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駕的第1站,選擇臨高,很大部分原因是這裡獨踞海島西北岬角的地理位置。
走過不少地方,但凡是岬角的位置,通常都會有2個特徵:其一,風很大;其二,海景很美。
臨高驗證了這個規律。而更令人意外的是,在海之岬角的獨特風景中,我們還發現大批鮮活海鮮藏身於此,隨便免費帶走。
繼縣城肉菜市場150元/斤的天價豬肉後,這郊外景區的元海鮮,令臨高的旅程記憶特別鮮明。
臨高的海之岬角,叫作臨高角。
對於本地市民百姓而言,它有2個特殊的身份:既是1950年解放軍全線登陸海南、解放海島的紅色景點;又是極好的海灘休閒公園。
雖然目前臨高又開發有碧桂園樓盤的海灘,但跟當地人聊天,他們會更傾向臨高角的海灘,說這邊沙質更好、更乾淨。
臨高角現在已是一個建設得相當完善的景區,提供修繕一新的停車場、洗手間等硬體設施,還免收門票。
進入景區門口,首先展現的是此地的紅色歷史,形式包括有展館、解放海南紀念雕像等。
雲吞寶寶年紀還小,我們便直奔他更感興趣的主題:海灘去了。
沿著解放海南紀念雕像後的樓梯拾級而下,就能直達海灘。延綿的海岸線,在同一時間映入眼帘。
東岸:波浪滔天
這邊的海灘,風特別大,把海浪也直卷得拍岸而來,洶湧滔天。
如果是退潮時間到達,你會看到部分的小沙洲突出一塊來,方便了遊人能去到遠一點的海面親水玩樂。
我們來到的這一側海灘,是海之岬角的東岸,有著「南海秋濤」的美稱。
西岸:水平如鏡
而岬角的西側海岸,則是相當平靜的海灘,更靠近景區的正門。
西側海岸呈海灣的形狀,大陸的半環抱,把洶湧的海水也包容得溫柔了,海面風平浪靜。
尤其是在日落黃昏時,西側海灘的平靜感更為升華。整片海面都是金黃的餘暉,美景令人流連。
雖然字裡行間看,西側海岸的風景貌似更秀美。但事實上,我們把所有遊玩時間都放到了東側海岸。
因為除了衝浪的快感以外,東側海岸還藏有大海恩惠的美味。
臨高角的海灘,並不全是沙,而是間雜著大片石灘。
漲潮時,海水漫過沙灘,衝刷石灘的礁石群中;而退潮時,海水退下,卻同時遺留下很多喜歡生活在沙子、礁石中的小生物,例如:小螃蟹、小海螺。
每逢潮退時,臨高角的海灘裡就會呈現2派不同景象:這邊廂遊客在凹造型、夕陽下留倩影,那邊廂則是本地市民、孩子在認真地渾水抓蟹,享受趕海的樂趣。
雲吞寶寶和爸爸,也是被這趕海的魅力吸引過去了。
在礁石群間,只要靜下心來,就會看到很多小海螺緊緊地吸附在石頭的各側。海螺不太動,相對容易就能盤下來。而更鬼靈精的則是小螃蟹,愛躲在石頭縫隙裡,還跑得快,一溜煙躲到石縫或沙灘中。抓它們需要快狠準,還得萬分小心鋒利的礁石。
總概而言,臨高角海灘礁石的範圍很大,提供給小生物的生存空間很充足,花點時間,收穫會相當豐富的。我們一下午就抓到了一小瓶,而不少當地人都用水桶去裝漁獲。
處理這些海鮮的唯一方式,只有吃!
我們當晚就在臨高縣城買了電鍋、大米等煮食道具,來個蟹螺一鍋鮮的海鮮粥。沒想到,卻嘗到了一種能讓人把舌頭吞下去的美味。
不同於海鮮市場裡售賣的大蝦、大蟹,吃的是肉;
這些活的小海產自帶海水的鹹味,放到嘴巴中咀嚼,脆得咯噔咯噔,吃的是軟殼,從咬爛的殼中吮吸出海的鮮味。而放在大米粥中同煮,米粥本身也都染上了這樣的鮮美。
這味道,成為了我們對臨高旅程的記憶。
告別臨高,下一站是海南西線上的儋州,名氣在外的海花島就在此。
但是,我們沒有選擇它,而是去了一處千年遺蹟,用嘴巴品嘗了來自古遺蹟的味道!
這可以「吃」的古遺蹟,究竟是什麼?關注旅遊大咖雲吞媽媽,告訴你更多不知道的海南精彩。
◆◆帶娃行走 有範生活◆◆
關注我,分享生活、親子、旅行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