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東營微文化」一鍵關注每天為你推送原創心動美文
「東營微文化」為東營市作協重點扶持文學公眾號
平臺宗旨:體現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
今天父親讓販賣西瓜的客戶給我捎來八個西瓜,八個西瓜三個品種,個個模樣周正。拿回家迫不及待的切開品嘗,皮薄、汁多、甘甜,無法形容的口感,只有吃過才能體會。來東營這麼多年,一到盛夏,看到滿街賣的西瓜就想起家鄉的瓜園。我最愛說:我家的西瓜苗種在沙土地裡,用黃河水澆灌,蜜蜂授粉,不用化肥,牛糞、豆餅做肥,自然成熟。哪裡的西瓜也比不上我爺爺親手種出來的西瓜好吃,那才叫西瓜。
記得我七八歲就幫爺爺「管理」瓜園,一片五六畝的白沙地,就在河岸邊,春天要種的土地在深秋就翻起來,叫曬墒,經歷嚴冬,爺爺說為了要凍死企圖越冬的蟲卵,翻起來的土地在下雪後吸水性更好。驚蟄一到爺爺就開始忙碌,用手推車一車一車推糞,春灌,解凍後的黃河水汩汩地流入平整的沙土地,等土地喝足水再曬幾天就到了春分,春分後,清明到來,耕地,種瓜,一道道工序,爺爺一絲不苟做下來,我問我爺爺非要按這樣的程序嗎?不能省去一些步驟嗎?爺爺說:「不能做假,你怎樣對待你的土地和莊稼你的土地和莊稼就會怎樣對待你,你對土地勤懇,土地在秋天給你豐收,你糊弄自己的土地,不好好耕種,到秋天只有荒草。」多樸素的道理啊!現在我用這個道理教育我的孩子,好好做人,認真做事。
爺爺是村裡有名的瓜把式,年輕人都愛向爺爺請教種瓜技巧,爺爺毫不保留地傳授技術,那時還沒有溫室育苗技術,爺爺育種要揣在懷裡,打溼的蚊帳布層層包裹著西瓜種子,內衣裡縫一大塊布一個格子一個格子多分成小單位,一包一包的溫溼種子就在心口用體溫促使休眠的種子萌動,那時我覺得育種好神奇,就像老母雞孵小雞,種子二十四小時不離身。一片溼布貼身多難受啊?但爺爺揣著種子根本不影響幹農活。
那時我吃過叫做「大青皮」,「三白」「海南島」的西瓜。說一說三白這個品種,白籽,白瓤,忘記了第三白是啥了,只記得一刀切開白白的瓜瓤,飽滿的白瓜籽,吃一口像蜜糖浸過,尤其是盛夏的中午,在自家瓜地的壓水井裡壓一桶涼涼的井水,西瓜泡半個小時再吃,那個味道那個口感妙不可言。「海南島」這個品種瓜小,皮薄,遇到雨天瓜地裡的海南島啪啪開裂,紅瓤黑子,綠皮,這時我是歡欣的,爺爺把開裂的海南島西瓜整個一掰兩半,我在瓜地裡就吃起來。我享受著吃的喜悅,瓜園裡有草棚,草棚裡有故事書,我常常自己找樂子,有時捉到咬瓜的小刺蝟,我用地瓜蔓捆住小刺蝟的腿,看它如何逃走,也有鼴鼠悄悄地探頭探腦,倉老鼠,小蛇,都光顧過爺爺的瓜園,一壟壟甜瓜成熟的時候,它們最愛來嘗鮮。我跟小刺蝟學會了聞味道辯別瓜幾成熟的本領。熟透了的甜瓜、面瓜就會自己和瓜蒂分離,叫落(lao)把,我明白了「瓜熟蒂落」原來是這般奇妙,我看園一般不會看到「蒂落」,饞嘴的小刺蝟,倉老鼠就會來偷吃,咬個口子,小刺蝟吃瓜肉,倉老鼠和麻雀還有喜鵲吃瓜籽,我聞到香味後只剩下一個瓜皮殼。我用瓜皮殼當容器裝滿水,水裡放食鹽,等小刺蝟來喝水,據說小刺蝟喝了鹽水會像老頭抽汗菸袋一樣的咳嗽,我在瓜園儘是搞一些惡作劇,這些秘密帶給我無限樂趣。玩夠了也做一些正事,記得爺爺把瓜蔓用瓜鏟壓到土裡,可使瓜秧更粗壯,結出更多,更大的瓜,我第一次注意到瓜秧在土裡埋著,以為是下雨時淤到泥土裡了,我利用一個中午的時間統統把土裡的瓜秧拽出來,淤埋的部分已經生出水根了,我把水根用剪刀剪光,等爺爺來了向他邀功,爺爺看了瓜秧愣了,之後笑的肚子疼,說我,你這饞貓不用吃甜瓜了,我弄不明白為什麼我不用吃了呢?到了下午瓜秧蔫了,爺爺告訴我;那是他壓的蔓,瓜秧不管理只瘋長秧子不會結瓜,那些水根是為了吸收土地的力量,爺爺手把手教我學壓蔓、掐蔓,把多餘的枝杈拯救那些被我收拾過的瓜秧。以至於我後來即使看到一株野生瓜秧也會用爺爺教我的方法整理一番。等結出瓜可以讓螻蟻、鳥雀來飽口福。
那時候我在整個暑假裡任務就是看瓜園,早上去,晚上回,中午爺爺替我看園我回家吃飯,我帶著我的暑假作業和故事書,在瓜園裡玩累了就到草棚裡睡覺,看雲捲雲舒,編織自己的童話故事,看小刺蝟,小老鼠偷偷咬瓜,我自己也搞破壞,摘一個瓜要是不和口味,咬過的一個個擺在草棚頂子上曬瓜幹,爺爺看到說我比刺蝟和老鼠還厲害,我用爺爺的舊鬥笠逮小麻雀。 這 些經歷豐富了我的童年回憶,我也對土地感恩,熱愛鄉村的勞動。
後來我長大了,爺爺的瓜園隨著爺爺的老去傳到了我爸爸的手裡。現在爸爸是村裡的瓜把式。我還是在盛夏的時候看到賣瓜的感慨,懷念我和爺爺的瓜園。
冰糖桔——劉清秀,祖籍惠民,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父親是爺爺的獨生子,我出生後母親患上乳腺炎,奶奶爺爺為減輕父母負擔,兩個月的我被奶奶撫養,從此和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陪我長大,我陪爺爺奶奶變老」。爺爺奶奶十年工人,三十年手藝人,六十歲後分上田地,晚年務農。爺爺奶奶做什麼事情都是力求精細,真正的工匠精神。我讀書到23歲,從小愛好文學,上小學時參加小學生作文競賽,中學時代與團支書創辦中學生文學社刊《小荷》,98年嫁做東營婦,在房產公司做會計,之後為照顧生病的奶奶和上小學的兒子,辭職開店做衣服,真正繼承了爺爺奶奶的手藝。
「東營微文化」體現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以文會友,大眾也精彩。
徵稿要求:散文,詩歌,小小說,隨筆等各類題材,字數在300-2000字以內,個人簡介一份,近照一張(自願)。投稿先加主編微信,稿件及與文章匹配的圖片請發郵箱或主編微信。
投稿郵箱:407258991@qq.com
主編微信:18562013539
微文化本月特設人氣獎以示對作者認真推介作品及平臺的鼓勵和感謝:每1000閱讀量,或留言100獎勵10元,不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