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是流域水資源的主要載體,近年來,長沙縣秉承生態治理理念,牢牢把握「工程補短板,行業強監管」總基調,重點以全面推行河長制為抓手,積極推動撈刀河、瀏陽河流域綜合治理,採用水安全與自然環境相融合,水景觀與鄉村振興相融合,水生態與防洪減災相融合,水文化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四個融合」方式,強力推進中小河流治理,打造美麗河湖,以人民滿意為目標,建設幸福河湖。2018-2020年投資5.97億元,先後實施河道治理項目33個,治理河長151.58公裡,建設美麗河湖(樣板河湖)32條。
水安全與自然環境相融合,提高河湖治理水平。長沙縣牢牢把握防洪為主的原則,堅持因河施策,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施工新方法,堤防施工採用生態砼、生態砌體(舒布洛克)、連鎖扣、格賓雷洛、幹砌石等固腳,植草(花)護岸護坡方式建設。在解決河堤防衝和提升行洪能力的同時,增加了堤防及岸坡的透水性、透氣性,有效促進河流與環境的有機融合。
水景觀與鄉村振興相融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長沙縣始終以群眾滿意為出發點,以助力鄉村振興為落腳點,最大限度用活用好項目建設資金,修建河堤的同時,對沿岸不影響行洪的樹木進行保護、保留,並增加必要的綠化措施,在人口居住比較密集區域,因地制宜建設景觀節點,提供親水、休憩、觀光的場地,建設人行步道、親水梯步、過河便橋、過河跳蹬及水景觀,在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求同時,進一步提升了沿河人居環境品質,而且帶動鄉村旅遊,增加了群眾收入。
水生態與防洪減災相融合,增加河道治理功能。長沙縣堅持生態治理理念,以「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為目標,不斷改善流域水環境。工程建設中採取了建設小溼地、攔河堰等措施,有機地將水生態與防洪減災融為一體,通過在人工溼地中種植美人蕉、再力花、狐尾藻等植物吸附水體中的重金屬和汙染物,修建攔河堰減少河水衝擊力,增加蓄水保水能力和水體自淨功能,提升了防洪減災能力,有效改善了河流水質。
水文化與人文歷史相融合,提升工程人文色彩。長沙縣加強水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提高水工程、水環境的水文化內涵,通過融合人文風情、水情、河流歷史、傳統文化等因素,修復和保留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水利工程和建築,建設漁夫廣場、筒車主題公園、龍舟體驗中心,既體現了興利除害功能,又反映了流域特有的優美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民俗風情於一體的獨具風格的水利建築藝術精品,成為傳播、弘揚治水精神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