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天使阿麗塔的前世今生

2021-02-08 ELLEMEN睿士


最初詹姆斯·卡梅隆宣布將要開拍《銃夢》電影版,這個消息讓粉絲們的興奮程度,我是深有體會的。雖然卡梅隆《阿凡達》效應拖延症發作,最終「轉手」給了昆汀的好基友羅伯特·羅德裡格斯,但電影本身依然熱度不減。


不過在粉絲群體之外,《銃夢》其實一直沒怎麼火起來。除去漫畫內容的相對暴力血腥之外,有兩點是必須要考慮的:


第一,沒有面向更廣泛受眾的動畫作品。


《銃夢》原作漫畫第一部共9卷,基於遊戲重構前作結局的續作《銃夢last order》(又稱第二部)共19卷,以及目前正在連載中的傳說中的終章《火星的記憶》(第三部,剛到32話)。



《銃夢》第一部是漫畫家木城幸人(最初國內的盜版商將其錯譯為木城雪戶,本人並未改名)從1991—95年在《Business Jump》上連載的科幻漫畫,這個時期正好是日本科幻題材動漫作品的黃金年代,前有大友克洋的《阿基拉》和士郎正宗的《攻殼機動隊》,後有《星際牛仔》《新世紀福音戰士》,再加上《強殖裝甲》這樣橫跨30多年未完待續之作,各個名號響亮。上述這些作品,能做到劃時代影響深遠的成就,正是基於其有著動畫載體這種形式,就像《攻殼機動隊》產生轟動效應來源於95年押井守的動畫電影。而《銃夢》,總共只有兩集OVA。


一直在投稿和返稿之間蹉跎的木城一開始很難引起人注意,就像他本人所說,在那樣的時代嘗試創作科幻題材的傑出同行太多,而他最初是在編輯的建議下,嘗試以當時沒有的女性為主角的科幻作品另闢蹊徑。


雖然《銃夢》最初在漫畫領域引起轟動,但漫畫連載周期長,平臺也相對小眾。所以動畫公司最先採取了直販式銷售經營OVA這種風險小的形式,可惜未能引起波瀾,之後只能不了了之。後來火爆PS平臺上的遊戲,以及基於此創作的續作《銃夢Last Order》,那就是後話了。



木城本人也曾承認:「《銃夢》這樣的超硬核科幻,相對受眾不算大,像是漫畫連載的平臺Business Jump,讀者大都是30歲以上的上班族,於是《銃夢》的創作精神就變成『我要讓30歲以上的人也看SF!』這樣。」


第二,在當時相對超前的主題和意識。


木城當初產生的想法在日後的連載中不斷深化和牢固,這也就決定《銃夢》的內容區別於絕大多數動漫作品:設定更嚴謹,劇情更深沉,格局更龐大,人物更複雜,內涵更值得思考和回味。但是這樣的想法以及原作本身進階式的故事主線和格局越來越大的世界觀,也是該作品慢熱的一個特質。


要知道,當時以《攻殼機動隊》為首的科幻動畫,大多是以人工智慧和二元論為基調(意識和肉體相互獨立),而EVA則是類機甲作品的模式,這些大熱作品的共同點,都是從一個比較淺顯的角度去反映深邃的主題。而《銃夢》一上來的主題,就是對「人類」其存在本身的探索。



從奇形怪狀的機械義體人,到後期扎勒姆人電腦與肉體結合的形式,對比同期很多動漫都在討論機器人的人性或說靈魂,思考人類本身的毀滅與再生,《銃夢》卻在展現和討論人類的不同存在形式。


原作一開場便提出:鑑別人類和機器人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自我意識。不同於《攻殼機動隊》和《銀翼殺手》充滿了富有哲理和人文思考的對自我身份認知等等的駁雜,人與複製人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在《銃夢》裡,一開始這個問題其實非常單純:有沒有大腦。


這絕不是一句嘲諷。無論是從垃圾堆裡撿到的凱麗,如大蟲子一樣的馬格克(電影中格魯依什卡的原型),賞金獵人裡還有坦克一樣的傢伙,更不要說機動鐵球裡那幫車型、龜型什麼樣子的都有的傢伙了。他們都是人。因為他們改造過的身體依然要靠大腦來驅使。


但在進入扎勒姆篇後,這個問題卻變得複雜起來:扎勒姆人全都在成年時被替換了電子腦——這是否就讓他們變得不再是人類了呢?漫畫中的依德醫生就因為無法接受這種困惑,而徹底清除了自己的記憶。更不用說後來的凱麗,也同樣被替換了電子腦,更為了大義放棄換回原本大腦的機會。這樣是否就讓她變得不再是原本的凱麗了呢?最終大腦決定論的桎梏被打破,人的存在與否被上升到了自我意識層面。



類似這樣的思考貫穿於原作,直到現今依然無法給出一個人人滿意的答案。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在第二部的末尾,木城給了讀者一個有著大腦和肉身的凱麗,讓她擁有了屬於普通人類的幸福結局,而我們的那個一刻不停戰鬥著的凱麗,依然執著於去追尋屬於她自己的答案。



當 凱 麗 成 為 阿 麗 塔 


《銃夢》絕非熱血漫畫,看似也缺乏火起來的特質,可是但凡接觸過這套作品的人,不僅讚不絕口,更是將其奉為經典。木城幸人嫻熟的畫風、電影分鏡構圖般的畫面感、還有華麗的戰鬥主題,可以讓讀者一下子被吸引入故事中。


雖然主題超前,但故事起點比較低:失憶的少女成為賞金獵人,捲入連場激烈的打鬥,經歷純真的愛情,又因為愛人而投身亡命競速遊戲……加上作品本身濃鬱的科幻氛圍,可以說無論是不是科幻粉,都有很強的代入感。


據說當木城接到卡梅隆想要拍《銃夢》電影版的消息時,也是意外大過驚喜的,沒有提出太多要求,只希望改編能帶給他更大驚喜。而彼時早已因《終結者》系列和《鐵達尼號》等大片名揚海外的卡梅隆,本身也是漫畫的鐵桿粉絲。


當時方為人父,有一個小女兒的卡梅隆,因為吉爾·莫德爾·託羅的推薦,而喜愛上這本漫畫,尤其是其中在當時看來特立獨行的女主角。卡梅隆自己寫了上千頁的細節設定和改編想法,但最終還是由於大家都知道的種種原因,找到有著強烈個人風格的羅伯特·羅德裡格斯來執導。



炫目的視覺特效和爆棚的腎上腺素,再加上一點青春戲劇元素,從這些方面看來,此前導演過《罪惡之城》和《非常小特工》系列的羅德裡格斯無疑是最佳人選。


當然,卡梅隆不可能白白將自己的心血拱手相讓,從劇本創作到製片工作,他都佔據了主要地位。就連羅德裡格斯都不免苦澀地說:「每當我想用自己的方法去拍時,就得先自我否決,然後去想卡梅隆會怎麼拍,終於有一天我發現,自己學會了用詹姆斯·卡梅隆的思考模式去工作。」


且不提卡梅隆的掌控欲是好是壞,但他在細節上的精雕細琢確實令人嘆服。為了讓漫畫原作的設定更接近電影,也為了讓這個時代的觀眾,無論是不是漫畫粉絲,都能有更好的觀感,卡梅隆做了大量的功課,並親身監督每一個細節的落實,在劇本上更是下足了功夫,使他們選取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成長更適合電影的篇幅。



卡梅隆將電影版的時間設定在26世紀,在地球經歷了一場被稱作「大隕落」的天災級戰爭的三個世紀之後,無數的天空之城墜落,唯獨留下扎勒姆高懸於空中,而她的腳下便是廢墟中求存的鋼鐵城。在這裡,一個名叫依德的義體醫生從廢墟垃圾中淘出了一具保存完好的義體少女的頭顱,他為她安裝了已故女兒的義體,賦予她新生,並為她起名「阿麗塔」,故事便從這裡開始……

 

電 影 中 的 眾 生 相


·阿麗塔與依德
「阿麗塔」這個名字在原著也是有出現過的,來自於永遠的大反派諾瓦博士給女主角植入的夢境,在這個相當於平行世界的情境中,撿到女主角的是諾瓦博士,依德醫生成了諾瓦博士的助手,諾瓦給女主角起名叫阿麗塔,她被培養成了一個乖乖女,與依德醫生形成了類似電影中的父女一樣的關係(而凱麗變成了依德養的黑貓的名字)。
而電影《阿麗塔》中,最還原的角色就是依德了,無論是沃爾茲本身的長相還是角色的人設,幾乎都是神還原。



原作裡依德沒有女兒,阿麗塔的第一副軀體,也就是那副鑲著花紋的女性義體,最初的主人是連環殺手的一位犧牲品。漫畫中該女子被爆頭死亡,第二天女主角就換上了死者的軀體,才使得女主懷疑依德的身份——其實依德只是賺取賞金為了給阿麗塔買軀體零件。除此之外,電影基本還原了原著「阿麗塔跟蹤依德的動機」,連依德受傷的手臂都還原了。
電影之所以這樣改動,其實是改變了二者的情感關係,漫畫阿麗塔對醫生的愛慕情感相對複雜,既有友情、親情,又有愛情,且貫穿了故事主線,而電影進行了簡化,二者就是單純的父女關係,為了突出這一點,才原創了女兒的梗。
阿麗塔使用的「機甲術」在電影中被稱作火星古武術。實際上在原著漫畫中,機甲術是起源於地球武術,當然這涉及到世界觀設定。而目前電影很明顯為續集埋足了包袱,顯然要等到續集出來,才會展露更清晰的世界觀。
而阿麗塔後來使用的狂戰士軀體,僅僅是一具義體。原作中狂戰士並不是身份,其來源更是跟女主角一點關係也沒有,所以她並不是諾瓦口中大戰後遺留下的殺人兵器。這套軀體和廢棄的宇宙飛船在原作中是由依德發現的,原作中有描述這是一艘來自很久以前宇宙戰爭的戰鬥艇,跟女主角的前史戰鬥和身份沒有關係。飛船中狂戰士身體的主人大腦已經毀滅,只留下了這副身體。用依德的話來形容:「這是現今已失傳的高度工業技術和專業工藝所製造出來的藝術品」。
·悲情人物群像
格魯依什卡在原作中叫馬格克,女主角遇到的第一個boss級對手,也是全書第一個悲情角色,電影中被大幅削弱,變成了傀儡和雜兵。
首先電影還原了格魯依什卡大蟲子一樣的身軀,只能寄生在各種身體上,但並沒有展示其背後的故事:


漫畫中,格魯依什卡被母親生在了廁所裡,在惡臭的下水道長大,他嚮往外面的世界,卻被人用火惡意燒成重傷,臨死之際,諾瓦從下水道撿到腐爛的格魯依什卡,給了他一個大蟲子身體。



這是諾瓦在漫畫前半部分作為事件始作俑者的首次出現,前半段他沒露面,卻影響了故事走向。諾瓦「幫助人」動機不純,都是出於大腦實驗目的,原作中格魯依什卡是他三個實驗對象之一(另外兩個是傑秀皇、扎潘),雖然重獲新生,但諾瓦在他腦子中動了手腳,為了維持生命格魯依什卡只能吸食別人腦髓,他對人腦的渴求如毒品一樣,所以他成了殺人犯。且格魯依什卡跟工廠和機動球都沒有關係,僅僅是一個獨行罪犯。


與電影類似的是,女主跟格魯依什卡進行了兩場戰鬥,第一場跟電影中一樣是女主的初戰,結果兩位的身體都毀掉了,依德也些喪命。


電影中這場戰鬥除了場景換了之外,幾乎像是照著原作的分格作的分鏡,尤其是半個身子的阿麗塔用手臂戳瞎格魯依什卡眼睛的一連串動作相當還原。


在原作中,這場戰鬥之後阿麗塔換上了狂戰士身體,格魯依什卡則偷襲了死亡角鬥士冠軍,搶了他的身體,從而有了超震動調節鏈條手右臂武器(原作中女主角生活的地區並不流行機動鐵球,而是死亡角鬥)。


與電影不同的是,阿麗塔與格魯依什卡的下水道之戰是兩位都換了高級裝備,並且一開始二位勢均力敵,可見格魯依什卡真的很強。直到阿麗塔偶然激活了狂戰士的「離子噴射」(電影中的藍色火焰),才重創格魯依什卡。


臨死前,這個大怪物透露了心聲,講述了自己的身世,並告訴阿麗塔終於等到了能終結自己生命的人,這種生不如死的生活總算結束了,阿麗塔為他留下了眼淚。


如果說格魯依什卡的身世可憐,那麼扎潘就算是可悲了。



該角色人設和故事,與漫畫高度一致,包括不敢正面剛格魯依什卡,被阿麗塔揍,然後伺機報仇,用「釣魚執法」的方式抓住了雨果的把柄等等,尤其是他搶奪雨果的「頭顱」,被判有罪後,被阿麗塔砍臉,都是高度致敬了原作情節。


不過該角色的故事遠沒有展開,他的主線故事是機動鐵球之後的原作第四幕,是《銃夢》的原作分水嶺,也是阿麗塔離開鋼鐵城的契機。所以很可能會是電影續集(希望有的話)的Boss之一。


雨果,這位小帥哥人設也是與漫畫基本一致:為了前往扎勒姆,不惜暗中從事犯罪活動,為維克特收集義體器官,最後被賞金獵人盯上。



雨果奄奄一息的時候,阿麗塔把雨果的頭顱跟自己的身體接上,共用一個維生系統,被扎潘發現了,後者出手搗亂造成搶奪「戰利品」的假象,這裡跟原作一模一樣。


同樣高度致敬原作的,還有雨果在運輸管道上與阿麗塔的戲份,真的是催淚炸彈。


電影最後由愛德華·諾頓扮演的諾瓦詭秘一笑,害得我心跳錯了一拍。原作中這位瘋狂科學家諾瓦是被扎勒姆流放的,跟依德一樣。他出場時就在地面上,原作的後半部分,扎勒姆的人垂涎諾瓦的科技,才委託阿麗塔追捕他。


為什麼垂涎諾瓦的科技?因為這位邪惡天才在地面上進行了各種瘋狂的人腦實驗(格魯依什卡、傑秀皇、扎潘),科技水平超越了撒冷,他幾乎可以在僅有大腦的情況下「復活」一個人。而諾瓦之所以進行進行人腦實驗,是因為他發現了撒冷人的秘密,導致他不惜一切代價去進行人腦研究。


電影對諾瓦出身進行了改動,但保留了其近乎不死之身的存在和對人腦研究的狂熱。

 

致 敬 原 作 的 電 影 世 界


機動球這個體育項目算是電影中相當出彩的設計,機動球比賽更是影片中的精華段落,視覺效果極佳。實際上,在原作中機動球是個單獨的篇章,出現在第三幕,也就是漫畫中的雨果死後,心灰意冷的女主角離家出走,來到鋼鐵城西部地區,這裡流行著機動球大賽,自暴自棄的她化身殺戮天使,依靠殘忍的競技麻痺自己,直到依德找到了她。為了帶女主回家,依德委託帝王傑秀皇戰勝她,讓她恢復理智。


在《銃夢》原著中,主場景之一的「鋼鐵城」這個地方被翻譯為「廢鐵鎮」,電影中不僅是名字不同,風格也變了。


原著中的廢鐵鎮破敗不堪,骯髒、擁擠、狹小的街道囊汙納垢。充斥著人性的黑暗,賞金獵人和罪犯一樣熱愛殺戮,民眾最愛的節目是死亡角鬥和機動鐵球,正因如此,像女主角和依德等人才會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


相比之下,《阿麗塔》中的鋼鐵城則明亮了許多,也乾淨了許多,甚至還添了不少青春陽光的生活氣息,雖然依然有不少致敬原作中那種髒科幻的場景,但總體來說依舊是未來大都市的風格,視覺效果和美感出眾。



要說的話,兼任編劇和監製的卡梅隆是非常擅長營造原著中的工業氛圍的,比如《終結者》系列中描述的那些骯髒的未來世界,以及《異形2》中廢棄的殖民地,跟原著中的廢鐵鎮相差不遠;作為導演的羅德裡格茲就更不用說,《殺出個黎明》《罪惡之城》裡那種陰暗破敗的風格一貫是其長項,但為何電影中就變成這樣了呢?


很簡單,畢竟電影是PG-13級。還要面向更主流的觀眾,只能改變一些設定了,最起碼場景讓人舒服一點,否則髒兮兮的鋼鐵城、陰暗潮溼的環境會大大縮小受眾面。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原著《銃夢》的風格,是絕對的限制級。不說別的,前文說了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下,讓一個人真正死透了必須摧毀其大腦,所以漫畫中最常見的死法就是爆頭、開瓢,那是真正的血腥暴力。相比之下,電影中表現只是一些機械軀體的損害,斷肢、掉頭,血液也變成了藍綠色,已經足夠溫和了。


值得一提的是,地面上的人是無法去到扎勒姆的,鐵球賽冠軍也不能去那裡,原作前半段就是為了營造一個高高在上的神秘感,為了突出之後的諷刺下過。但電影有一處是非常還原原著,就是維克特說,只能以器官標本的形式「前往」扎勒姆——這裡原本毫無必要的原創角色綺蓮終於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電影中所展現的扎勒姆與鋼鐵城,天與地、人與非人、光明與黑暗,這些都是彼此對立互不相容的觀念。這樣的形式,如今在科幻電影中非常常見了,這裡的「二元對立」基礎是不對等。而善與非善更是被截然區分的二元價值。



可是在原作《銃夢》裡,沒有誰可以被簡單歸於「善類」與「非善類」,也就是說,對立的是觀念,而非單純的善惡。


格魯依什卡、扎潘都不是單純的壞人,而雨果也不能算一身清白的好人,甚至總要跳反的諾瓦博士也不能一錘定音,最終讀者會發現,天上與地下的對立,那人人嚮往的烏託邦扎勒姆,人人想要逃離的汙穢的鋼鐵城,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樣簡單。


無論如何,電影《阿麗塔》在致敬原作的基礎上作出了高分的答卷。不可否認影片兩億美金預算花得物有所值,集合了當今行業內的頂尖團隊,打造出的視覺效果是震撼性的賞心悅目。


儘管在影片中以CG化的虛擬形象出現,阿麗塔無疑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強勢女性角色。尤其在當今的好萊塢大片中,她比神奇女俠、傑西卡·瓊斯這一類女性英雄要來的更加親切,更加令人著迷,單是那一雙大眼睛就足夠攝人心魄。只希望卡梅隆能在各方強力催稿下,趕緊把續集的劇本交出來。


撰文:納西裡安

部分圖片來自視覺中國,其餘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阿麗塔:戰鬥天使》曝七大看點,勾勒「戰鬥天使」前世今生
    由科幻電影大師詹姆斯·卡梅隆編劇及監製的《阿麗塔:戰鬥天使》已正式登陸內地院線。
  • 【即將上映】《阿麗塔;戰鬥天使》《古井兇鈴》
    類型: 動作 / 科幻 / 冒險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加拿大 / 阿根廷語言: 英語 / 西班牙語上映日期: 2019-02-22(中國大陸) / 2019-02-05(臺灣) / 2019-02-14(美國)片長: 122分鐘又名: 銃夢 / 銃夢:戰鬥天使(港) / 艾莉塔:戰鬥天使(臺) 科幻動作電影
  • 《阿麗塔:戰鬥天使》
    《阿麗塔:戰鬥天使》是是繼2009年《阿凡達》之後,視覺特效上最令人期待的一部曠世巨作!小編將整理出《阿麗塔:戰鬥天使》7 個不可不知的關鍵細節、影評彩蛋、電影冷知識,幫助大家在觀看完電影後,能更加了解電影的始末和拍攝緣由!1.《阿麗塔:戰鬥天使》是來自於何處?《阿麗塔:戰鬥天使》是改編自木城幸人在1990~1995年所創作的日本漫畫《銃夢》,總共多達9集的系列。
  • 《阿麗塔:戰鬥天使》:人民幣玩家的刺激人生
    《阿麗塔:戰鬥天使》的故事來自於日本漫畫家木城雪戶的《銃夢》。原著的世界觀非常黑暗,又在反烏託邦的基調中滲透了「哲理化」的氣息,且格局龐大,想像力豐富,難怪卡梅隆早在拍攝《阿凡達》之前就對其心心念念。由於影片沒有介紹300年前的天墜之戰,又將阿麗塔與諾瓦的決戰放到了續集,《阿麗塔:戰鬥天使》頗有點沒頭沒尾的樣子。但是,影片在阿麗塔逐漸恢復戰鬥力的同時,設置了另一條情節主線:阿麗塔對於自我身份的回憶與確認。可以說,影片最為迷人,也最為成功的觀影愉悅正來自於阿麗塔身份的神秘以及軀體的曖昧多元。
  • 阿麗塔戰鬥天使結局看懂了嗎 阿麗塔戰鬥天使彩蛋什麼意思
    《阿麗塔:戰鬥天使》終於和中國的廣大影迷見面了,這部影片可以說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典型代表。而卡梅隆的苛刻要求更是讓無數粉絲大呼有個性!但是很多看過電影的影迷卻表示,對於這部影片並沒有共鳴,甚至有些看不懂!其實《阿麗塔:戰鬥天使》的原作《銃夢》誕生於上個世紀,所以年輕的朋友對於很多出處不知道也是情有可原的。
  • 《阿麗塔:戰鬥天使》戰鬥天使
    當外科醫生伊德將只剩下一個頭的阿麗塔帶回自己的家,把自己為女兒準備的身體給她並一心想保護她的安全時,我看到了父愛的偉大。阿麗塔自身有著驚人的戰鬥天賦,並且隨著一次次的戰鬥她找回了自己的記憶,自己是一個背負任務的戰士,阿麗塔重新做回了戰鬥天使,我們不僅看到了她戰鬥的一面,也看到了她與男主的愛情,令人印象深刻。影片恢宏的場景和宏大的世界觀,以至於每一個角色任務、道具和生活場景都很精美,讓人流連忘返。
  • 阿麗塔:戰鬥天使電影
    天使鎮桌氣場無敵!60cm超酷寫實版戰鬥天使阿麗塔手辦驚豔亮相 一向以販賣超貴寫實版精品手辦聞名的《豆魚雷》近日再推新品,來自近期熱播的科幻電影《戰鬥天使:阿麗塔》,大眼戰鬥蘿莉妹子驚豔登場,定價高達106800日元(6500人民幣)。
  • 戰鬥天使阿麗塔
    在點映前,插畫圈朋友們自發畫了阿麗塔的同人作品,質量都是一線大片海報級別的,更是讓人激動不已。《阿麗塔》讓人激動也是來源於當年這部漫《銃夢》,是不是小時候你習慣叫成:統夢呀。90年代初,一個動漫天堂的時代。我被這部漫畫裡的人機結合,賽博元素深深吸引。初版的薄本一共8本,其中只有4個封面,每兩本用同一個封面。後來幾年出版了正版。
  • 《阿麗塔:戰鬥天使》的「前生後世」
    《阿麗塔:戰鬥天使》這部電影真心不錯,女主雖然不是真人但是完全漂亮得讓人挪不開眼,整部電影充滿了創造力和想像力,實在讓人佩服。而很多人想知道電影是根據什麼改編的,又為什麼沒有結局呢? 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海報影片改編自1991年出版的日本漫畫《銃夢》,在原作漫畫中不僅有浩大的歷史背景,更是有著深入探討人性、記憶、社會問題的劇情,這讓《銃夢》在全世界粉絲無數。
  • 阿麗塔戰鬥天使片尾有彩蛋嗎 阿麗塔戰鬥天使3個彩蛋什麼意思
    阿麗塔戰鬥天使有彩蛋嗎?阿麗塔結局去哪了?彩蛋一共有三個,相信這三個彩蛋完全的滿足了觀眾。  最近將會有一部科幻電影上映,也是一部動作大片,電影還沒有正式的上映,但是很多的觀眾們已經非常的期待了,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阿麗塔:戰鬥天使》。
  • 《阿麗塔:戰鬥天使》曝光阿麗塔裝備解析圖
    阿麗塔 裝備解析圖由科幻電影大師詹姆斯·卡梅隆編劇及監製、鬼才導演羅伯特·羅德裡格茲執導的科幻動作視效巨製《阿麗塔:戰鬥天使》已正式定檔2月22日,春節後首部好萊塢大片即將來襲!近日,片方發布阿麗塔裝備大百科,全方位解析了這位「戰鬥天使」所攜帶的各項黑科技武器,核能少女不僅格鬥技巧熟練度滿格,搭配這些神裝後更是猶如開掛,所向披靡,為影迷呈現一場場前所未見的動作畫面。作為一部科幻大片,《阿麗塔:戰鬥天使》並未使用強悍的熱武器來渲染戰鬥氛圍,而是採用了全新戰鬥系統與冷武器的格鬥來提高動作戲方面的呈現。
  • 阿麗塔戰鬥天使這些彩蛋你看懂了嗎?阿麗塔戰鬥天使彩蛋匯總
    最近《阿麗塔:戰鬥天使》正在熱映,目前內地票房已經突破7.5億人民幣。可是《阿麗塔》的口碑卻比較一般,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也是兩極化。我最近也是去看了,感覺這部電影其實還是非常值得看的。劇情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改編自經典日漫《銃夢》。主要講述了身處末世中,醫生依德撿到一個半機械少女殘軀並為其重塑生命,依德為她取名為阿麗塔。失去記憶的阿麗塔偶然間發現自己擁有超強的戰鬥能力,之後在接連不斷的戰鬥中迅速成長,並開啟探尋身世之謎的史詩級冒險的故事。
  • 《阿麗塔:戰鬥天使》阿麗塔為愛「掏心」,活像一個「戀愛天使」
    《流浪地球》講的是如果撐過末日來臨,而《阿麗塔》是如何在末世過後生存。看完《流浪地球》,許多人都認為它是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而《阿麗塔》作為外國大片,你看完之後,又是什麼樣的感覺呢?《阿麗塔:戰鬥天使》這部電影,我看完其實就是三個感覺:戰鬥酷炫,感情戲拖拉,結局意猶未盡。
  • 阿麗塔:從墜落天使到戰鬥天使
    暢快淋漓的戰鬥場面和黑暗深刻的人性主題直擊我們幼小的心靈。簡直是太cult了!更神奇的是,看其他戰鬥少女漫畫時我們通常會代入男主的角色,而看《銃夢》,我們更想成為女主Gally本lly(美版叫Alita阿麗塔)。從此人人心裡都藏著一個敢愛敢恨,不屈不撓,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戰鬥天使。
  • 袁婭維獻唱《阿麗塔:戰鬥天使》主題曲中文版
    袁婭維演繹《天鵝之歌》中文版 網易娛樂2月20日報導 由二十世紀福斯出品,科幻電影大師詹姆斯·卡梅隆編劇及監製、鬼才導演羅伯特·羅德裡格茲執導的科幻動作視效巨製《阿麗塔:戰鬥天使》將於2月22日在內地公映
  • 《阿麗塔:戰鬥天使》(Alita: Battle Angel)影評
    《阿麗塔:戰鬥天使》(Alita: Battle Angel)導演:羅伯特·羅德裡格茲 美國 2019年 122分鐘官方預告《阿麗塔:戰鬥天使》中的女主角阿麗塔,是一名「由零備件打造的、努力地掌控自己命運」的女機器人。
  • 《阿麗塔:戰鬥天使》來襲! 科幻巨製預售火爆
    《阿麗塔:戰鬥天使》來襲! 科幻巨製預售火爆 作為春節後的首部好萊塢大片,《阿麗塔:戰鬥天使》初現爆款潛質。
  • 《阿麗塔:戰鬥天使》幕後概念設計來了!
    這部由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科幻電影大師詹姆斯·卡梅隆編劇及監製、鬼才導演羅伯特·羅德裡格茲執導的科幻動作視效巨製《阿麗塔:戰鬥天使》是最受期待的影片之一了。《阿麗塔:戰鬥天使》歷時20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技術無法實現卡梅隆的所有構想,如果技術無法滿足卡梅隆的要求,他寧願等待。杜比視界HDR正是卡梅隆多年來期待應用的技術之一,他在多個場合直言自己是杜比視界的超級粉絲和支持者。
  • 天使在人間——評《阿麗塔:戰鬥天使》
    對《銃夢》原作了解很少,但很早之前就非常期待這部《阿麗塔:戰鬥天使》,無他,就因為詹姆斯·卡梅隆!如今看到了羅德裡格茲導演接手的這部電影,總體來說我還是很喜歡的。影片中各種戰鬥帶來的熱血感,以及不少科幻B級片裡的怪趣味橋段也是我很喜歡的——儘管出於分級限制本片大大降低了黑暗度和暴力血腥程度。更讓我驚喜的是對女主角阿麗塔的塑造:這是一個科幻電影中少見的形象,既有強力、果敢一面,又有非常少女的一面,後者是通過大量的面部細節、肢體小動作來表現的(對比一下你會發現,《飢餓遊戲》這類電影往往會有意識地克制對女主角少女心的刻畫)。
  • 《阿麗塔:戰鬥天使》:真正的電影造夢
    《阿麗塔:戰鬥天使》太忠於原著了,尤其是主角的眼睛。第一版預告釋出之後,網絡上出現了很多關於阿麗塔漫畫般大眼睛的討論,不少人直呼無法接受。「我記得那時候《阿凡達》也是一樣,習慣之前,大家是無法理解的,它是個非常新奇的東西。」導演羅伯特·羅德裡格茲在一次活動上回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