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身願以富察氏的百年榮光,相隨夫君左右,為夫君生兒育女,為賢良妻室。」
洞房花燭夜,掀起綾羅紅蓋的那一眼相遇,琅嬅曾真心而期待地對弘曆說。
只是原著未過半,琅嬅已下線。
作品中,這位被大清後宮奉為神衹的一代賢后人設是反派,可她這個所謂的反派,實在是個冤大頭。
富察琅嬅的冤,並不是說她有多麼白蓮花,而是她明明只捏了粒芝麻,卻背上個西瓜。
正兒八經盤點一下富察琅嬅幹過的壞事,也真是屈指可數。
不過是在潛邸時,賜了青櫻和高晞月各一隻翡翠珠纏絲赤金蓮花鐲,內藏零陵香,以防她們有孕。
不應該防嗎?
很應該。
這倆人都是弘曆的寵妾。尤其青櫻出身烏拉那拉後族,性子驕縱,姑母又是當今皇后,最後幾年雖被囚禁景仁宮,但另一位姑母純元皇后卻是老皇帝心中的白月光,因此琅嬅雖是福晉,也不得不敬著青櫻三分,凡事同她有商有量。
高晞月雖是包衣出身,家世不如青櫻,但父兄是弘曆的鐵粉,隨著弘曆勢頭上升,高斌父子在朝堂上也日漸冒頭,原本家世差的高晞月,在弘曆登基後闔族抬旗,成為尊貴的鑲黃旗高佳氏,入宮即封貴妃。
防著寵妃生子,就是保全自己和嫡子,富察皇后做的,不過是一個皇后該做的事。就象太后出於報復可以給高晞月定製一張藥方,皇帝為了防太后可以給意歡賜「坐胎藥」。
不過是「粗養」永璜,「精養」永璋。
永璜是庶長子,長子與嫡子,向來有「立嫡立長」之爭。永璜是沒娘的孩子,富察皇后暗命永璜的奶媽們不要拘著他,一個男孩,在「狗也嫌」的淘氣年紀,卻無人約束,這是巴不得他自己出個意外,既沒了「長子」的煩惱,又不用髒了手。
永璋當時才幾個月大,讓奶媽們精養他,則是為了把他養廢,一個養廢了的庶子,是威脅不到嫡子的。
「……一定要好好疼三阿哥,在襁褓裡就盡著他玩盡著他樂。咱們皇家的孩子吃不得苦,好好寵著一輩子就是了。」
以上兩件事,都是為永璉排除掉競爭對手,順利登上太子之位。作為一個皇后、一位母親,富察琅嬅的手段固然不光明,卻符合常理。
至於那些低等嬪妃懷孕,如玫貴人、怡貴人、嘉貴人,因為不會動搖永璉的地位,她根本就沒有費過心思。
富察琅嬅出身大族,為先帝賜婚,背靠著伯父馬齊,膝下有永璉和璟瑟兒女雙全,而後宮歲月的最初幾年,皇帝對她也是頗為敬重的。
她在風華正茂的年紀薨逝,落水不過是導火線,內裡早已熬得油盡燈枯。
一個安享尊榮的皇后,怎麼就到了油盡燈枯這份上?富察琅嬅的一生,輸在了「太在意」三個字。
一、太在意皇帝的心意
為了及時獲悉聖意,不惜拿蓮心去籠絡王欽。富察皇后如此行事的目的,皇帝豈會不知?皇后籠絡了皇帝的大太監,相當於在皇帝身邊按了個眼線,皇帝心裡能痛快?
將宮女配給沒根的太監,本就有違人倫,而蓮心在王欽處遭受凌辱虐待,她的主子娘娘卻拿出一副「君子遠庖廚」的模樣,只要她看不見聽不到,她就「不知道」蓮心受的苦。
「不體恤下人」是富察皇后給自己貼的標籤,皇帝當然不喜歡這個標籤。
二、太在意皇帝的偏寵
潛邸的時候,青櫻是弘曆最寵愛的側福晉,登基以後,看似慧貴妃寵冠六宮,而皇帝最初冷著如懿是為了保護她,後來看到冷著不管用,索性捧起來寵。
其實不管哪面彩旗飄,紅旗不倒萬事消。有鳳位、有兒女、有朝堂支持的富察皇后本應該超然於嬪妃爭寵。
可是富察皇后不肯消停,她的策略是「發動寵妃鬥寵妃」。慧貴妃是忠心的皇后黨,性子浮燥,位份又高出如懿一截,用她去打壓如懿和如懿一派的海蘭正好。
富察皇后使用慧貴妃這個工具很順手,但滿宮都知道慧貴妃是皇后的人,那麼慧貴妃幹的事自然是皇后授意。
一個皇帝,對於皇后指使自己的寵妃打擊另一個更寵的妃子,會有什麼想法?總不見得是歡欣愉悅罷?
而慧貴妃這個工具,皇后使得順手,暗地裡金玉妍也早就使用上了。
三、太在意「節儉」的人設
素心為什麼投靠了金玉妍?因為金玉妍能給她多多的銀錢和人參。
素心母親有病,是個富貴病,只要不操勞,好生湯藥養著就沒啥事,所以素心很需要錢。
偏偏她的主子娘娘把節儉放在首位,身邊侍候的奴才,月例都是減半的,她認為奴才們衣食都有宮中份例,要那麼多銀錢做什麼?
富察皇后這種「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的思維把素心逼向了金玉妍,從此也開啟了替金玉妍背鍋的苦逼生涯。
其實一個皇后要樹「節儉」人設同厚待宮人並不矛盾,月例可以減半,但賞賜可以增加,你富察家總不缺幾兩賞奴才的銀子吧?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那有這等好事?
論到厚待奴才,富察皇后真是遠不如慧貴妃,慧貴妃縱然情商不高,對貼身侍女茉心卻極好,茉心在她身邊連句重話都沒受過,也因此才會在高晞月死後,念念不忘為她報仇。
富察琅嬅的身子什麼時候開始走下坡路的?
從永璉之死開始。
永璉的死,是如懿和海蘭隔著一道冷宮的門細細謀劃,又由海蘭去慫恿了純妃拿杭綢蘆花被換掉了永璉的同款杭綢被子。杭綢空隙大,蘆花易飄出來,哮喘的孩子就送了性命。
如懿和海蘭為什麼要害死永璉?這裡就是富察琅嬅背的一口大黑鍋——種種跡象表明,是她主使用硃砂謀害兩位皇嗣又收買阿箬嫁禍如懿,才使得如懿冤入冷宮。再加上永璉病重時,海蘭在御花園放風箏,被她大雨中罰跪受辱。因此兩個深恨她的妃子密謀,害死了她最重視的嫡子永璉。
富察琅嬅冤不冤?很冤。但從她失了素心的忠心開始,她的前途就註定了風雨飄搖。
一個皇后,不能沒有嫡子。
而皇帝對她早有不滿和疑心,自從如懿出冷宮,皇帝對皇后的恩寵就近乎寡淡,而高晞月臨死前的揭發更坐實了皇帝的疑心。
喪子之後的富察皇后,身子羸弱,內心憂慮,恩寵稀少,自然是懷不上孩子的。
高晞月臨死前對皇帝的「算計」,令皇帝得了會傳染的「疥瘡」,琅嬅利用後宮之主的身份,不許別的嬪妃接近皇帝,只自己日夜服侍。
皇帝病癒,感動於皇后操勞,回心轉意,不久就傳出中宮有喜。
這固然是琅嬅之喜,卻喜中伏憂。
皇帝大病初癒,從優生學來講,「種子」的質量並不好;而皇后在喪子之痛和皇帝猜疑冷淡的雙重打擊之下,本就身心俱傷,又日夜侍疾勞累過度,「土地」的質量也堪憂。
因此生下來的永琮病貓兒似的,再被白蕊姬和茉心聯手一操作,就染上天花,找他哥哥永璉去了。
白蕊姬和茉心為什麼要禍害永琮?因為她們一個要替孩子報仇,一個要替主子報仇,沒有人知道富察皇后是個背鍋俠。
連失兩子的富察皇后如同風中敗絮,哪裡還經得住「失足落水」?
琅嬅一輩子在夫君面前溫順恭馴,直到臨死前一刻,才肯訴說心中的惶惑和委屈:
「皇上,您對臣妾若即若離,臣妾從來也抓不住您的心……可臣妾是皇后,六宮的人堆到一塊兒,臣妾站在峰巔上。臣妾沒有什麼可以依憑的,若您的心意變化,臣妾所擁有的貌似安穩的一切便會煙消雲散。」
站在峰巔上,自然高處不勝寒,或者換種說法——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已經是皇后了,有家世有兒女,很多時候,一動不如一靜。保護好自己的孩子,維繫住奴才的忠心,把長春宮治理得鐵桶一般,不讓人有機可趁,這才是頂頂要緊的。
皇帝夫君註定會有無限多寵妃,超然一點,讓她們去神仙打架好了,身為皇后,只要拿出貌似公平的態度,維持後宮的貌似安寧就可以了,實在不必親自參與進去,既失了身份,又招來怨恨,還賠進去兩個兒子。
富察琅嬅的人生,輸於「太在意」。
她怨憤而死後,害死她兒子永璉的那個女人,登上她的鳳位,開啟了另一個「太在意」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