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鎮江!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08 澎湃新聞

鎮江,2500多年的建城史,就是一條大江大河多聲部合奏的壯麗史詩。京杭大運河鎮江段,長江和大運河在這裡交匯,形成了長江中下遊「黃金十字水道」,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鎮江成為運河南北的商埠重地。這座美麗的「城市山林」中,長江與運河用一橫一豎的筆法,描寫著中原文化與江南文化的交融,呈現著歷史與現代的碰撞。

鎮江,第一個有據可考的名稱叫做「宜」,周康王時這裡是宜侯(仲雍的曾孫)的封地,故址在今丹徒及附近地區。北宋政和三年(1113)以潤州為徽宗潛邸,升為鎮江府。治丹徒縣(今鎮江市),屬兩浙路。「鎮江」取「威震大江」之意。鎮江是南京的門戶,城東的圌山俯視長江,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京口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或依江傍岸或矗立江心,而且北坡陡峭南坡平緩,易守難攻,它們一同鎮鎖著長江,鎮江之名由此而來,並且沿用至今。

中國大運河(江蘇段局部)與長江局部

漕運咽喉

先秦時期的「徒陽運河」,又名「丹徒水道」,是江南運河北端通江河道的雛形,使鎮江這座古老的城市一開始就處於江河交匯的地理優勢中。隋唐時期,隨著京杭大運河的全線貫通,長江和運河在這裡構成了國內最大的黃金十字水道,進一步確立了鎮江作為江南入江通道主口門的地位。

京口閘

宋元以後,鎮江更成南北要衝,承擔著全國68%的漕糧中轉重任。明清兩代,尤其是清朝,漕運已經發展到了極至,漕糧數額超過以往歷朝。鎮江水運的暢滯,在統一的封建國家中開始具有全國性的意義,而鎮江的城市地位也進一步隨之攀升,已躋身當時東南名都大邑之列。

有人是這樣描寫鎮江的:吞天吐地是鎮江的位置決定的,運河在它臂間浩蕩,長江在它腳下雄渾,一個力重千鈞的「鎮」字寫出了它的壯夫本色。京杭大運河鎮江段全長42.6公裡,是運河歷史上最早開鑿的地段之一。溝通長江與南北運河的咽喉的諫壁船閘,是江南運河唯一直達通江的一座船閘,素有「江南第一閘」之美稱。從諫壁船閘工作區俯瞰下方,一艘艘巨輪駛過,場面非常壯觀。這裡開始的江南運河,依然承擔著繁忙的運輸重任。

諫壁船閘

戰略要塞

宋代詩人陳亮來到鎮江,嘆道:一水橫陳,三面連岡。這是戰略家眼中的鎮江地貌,城北金山、焦山、北固山這京口三山,雖海拔不高,卻成掎角之勢俯瞰長江。作為軍事要塞、漕運咽喉,又是南京的門戶,鎮江扼守著長江天塹,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英雄人物層出不窮。「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就是英雄們的真實寫照。鎮江也無愧於它的名字,它和這裡的英雄一起浴血奮戰,牢牢地鎮鎖著大江。

鎮江地形示意圖。可以看出長江南岸有寧鎮丘陵自西向東延伸,東南部則是無險可守的一片平原。製圖/劉昊冰

成語「聞雞起舞」和「中流擊楫」的主人公都是祖逖。東晉時祖逖曾經在京口集結了一批勇士,決心收復中原的失地,他被晉元帝任命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而「中流擊楫」就是祖逖渡江北上,行至江心時留下的鏗鏘誓言,說:「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驅逐敵寇,則如這濤濤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錚錚誓言極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結果祖逖的軍隊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

聞雞起舞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兀朮率領十萬金兵從蘇州、浙江嘉興劫掠北歸,宋將韓世忠奉命率領八千水軍屯駐焦山,攔截金兀朮。在句容附近的長江邊有條叫黃天蕩的水道,韓世忠把金兵圍困在黃天蕩裡48天。在此情況之下,韓世忠利用金兵不善水戰的弱點,誘金兵深入蘆葦蕩,夫人梁紅玉則登上金山妙高臺,擂鼓助威,大敗金兵。這就是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梁紅玉擊鼓戰金山,金兀朮敗走黃天蕩」的故事。宋金鎮江之戰,使韓世忠成為「中興武功第一」的名將。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國侵略軍發動了對華揚子江戰役。四月,英軍在攻陷吳淞口炮臺後,直逼鎮江。六月初六,英軍先遣隊「伯魯多」號和「復仇」號從江陰駛向鎮江。此時鎮江只有守軍旗兵1583人,在隨後的8天時間裡,守城旗兵在副都統海齡的率領下殊死奮戰。他們先是用炮火打擊敵人,炮臺失守後又利用城垛掩護,步步為營,與英軍激戰。城破後他們節節抵抗,慘烈的肉搏巷戰到處可見。海齡在戰鬥中身先士卒,城破後在衙門自縊殉職,其家人也自焚殉國。恩格斯在《英人對華的新遠徵》一文中高度讚揚了鎮江守軍抵抗侵略的英雄氣概:「駐防旗兵殊死奮戰,直到最後一人……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鎮江港龍門港區碼頭

英國人當年對於鎮江的野心勃勃,正是因為貪羨長江和運河交匯,鎮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籤訂了《中英天津條約》,鎮江闢為通商口岸。鎮江正式開埠以後,商業貿易規模的越來越大,一度被稱為「金碼頭」、「銀碼頭」。 隨著外國資本的各洋行的入侵和招商局、鴻安輪船公司等中國航運企業的興起,沿江的小輪碼頭也競相出現。這些碼頭在沿江一帶排列,大小相間,一派近代港口的景象。來自蘇南的綢布,來自長江中遊湖南、江西的木材、桐油,來自蘇北的土特產、大米,北方的菸葉、雜貨等,五湖四海的商品每天源源不斷的進出鎮江的各大碼頭。

文化交融

江是自然之力的化身,河是生生不息的紐帶。江、河蔓延舒展,像毛細血管一樣深入當地的歷史、文化與生活之中。鎮江是一個移民城市,南北文化在這裡經過一次次碰撞後相互滲透與交融;鎮江同時是一個寬容的城市,它融南納北,兼收並蓄,使得這一方鍾靈毓秀的土地人才輩出……

《春山瑞松圖》/米芾

自古以來,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層出不窮。有道家、煉丹家、《抱樸子》的作者葛洪,有編集我國最早的詩文總集《文選》的南朝昭明太子蕭統,有著述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巨著《文心雕龍》的劉勰。唐詩人李白在這裡寫下《丁都護歌》:「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千年後乾隆到此,寫下《反李白丁都護歌》:「豈無疏浚方,天工在人補。輪年大小修,往來通商賈。」 還有在山水畫派中獨樹一幟的「米氏雲山」(米芾),有「十一世紀的科學座標」《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有甲骨文學者《鐵雲藏龜》的作者劉鶚……

陸遊到四川做官,經過鎮江,在《入蜀記》對鎮江的運河工程有著生動描述。元朝時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 · 波羅從揚州曾在長江邊上的西津渡登岸。道光年間,江蘇巡撫林則徐數度坐鎮鎮江,整頓漕政。孫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國方略》中專列一節論述鎮江,其中一段這樣寫道:鎮江「為南北內地運河中心重要之地,而若將舊日內地運河浚復,且增浚新運河,則此地必能恢復其昔日之偉觀,且更加重要。因鎮江為契合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中間之鎖鏈,而又以運河之南端直通中國最富饒之錢塘江流域。」

英國領事館舊址

西津渡古街

如今,運河沿岸的英國領事館舊址、元代昭關石塔、虎踞橋、江河交匯處、新河一條街、西津渡古街、宋元糧倉遺址等……不論是秦漢、兩晉南北朝,還是隋唐、宋元明清,歷史在這裡一層層壘疊,後一層次的構造疊加於前一層之上,為鎮江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和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