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抬棺這件事是真的嗎,不是炒作吧?
首先,黑人抬棺確實是真的,也並非炒作。
加納共和國
抬棺舞
人們會僱傭專業(抬棺)團隊用這種歡快的形式送別親人。
黑人抬棺由來
在加納人眼裡,雖然親人去世是一件悲傷的事,但死者的靈魂會經歷輪迴,在另一世界以同樣的方式繼續生活,所以加納人並不很悲傷,並且很樂意在葬禮上搞氣氛慰藉死者和親友,所以就開始了這樣的「喜喪」。加納人認為死者去了另一個世界也會和生前一樣,認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他們選擇用這種輕快的「歡樂送」寄託哀思,表達祝福。
-以下選自對於專業團隊的採訪
葬禮是人生新的開始只要符合死者的心願一切都可以被允許「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但是如果逝者家庭要求嚴肅處理,專業團隊也是會按照家屬意願改變執行方式的)
疫情插播:
3月中旬,受新冠病毒的影響,加納總統納納·阿庫福-阿多(Nana Akufo-Addo)宣布暫停所有公眾集會,舉辦傳統的千人葬禮被叫停,改為網絡直播。此後,線下加納的葬禮人數一直限制在25人以內。
起
在加納,人去世後,家屬需快速發布訃告。並且要在逝者的直系親屬、整個家族、甚至整個部落間傳達。同部分中國地區一樣,訃告的內容避諱直接說「死」,而是要用「他同食物永別了」、「大樹傾倒」、「家庭之火熄滅」、「前門牙掉了」等委婉的隱喻來表達。
葬禮規劃和安排是個極其龐大的工程。逝者家屬要保存遺體、通知家族成員、安排場地、邀請樂隊、準備飯菜等等。很多大人物或有錢人還要在媒體上刊登廣告,或在顯眼的地方張貼海報。不過這些可滿足不了大人物們,除了抬棺舞,現在有錢人的葬禮上還有DJ打碟,最新嗨曲伴奏,大家在狂歡中送別往生。在阿克拉,即房地產經紀人明星經紀人之後,也誕生了葬禮經紀人這一職業。
承
死後首先是屍檢,接下來便是葬禮準備,這個過程可能長達數月,有時甚至數年,因而在加納,一年後舉辦葬禮是常事。但是加納位於非洲,年平均氣溫25度。倘如不用冰箱將死者冰凍起來……後果大家可想而知。所以屍檢之後,逝者被存放在冷凍室內。
-Q: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個過程怎麼這麼長,搞快點不行?
-A:不行,在加納的一些地方,人死後不久就埋葬被認為是褻瀆神明。不論死者及其直系親屬的意願如何,屍體都要在太平間裡呆上好幾個月才能埋葬。
-Q:我不聽我不聽,我就要搞快點。
-A:死了之後還輪得到你說話?一個人死後,他的遺體不僅屬於直系親屬家庭,還屬於他們所出生的大家族,其中可能包括幾十年都沒有說過話的遠親。這些遠親也可以決定埋葬死者的方式、地點和時間,什麼都需要得到大家族的同意才行。這種耗時極長的葬禮跟加納的家庭觀念有關。
-Q:古代如果沒有冷凍室怎麼辦呢?
-A:就你話多……以前太平間冷凍室還不常見的時候,這個國家的人都是在兩三天內就把死者埋了,然後再定下葬禮的日子。
加納人葬禮實際上是一個家庭聚會,家屬發出訃告後要等全家族的人都回來,才能選擇一個大家都方便的周末舉行葬禮,有的家族大,親屬遍布各大洲,死者就要等上一年半載,其遺體才能入土為安。
葬禮前,部落領導人物和家庭成員,會組成治喪委員會。第一件大事就是審查逝者的信用事務,諸如他生前是否給社區繳稅?是否遺留債務?若有,為了所有同逝者有關聯的人都能來參加葬禮,這些問題必須在葬禮之前解決。
在加納,賓客的數量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徵,葬禮越隆重、賓客越多,死者及其家人的名望就越大。所以為了籌措慶典費用而舉家借債的情形並不少見。對於當地人而言,葬禮不僅是派對,而且對很多人來說也是經濟陷阱——意味著上百賓客、長達數天的慶祝和巨額開銷。
轉
因為舉辦葬禮在加納是一件大事,葬禮持續長達7天的情況並不少見。由於加納當時傳統,入殮多在周六舉行。
人們參加葬禮的服裝也有特殊規定,人們一般要穿黑色或紫紅色衣服,高挽髮髻。紅和黑是葬禮的主色調。參加葬禮的女士一般身穿黑色傳統連衣裙,頭上纏紅色絲帶,男士則以一塊黑布裹體,裸露右肩。每次葬禮很多女人們都做新衣服,葬禮就像一次小型服裝展示會。葬禮會場,數千人身著紅黑長袍,戴著黃金首飾在葬禮上為死者哀悼。
所以在加納一生中最昂貴的不是婚禮,而是葬禮。
既然說到了花錢,人們就會自然而然的在這方面越來越攀比。一個葬禮至少要花費一個加納人一年的工資。葬禮要聘請攝影師、攝影師、調酒師、保安人員、化妝師、廚師等。每到周末如果沒事做,不少人就會給親朋好友打電話,詢問哪裡有葬禮可以參加。葬禮也已經和酒吧迪廳一樣(雖然對於我來說可能是峽谷……)成為了加納人結交新朋友的重要場合。
加納日常對話
-Q:喂,二姨夫,我這周六沒啥事兒,你知道哪裡有葬禮可以參加嗎?
-A:……
合
逝者下葬後,聘請的舞蹈團伴隨音樂開始表演,事先準備好的食品和飲料擺上桌面。在哀悼死者的同時,治喪委員會也接受參加葬禮者的捐贈,每一位捐贈人還會得到一張收據。聚會主持人當場宣布捐贈的物品或者錢數,家屬們以鼓掌表示感謝(家屬十分期待賓客捐錢來抵補葬禮費用)。葬禮結束後,賓客可以帶走裝著食品和糖果的袋子用來紀念。
但由於加納葬禮的組織規模大,花費較多,很多家庭不得不依靠參加葬禮者的捐贈彌補虧空(想想你過年收到的紅包都去哪兒了,是不是又流回去了呢?)。
據美國有線新聞網2014年的一份報告顯示,葬禮是加納的大型社交場合,通常可以持續數天,但整體價格不菲,約1.5萬至2萬美元(約合10萬至13萬人民幣)。
棺材製作在加納是一門藝術。在早先時候,造型各異的棺材是對應著死者的身份,比如劍或者椅子代表著死者生前的職位,而一些動物則是死者氏族的圖騰。但是到現代,由於職業的多樣化和氏族觀念的淡化,棺材也會按照死者的喜好或者願望定製,經常形狀奇特。
然鵝,並不是所有人都對這項加納傳統文化青睞有加。加納記者兼政治家Elizabeth Ohene就希望人們能夠認識到這種葬禮的壞處,適當採用國際主流做法,但她的努力收效甚微。
有新聞報導,一位酋長去世6年了,屍體還在太平間凍著,因為他的大家族無法決定誰來當喪主(chief mourner)。不過新聞沒引起太大關注,因為這種事情在加納實在太常見了。
推遲葬禮的理由可以有很多,有時候是決定不了誰當喪主,有時候是因為棺材選擇問題或埋葬地點問題,也有時候只是因為要等四海八方的親戚從各地趕過來。要讓整個大家族的人同意一件事情實在太難了,所以Ohene認為最好的方式還是讓死者的近親來決定葬禮如何舉行。
有些方面按照傳統確確實實是要近親負責的。根據傳統,孩子需要支付父母的葬禮費用,雖然他們完全無權決定其他事情(人形自走提款機)。即便你跟一個人結婚80年也沒用,人一死,就屬於他所出生的那個大家族了。
有些葬禮推遲的原因則是因為加納人對儀式太過重視。為了舉辦體面的葬禮,死者的房子需要重新裝修,或者拆掉重建。邀請來賓和撰寫訃告都是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想要邀請一個重要人物到場,還需要商定什麼時候所有人都有空。
Ohene在BBC上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這個周末,我參加了著名實業家Nana Akenten Appiah-Menka的葬禮。他的葬禮手冊圖文並茂,總共有226頁,述說了他生命中84年裡所發生的事情。編制這樣的手冊也需要很長時間。」
當Ohene的祖母在90歲高齡逝世時,她在三周之後埋葬了她。但這還是被村裡的人認為褻瀆神明。
經過對加納葬禮的長期研究,Elizabeth Ohene認為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冷藏技術的出現。
她寫道,「以前太平間還不常見的時候,這個國家的人都是在兩三天內就把死者埋了,然後再定下葬禮的日子。但現在,遺體在太平間裡平均需要呆上3-6周。加納殯葬業太過依賴冷藏技術了。假如沒有冰箱,我們就不會將遺體放那麼久。」
國外情況:在美國,也有類似的不太傳統的葬禮服務。自2010年以來,新澤西和紐約的約翰休斯頓(John B Houston)殯儀館一直在為非洲裔美國人提供舞蹈派對。
同時今年中國也引進了這種歡樂送——抬棺葬禮。
老公們怎麼看待中國引進的抬棺葬禮呢?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啾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