房方面,《第一次的離別》一騎絕塵,單日票房達到144.91萬,佔了當日總票房的41.2%。20日10時,廣州天河電影城放映了首部電影《照相師》,正式拉開廣州影院復工帷幕。
  • 《搖滾藏獒》鄭鈞:為排片下跪? 我只會豎中指(圖)
    鄭鈞、劉芸  為爭取排片下跪?可以比中指但不下跪  但劉芸覺得憤怒的是,身份的朋友想看《搖滾藏獒》,跑了五家電影院都沒看到,「觀眾都看不見這個電影,我們真的無語了。」在她看來,7月8日當天,《搖滾藏獒》與《大魚海棠》、《致青春2》等共五部電影同日上檔,那麼單部都拿到20%的排片才算公平,才能展開公平競爭,就像《大魚海棠》拿到應得的18%的排片是正常的。「現在一上來就給我們6%,一上來就拍死的排片,你們就是看不見電影啊。我們無能為力了,電影去哪兒了。」
  • 院線排片與電影審美的矛盾
    春節檔、暑期檔能賺錢的原因不是因為電影質量好,而是中國人多,今年春節,五部電影,票房第一唐探3,從預售到真實票房都一直領先,當然,豆瓣評分倒數第一也是它,而劉德華的電影排片好像每天只有一場到兩場,我沒看過華仔這部電影,但預售決定論是否合理我保留意見。有時候我在想,電影院實際上沒有什麼錯,誰火就多排誰,電影院是為了賺錢,可不是慈善機構。但這話絕對嗎?
  • 闊別181天,十堰電影院開始排片營業
    根據湖北省電影局此前發布的通知,在嚴格執行疫情防控規定,落實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按照國家電影局統一安排,全省低風險地區電影院可於7月20日全面恢復開放營業。7月22日,十堰環球國際影院、竹山縣亞新國際影城分別成為十堰城區、縣市區疫後首個排片的電影院。
  • 去電影院注意5大事項,這些電影的排期了解一下
    7月16日,國家電影局發布關於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低風險地區在電影院各項防控措施有效落實到位的前提下,可於7月20日有序恢復開放營業。中高風險地區暫不開放營業。做到常態化防控,預約限流,間隔排片等。
  • 2020廣州電影院排片一覽(持續更新)
    16日,國家電影局發布通知,宣布低風險地區在電影院各項防控措施有效落實到位的前提下,可於7月20日有序恢復開放營業。中高風險地區暫不開放營業。一旦從低風險地區調整為中高風險地區,要嚴格執行疫情防控規定,從嚴從緊落實防控措施,電影院及時按要求暫停營業。
  • 2021年票房爭霸戰,為什麼《拆彈專家2》排片少?賺錢是王道
    【2021年元旦票房爭霸戰,為什麼《拆彈專家2》排片少?賺錢是王道】  2021年元旦檔期其實是從2020年的12月31日就開始了,因為這一天2020年的最後兩部大片《送你一朵小紅花》和《溫暖的抱抱》首映了。
  • 這部期待這麼高的動畫電影,排片竟然這麼少?
    興衝衝去買電影票的時候,差點買不到合適場的場次!拿北京來舉例,8月12日首映當天,全城有37家電影院放映,但是每家幾乎只有1-3場片子的排期,別說這些場次大多是下午場,我怎麼能(gan)拋棄老闆投奔電影院呢~更過分的是,原聲場只有23家,
  • 這周是時候去電影院轉轉了
    再就是,對於電影而言,因為我一直關注院線,就有一種有了過多失望引起的熱情消退。比如說這個十月,國慶檔幾個片子也就這個樣子,再往下看,除了《金剛川》,整個十月可以說是毫無期待。上周沒寫推送,也不是我不想寫,而是...直接都沒有新片上映啊!!!所以不能怪我!是電影不爭氣!!!
  • 即將在朋友圈大熱的青春出櫃片,有男孩帶媽媽去電影院坐第一排看
    《愛你,西蒙》在北美上映之後一度紅的發紫,籠絡了大批青少年觀眾,定級為PG-13讓該片有了不錯的影迷群體基礎,有大批女生結伴觀看,更令人驚訝的是,有小男生牽著自己的媽媽,「別有用心」的來到電影院,坐到第一排靜靜觀看,然後心滿意足的離開。《愛你,西蒙》最大的優點是給予了觀眾一種難得東西,它叫做——勇氣!影片講述了高三男生西蒙的小秘密。
  • 《天堂電影院》:大師也有鄉愁,衣錦未必還鄉
    《天堂電影院》是託納多雷半自傳的一部電影,電影中的男孩有著和他相似的人生背景和故事。看這部電影時,你也想不到,小男孩多多以後會成為一代電影大師;你也想不到,這位大師日後也會不再回到他的「西西里」小島。作為託納多雷鄉愁三部曲之首的《天堂電影院》是一部典型的義大利式的電影,電影鏡頭語言獨特,畫面風格簡單,輔之浪漫多樣的音樂,講述了一個溫情脈脈的故事。而《天堂電影院》溫柔的外衣之下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少年離開家鄉功成名就又因舊人逝世回到家鄉的故事,但其背後的主題是深刻的,是人間的情感,是人生的取捨,是時代的發展也是戰爭的剪影。
  • 懷孕期間去電影院看電影,會對胎寶寶有影響嗎?
    作為如今備受觀眾關注和討論的一部佳作,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想去電影觀看一下這部疫影視巨作。我們準媽媽們當然也不例外。那麼很多準媽媽們會問:「懷孕期間去電影院看電影,會對胎寶寶有影響嗎?」
  • 鄭州中原電影院,我青春期的記憶標誌
    在成為這片瓦礫之前,這裡曾是西郊非常有名的一座電影院,叫中原影劇院。自從我九歲來到鄭州,它就屹立在這兒。那座相當宏偉的建築,稱得上當時鄭州西部的地標。 當它也與時俱進被拆掉的時候,我心裡也曾唏噓頓足過。當年,九十年代初吧,電影院周圍聚集著遊戲廳、錄像廳、撞球廳,還有賣盤租碟的賣書租書的賣衣服賣小吃的各種小店,滿足著一個少年可以娛樂的一切。
  • 《海邊的曼徹斯特》排片少?這回並不是因為院線不看好它
    @恭喜發財在電影院都充斥著娛樂大片的年代,會有人去看這部充滿血淋淋的,又不應該被人們遺忘的歷史嗎?票房證明了一切。面對鏡頭,很多老人不願回憶過去。相比展示傷痛、留作史料,影片《二十二》克制地截取鏡頭,充分展示了一個歷史後來人,對「慰安婦」倖存者的保護與尊重。
  • 海南電影院今天起有序開放營業,排片表來了!
    海南電影院今天起有序開放營業,排片表來了!各地電影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復工電影院的指導和監管力度,密切關注電影院疫情防控及復工經營情況。《通知》明確,要堅持把疫情防控放在首位,把防控責任細化到個人。影院要嚴格遵守當地疫情防控部門要求,做好運營防控常態化管理,依法依規恢復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