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納•文格爾是德國某所高中的老師,該學校正在進行「國家體制」的主題活動周。由於他最喜歡的「無政府主義」課被另一位老師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講「獨裁統治」課程。
對於自由散漫的學生們來說,任何課程都只是為了學分而上。他們在課上大聲聊天,無心聽講。文格爾別出心裁提出假想「獨裁」的實驗。
在為期一周的實驗中,文格爾被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學生們對他要絕對服從。
從最初的玩樂心態,這些青年男女漸漸沉湎這個名為「浪潮」的組織中,他們體會到集體和紀律的重要性,卻在不知不覺中滑向了「獨裁」與「納粹」的深淵……
星期一
他命令他的學生,端正坐姿,抬頭挺胸直背,雙腳平放,雙手背後。
接下來的是速度訓練:起立,坐下,一遍遍重複。
最後他讓學生站到教室門外,等他發出信號後,學生們跑回座位坐下。
文格爾記錄下了時間, 5秒,無聲的5秒。而做到這一點所需的,僅僅是幾分鐘的練習。
文格爾更進一步。他讓學生閱讀文章,接著開展討論,但必須遵循嚴格的規則:想發言的人必須起立,站到桌旁,先說「文格爾先生」,然後才允許發言。
發言時必須言簡意賅,口齒清楚。誰要是回答的時候心不在焉、隨便應付,就必須重新回答一遍,甚至不斷重複。
文格爾堅持他的原則,並漸漸對結果感到驚訝。搗蛋鬼變成了榜樣,他們的勇於發言,見解獨特,答案明確。
回答問題的也不再僅僅是那幾張老面孔,無論是問題還是答案的水準有了驚人的提高。學生們注意力更集中,聽講也更專心。
文格爾原先以為,學生們會認為專制型的教學方式可笑,會牴觸,不配合,但結果恰恰相反。
要求學生們遵守紀律,服從命令很簡單,意外得簡單。學生也變得更加有效率。
「他是我們信任的老師」
星期二
他踏入教室,迎接他的是一片肅靜。
所有人在課桌後坐得筆直,雖然並沒有人這麼要求。他們的聚精會神,表情充滿期待,沒有人交頭接耳。
他在黑板上寫下:「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然後開始講課。
下課時,他用手做了一個簡短的動作:手臂前伸,手掌先向上,再向下滑出一個曲線。
一個波浪。文格爾把這個手勢定為班級的問候禮。在學校裡和大街上用這個手勢表明身份,身為這場運動的一份子。
文格爾把這個問候禮稱為「第三浪」。
浪潮總是以三波的形式到來,最後一浪,即第三浪衝上沙灘時是最強勁的。
沒有人意識到,這個名稱和「第三帝國」何等相似。
接下來的幾天,在咖啡廳、圖書館、體操館裡,學生們見面時用「浪潮」手勢打招呼。
這個實驗已從教室擴展到了整個校園。
星期三
文格爾分發了成員卡,其中三張上有一個紅色的叉。拿到這三張卡的人被委以特殊的使命:檢舉不遵守「浪潮」規定的人。
告密的風潮到來了。他只委派了3個學生檢舉批評者和反對者。結果卻來了20個人。
他們毫無保留地告發他們拿「浪潮」開玩笑的朋友,出賣他們對「浪潮」表示懷疑的父母。
一切為了集體的利益。這場運動在三天之內已經成為了他們生命的全部。
星期四
課堂裡的人數已從30人漲到了80人。新來的都逃掉了原本應去的課。
文格爾宣布,「第三浪」是全國性青年運動的一部分,目的在於促進國內政治體制變革。
星期五中午12點,將會由總統候選人正式宣布組織的成立。學校裡也會有相應的公告。
星期五
學校大禮堂。超過200名學生筆直地端坐在那裡,天花板上掛滿了 「第三浪」 寬大的橫幅。
文格爾作了簡短的致辭,200隻手臂對著他舉起,做了「浪潮」問候禮。
這場實驗只進行了五天,卻是漫長的五天。
禮堂內,文格爾打開一臺電視。出現的只有雪花。學生們等待著。屏幕上除了雪花別無他物。
學生們仍然等待著。他們已經習慣了紀律和服從。幾分鐘後,終於有人問道:「不存在什麼領袖,對不對?」禮堂裡炸開了鍋。
文格爾開始講話,不再大聲、嚴厲,而是柔和、帶著自責:「沒錯,但我們差一點就成為了優秀的納粹。」
這時講臺上出現了一個人,蒂姆,他是富家子,但家庭缺少溫暖,一直渴望融入集體擺脫孤獨。
「浪潮」成立後,他第一個響應「平等」的感召,把自己的名牌球衣球鞋全都燒掉了。
通過這個集體,他感覺渺小的自我被放大了,自我價值也被提升了,他變得越來越狂熱,也越來越偏執。
他一改平時的懦弱形象,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到處噴繪「浪潮」的標誌。
然而,當這樣一個人奉獻出全部身心,並從中贏得了別人的讚許,卻突然發現這只是一場教學的騙局時,他一下子就崩潰了。
他無法接受「浪潮」被解散,掏出手槍,打傷了一名同學後,吞槍自殺了。
電影的結尾,文格爾內心充滿了恐懼和悔恨,面無表情的被警察帶走。
我們這種生活體制內的人,天天喊著要得到自由,卻時時在享受奴役。
之前有部電影《房間》,小男孩的母親是個性奴,從出生到他五歲,男孩一直生活在一間地下室裡。兩人逃脫以後,小男孩對這個房間不但沒有恨,反而有無限的眷戀。可見制度對人的影響之深遠。
十一屆三中鄧小平提出:廢除領導職務的終身制,要求實現幹部隊伍
的年輕化,建立了領導權力的交接制。
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從1935年遵義會議開始產生後,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經過不懈奮鬥,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在新中國成功地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但是,由於第一代領導集體在執政以後,沒能很好地解決領導權力順利交接的問題,特別是在後期,形成了領導集體年齡老化、領導人實際上的終身制等弊端,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雖然毛澤東幾次挑選接班人,力圖為順利交接做好準備,但由於沒有體制的保障,缺乏健全的黨內民主制度和權力交接制度,導致黨內連續出現了林彪、「四人幫」兩個反黨集團,使黨的事業遭受了重大損失。
鄧小平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老一代革命家,既是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又是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他熟悉我黨從開頭到現在的歷史,對許多重大事件的歷史過程都比較了解。
」他深知,一個人長期掌握黨的主要領導權力,不但會受到個人生理條件對領導能力的限制,而且這種體制本身,必然使這種權力脫離領袖集團的集體領導,成為不受限制的權力。
為此,鄧小平經常對黨內外人士講,「我有一個觀點,如果一個黨、一個國家把希望寄托在一兩個人的威望上,並不很健康。那樣,只要這個人一有變動,就會出現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