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方壺的製作與欣賞》
主講導師:華健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2020年9月5日下午2點,宜興「紫砂導師團•助力鄉村振興」公益講堂第四課開講。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華健導師向學員們分享製作及欣賞紫砂方器的寶貴經驗。
華健導師是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他師從顧紹培大師,數十年來精研紫砂方器的製作技藝,造詣深厚,名作迭出。
其《大彬六方壺》、《蓮蓮蹬高壺》、《傳爐壺》、《鳴遠四方壺》等都是汲古出新,形神皆備的經典力作!
由華健導師主講紫砂方器的欣賞之道和製作方法,實乃一場令學員們振奮踴躍的知識盛宴!
華健導師在開課前半個小時已到達講堂,他細心地檢查上課用的PPT和視頻等材料,嚴謹細緻,一絲不苟。上臺後,他親切地和學員們問好,並將自身的從藝經歷作為課前小引。據華健導師自述,他最初在紫砂工藝廠隨顧紹培大師學藝。彼時,工藝廠實行師徒制,每位師父所帶弟子眾多,約二三十人。
紫砂的傳承極講究「言傳身教,代代相承」,老輩藝人們傳藝「說得少、做得多」,徒弟必須在勤勉的學藝過程中主動地「看」,自發地「悟」。
學藝的日子枯燥卻不乏味,華健回憶,當時的藝人做壺很講究效率,以「茄段壺」為例,一天起碼要做三把。在華健看來,做壺要快,快才能練出紮實的基本功,速度背後是對流程的瞭然於胸和操作的行雲流水;做壺更要能慢,慢得下來才有對細節的如琢如磨和心志的不動如松。
圓器,是華健踏上紫砂方器殿堂的階梯。自青年起,華健就對紫砂懷著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諳熟圓器製作技藝之後,華健主動在夜間試做方器,他做了許多方型紫砂花盆、筆筒等練手。那時,華健等人的隨心之作常被一眾陶手揀去習刻。彼時的壺手與刻師都還聲名不顯,但他們對紫砂的熱情、專注與執著在同一件稚嫩青澀的作品上相遇,瞬間激發出絢爛的藝術火花。
華健導師向學員們展示了一個精美挺拔的六方紫砂筆筒,老筆筒上的刻繪是譚泉海大師三十餘年前的信手塗鴉。這件筆筒是華健極有意義的私人收藏。
華健稱,那老筆筒上筆墨的味道甚至比譚大師成名後的許多作品還要好。當年摶砂與執筆的少年人,定然對紫砂充滿了新鮮敏銳的藝術感覺吧?他們抱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熱情,在一個個寂靜的黑夜中挑燈苦練,摸索前行。
讓華健念念不忘的「更好的味道」,固然有不悔少作的成分,但更多的,想來是出於他對學藝生涯難以遏制的懷念與深情。
六方筆筒 華健制 譚泉海刻(1984年)
此筆筒回流後由華健收回作為紀念
誰能想到,當年夜間的「小灶」和「折騰」,竟悄然隱伏了一位紫砂藝人耕耘一生的從藝方向。伴隨著華健導師的講述,一個紫砂名家的成長小史逐漸生動明晰起來……
//方與圓
「圓器是方器的基礎」
「方器可以圓做」
紫砂界流傳著「一方抵十圓」的說法,華健以方器見長,卻不拘泥於方器這一門類之中。
華健立場鮮明地提出:「圓器是方器的基礎」、「方器可以圓做」。華健個人的從藝經歷就是從習圓器開始的,他認為製作圓器可以鍛鍊一個陶手全手工拍坯的成型技藝,練出紮實的基本功。若陶手對圓器的製作能瞭然於心,則製作方壺便有水到渠成之效。
在做圓器的過程裡,陶手可以不斷熟悉泥料的特性,把握壺體線條的快慢節奏變化,拿捏壺體各部分平衡、對稱、和諧的美感,做好圓器,能更好地接手方器製作。
在紫砂技法日益專業化、細分化的今天,華健作為制方器的業界翹楚,能夠恰切地認識方、圓器之間的關係,跨越器型類別的對立,克服學有專精的藝人們之間「同行相輕」的落後心態,顯示出華健具有深厚的藝術素養和開放的氣度胸懷,為學員們起到了榜樣與示範作用。
//曲與直
「方器是曲與直、正與反的融合」
「要注重方器審美中的視覺偏差」
方器的造型特點是明快、工整、有力,具有陽剛之美。紫砂壺方器講求「以方為主,方中寓曲,曲直相濟」。
華健認為,好的方器線條是「曲與直、正與反的融合」,一把壺,處處要重視對比與襯託,比如秀氣的壺嘴宜搭配渾厚的身筒,鋒銳的肩、頸要向著圓融的腹、足過渡。有了對比襯託,才有線條的變奏與張力。
從豐富的製作經驗出發,華健提示學員們重視「方器審美中的視覺偏差」。方器是鑲接成型的,追求塊面挺括,人們的視覺在看平面時存在視覺差,因此壺手要主動在制壺過程裡修正偏差,「欲取直,宜從曲」,線條微凸,更有張力。
//分解技術要點
華健導師以圖片配合講解的方式為學員們詳細分解製作一把《簡潔四方壺》的技術要領。
從制壺前材料的準備、樣板的製作,到鑲接身筒,拍打整形,裁切子口,裝配嘴、把、鈕等具體流程,全面詳解,細緻入微。
1、大家要注意上脂泥的細節,結合部的脂泥薄些,連接處的脂泥厚些,要充分考慮泥料的含水量與收縮率。
2、做壺的工具一定要順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備合適的工具是做好壺的第一步。
3、流程要熟,熟才能得心應手,每一道工序都要為下一道工序做好準備。
4、方器的蓋面要先虛出弧度,裁切子口有技巧,挑內芯要穩,修整子口內壁時要細緻耐心。方壺的口蓋處理講究「不認邊」,任意調動壺蓋的角度及方向,都要與壺口嚴密吻合,絲絲合縫。
方器是紫砂壺的基本款式之一,以方為基本形,分正方、長方、六方、八方、寓方等多種方形體。方壺講究「方中寓圓」,制方壺者最擅長運用各種長短直線、曲線的組合變化。
紫砂方器對製作技藝和工藝水平要求甚高,一把既美觀又實用的方型茶壺,要求比例準確、口蓋緊密平整、塊面挺括、線條利落、氣勢挺拔、力度到位,嘴把均勢統一,整體端莊穩重。
紫砂方器在陰陽變化中尋求平衡, 尋求對稱, 尋求穩定。通過曲與直, 正與反的配合使用, 產生對比效果, 產生外柔內剛的清俊之氣。
華健認為,《觚稜》、《傳爐》、《鳴遠四方》這三款壺, 是傳統歷史名作, 是方圓結合的代表性佳作。自此,方壺進入了新境界,給人以從方到圓,由曲而直, 變化有致,和諧統一的審美感受。
華健品評:端莊、古樸,簡約率真,深沉,壯美。他承前啟後, 讓紫砂有了輝煌。
鳳首印包壺 高7釐米 口徑4.5釐米
時大彬款,唐雲藏
華健品評:從青銅器吸收養分, 把自然中的瓜果、樹木、花草納入自己的形制。制壺涉及面廣泛,有高度。
華健品評:「漲肩鼓腹, 骨肉亭勻」。自晚清以來, 壺家深受其影響。
華健品評:秀美, 精妙, 一派雅逸。賦予紫砂時代氣息,堪稱為紫砂一代宗師。
華健認為,學「做」壺的同時要認真學習怎樣「欣賞」壺,他不僅為學員們細緻解析歷代名人名壺的傳承脈絡和傳器亮點,還提出了揣摩名壺的境界——「熟後生」。
何謂「熟後生」?藝人首先要泛覽名作,對經典作品仔細觀察、臨摹、品悟,既對茗壺的型體特徵爛熟於胸,也對制壺人的手法、風格瞭若指掌。
但成熟的紫砂藝術家絕不可止步於此,在對古人、古器物充分熟悉之後,需要保持藝術的距離感,在確立起自身主體性的時刻重新尋回一份「陌生感」。這種「陌生」不是傲慢,更不是無知,而是主體有所開悟的徵兆。
華健個人的創新就是從汲古而來,他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刻苦臨摹陳鳴遠、邵大亨等人的傳器,更在明清紫砂殘次紫砂身筒的基礎上創作出《六方華樽壺》和《四方吉祥壺》等佳作。
華健是「鄉村振興紫砂導師團」的八位導師之一,他熱心於傳承紫砂技藝、推廣紫砂文化。
在學術研究上,華健編撰出版了《陶藝中國——華健卷》一書,其作品廣泛登載於《壺藝寶典》、《天地方圓》、《茶與壺》等名刊物。
近年來,華健將許多精力放在帶徒弟和傳播、推廣紫砂文化上,他認為,堅守紫砂藝道的延續與傳承,不僅僅是一種情懷,更是一份對傳承中華文脈的責任和擔當。
我想請教華健老師,現在電商賣壺十分火爆,各種平臺良莠不齊,請問華老師怎麼看這個現象?
現在是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的時代,我們傳統手工藝行業原有的生產經營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戰。
紫砂壺在電商平臺上出售,如果運營規範,生態健康,那可以繁榮我們的紫砂產業,擴大傳播我們的紫砂文化。
但今天,一些不規範、不合理的商業亂象破壞了我們的紫砂生態。對於虛假的宣傳、惡劣的炒作我個人十分抵制,也呼籲紫砂藝人合理運用電商平臺,守住手藝人的本分和尊嚴,並且在必要的時候用法律武器維護我們的權益。
有人說「一方頂十圓」想必是說方壺做起來費功夫,比圓壺難做,但我也聽到過另一種聲音,說最見茶壺功底的還是要數圓形素器,我想知道華健老師怎麼看待方器和圓器之間的關係?
紫砂光素器包括圓器、方器,分別採用拍坯、鑲片工藝成型,這兩種成型技藝都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工藝角度來看,二者成型工藝不盡相同,拍坯工藝主要是利用紫砂泥料的可塑性、延展性在外力作用下拍打成型;鑲片工藝主要是利用紫砂泥良好的可塑性、穩定性來成型,工藝難度上沒有可比性。
學員童健:
聽完華健老師的講課,我感受到紫砂這條道路任重道遠。我們既要把傳統工藝繼承好,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要有創新思想,多揣摩歷代名人名作,從中提煉精華,並堅持做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學員凌軒:
學習華健老師講解的方壺的製作和品鑑這堂課之後,我對方壺的製作有了很多的了解。方壺的製作和圓器的製作既區別,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幸運的是,以前制壺時遇到的一些小問題在請教了華健老師之後得到了解決 。非常感謝華健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