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檢監察報]《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 9座文化遺產27件文物...

2020-12-19 人大新聞網

(圖為《國家寶藏》第三季12月6日首期節目現場。《國家寶藏》節目組供圖)

(圖為《國家寶藏》第三季12月6日首期節目中的國寶「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從清朝乾隆年間用於觀測天體運行的國寶金嵌珍珠天球儀,到如今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面,從古至今,中國人從未停止對這片廣袤星空的仰望和探索。」12月6日晚20:30,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在央視綜藝頻道與觀眾如約相見。

00年的紫禁城、930年的西安碑林、1000年的蘇州古典園林、1300年的西藏布達拉宮、1700年的敦煌莫高窟、2200年的秦始皇帝陵、2500年的曲阜孔廟孔林孔府、3200年的廣漢三星堆、3300年的安陽殷墟……精心選取的9座歷史文化遺產、類別豐富的27件國寶文物將穿越千百年歷史長河,以生動的歷史演繹、紮實的歷史視角,展現遺產文物的魅力。國寶節目背後,蘊含著哪些創作理念,有哪些創作故事?國寶文物背後,見證了中華文明怎樣的賡續綿延,書寫了傳承者怎樣的操守品格,又如何展現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相互促進、交相輝映的生動畫卷?

國寶大幕拉開,9座歷史文化遺產展現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

泱泱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留下無數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們述說著過去,也影響著當下和未來。談起節目的創作初衷,《國家寶藏》總導演於蕾對記者說,歷史文化遺產不僅屬於當代人,也屬於子孫後代,作為媒體人,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好、傳承好它們。

秉持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的創作理念,從2017年推出第一季以來,《國家寶藏》收穫了較高的關注度,已播出的兩季節目獲得了口碑、收視雙豐收。

和前兩季相比,第三季最大的變化是主角。「節目籌備期我們一直在思考,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什麼,我們怎樣把它展現到節目裡。」於蕾說,相比於前兩季更多聚焦於博物館及館藏,在第三季中,節目組將中華文明放置到人類文明的坐標系裡,選取中華大地上的9座歷史文化遺產,通過歷史人物、文物,儘可能還原可活化的歷史場景,展現文化遺產作為文明結晶和文化景觀結合體的獨特魅力,體現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

談起9座遺產的選取搭配過程,於蕾告訴記者:「每座遺產都有其特殊的歷史文化意義,都很重要。我們的選取也不存在硬性標準。只不過是從節目呈現的豐富性、表達的多元性出發,希望所選的遺產在地域、年代上有所區分,可以代表不同的歷史時期,展現不同的文化風貌,呈現千姿百態的樣子,為觀眾呈上一道豐盛的歷史文化大餐。」

「國寶守護人」是《國家寶藏》經典的節目模式。第三季中,馮小剛、張子楓等演藝界人士將分別「代言」27件國寶,通過藝術化的歷史演繹、跨學科的立體解讀,揭示國寶的基因密碼。

首次擔任國寶守護人的導演馮小剛,向記者表達了守護國寶的榮幸和興奮。「20年前我拍攝電影《大腕》,曾在午門前取景,僅僅是走近它的時候,就已經心存敬畏。」馮小剛透露,此次作為午門的國寶守護人,他將演繹明代才子楊慎,通過他和午門的聯結,展現中國文人士大夫的錚錚鐵骨,講述紫禁城600年的傳承守護和滄桑輝煌。

讓文物活起來,用生動鮮活的呈現方式講好文物故事、展現文化遺產魅力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各大博物館等文博單位和傳媒、科技界人士一起,在文物保護的基礎上,對創新表達方式、講好文物故事、傳承好文物文化內涵做了很多有益探索。

從《此畫怎講》《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作品和《國寶檔案》《國家寶藏》等電視節目的熱播,到故宮日曆、博物館創意文具甚至造型雪糕等文創產品的熱賣,再到《又見敦煌》《法門往事》等依託文化遺產的演出一票難求,文物宣傳方式創意頻出,宣傳效果也有目共睹。

讓文物活起來的前提,是文物安全保護。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部長蘇伯民認為,要讓文物活起來,首先要把文物保護好,包括修復重要遺址文物病害、加強文物保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培養專業的文物保護人才等。

把握正確的文物宣傳導向,也是創新文物表達方式需遵循的原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對記者說,文物的價值首先是科學價值,其次才是美學價值和經濟價值。在文物宣傳工作中,要注重史實和歷史細節,而不應過分強調文物的經濟價值。

「在文物保護、文物宣傳工作中,時常要問兩個問題:初心是什麼?時代需要什麼?」劉慶柱告訴記者,考古學是一門通過文物來研究歷史的科學,目的就是以史為鑑,通過研究歷史,獲取人類發展進步的有益經驗。同時,要通過文物揭示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五千年不斷裂的中華文明,傳承愛國主義、家國情懷等精神品格,增強文化自信和國家認同感。

文物鮮活,離不開科技助推。以前,實體參觀是觀賞文物的唯一途徑。而現在,只需一部連入網際網路的手機、電腦,即可通過「雲遊敦煌」「掌上故宮」等APP足不出戶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

在《國家寶藏》第三季中,科技元素也越來越多。於蕾介紹,節目組全部翻新了舞美系統,並運用虛擬視覺技術,力求呈現更好的視覺效果。「科技和文物藝術品的發展要統籌兼顧。」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表示,融入科技因素,實現跨界融合是文物保護宣傳重要的發展方向。

不論形式怎麼活,史實及專業性都是根本。《國家寶藏》第三季擁有9位歷史文化遺產相關負責人組成的專家團保駕護航,大量的一手文獻資料為節目奠定立身之本。於蕾介紹,針對每一個歷史細節,小到人物扮演的服化道,大到歷史人物、文物故事,節目組都盡全力核實、查證。

一件件國寶背後,是一輩輩歷史文化遺產守護者、傳承者盡施己力的辛勤付出

近1700年,是敦煌莫高窟從十六國前秦時期始建到當代走過的風雨歷程;

近57年,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1963年大學畢業前往敦煌工作至今的奮鬥歲月。

初來敦煌工作,樊錦詩感受到了物質上的巨大落差。生活上,從首都來到西部大漠,迎接她的是和同事們住土屋、喝鹹水、點油燈的日子。物資匱乏、環境閉塞、交通不便、荒無人煙。洞窟裡面極美,研究環境卻「極差」。離開洞窟時,沒有棧道,只能膽戰心驚地走一根長木頭及其左右兩側分別插入短木條的「蜈蚣梯」。

但在精神上,她卻極充實、滿足。她說,在敦煌越久,越深入地接觸它之後,就越發地感嘆敦煌藝術博大無邊,仿佛有一種很強的磁力,牢牢地把人吸引住。

因為熱愛,她選擇堅守。組織起草《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平衡洞窟保護和遊客遊覽需求;參與風沙防護、崖體加固等工程,保護洞窟壁畫免受侵害;推動壁畫數位化建設,建立敦煌石窟數字檔案,加強國際交流……一系列舉措,護文物平安,將文物久傳,既利當代人,亦為子孫謀。

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以文物保護為己任,勤懇鑽研,甘願奉獻,守拙抱樸,不計名利,這是如樊錦詩一般的代代文博人、文物保護者、考古學者等歷史工作者的生動寫照。

「節目錄製中,聽了老一輩克服萬難在戰火中為古建築測繪留檔案的感人故事,我非常感動。」馮小剛對記者說,他們在戰火中守護古建築的壯舉和為城市發展所做出的努力,是造福萬代、延綿千秋的。

泥土色是考古學最生動的底色。「只有腳踏實地,深入考古一線,才能發掘歷史史實、還原歷史脈絡。」劉慶柱告訴記者,作為歷史工作者,還要保持探索和熱愛精神。歷史研究、文物保護大都是面對未知找答案,保持探索狀態可以讓你更加充滿動力,而熱愛則能幫助應對相對枯燥的工作。

面對潛心探索的文博前輩和珍貴異常的國寶文物,於蕾及製作團隊也用紮實的文物考究、資深的專家團隊為節目的專業性護航。第三季前期的探索籌備就花了近2年時間,今年2月項目開啟後,團隊克服疫情困難,打了一場攻堅戰。

「每個編導做一期節目就好像讀了個研究生,從查閱典籍、整理資料,到通過視頻遠程調研、和專家案頭座談,再到結合傳播規律到社交網絡平臺尋找觀眾興趣點、腳本撰寫,團隊經過了無數波折和考驗」,於蕾告訴記者,這趟求取真經的文物保護之旅,大家終不負苦心且甘之如飴。

看完節目的觀眾告訴記者,節目中文物、劇情涉及的歷史知識,都有解釋和古籍出處,劇情演繹的情節、服飾也很考究,在國寶推薦環節,相關博物館的負責人會陳述保護詞,「看出來下了功夫,很用心。」

中華文化賡續綿延,與世界文化交相輝映、互相交融

無論是創新表達方式的文博節目,還是傳承守護文化遺產的代代文博人,共同的主題都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文明具象的承載,展示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脈絡,其取得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當把中華文明置於人類文明的長卷,感受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交相輝映、互相交融,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對於當今全球化受到挑戰的世界,極具借鑑意義。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館藏中,有一件1953年出土於新疆阿拉爾墓地的北宋靈鷲紋錦袍十分引人矚目。

作為中國出土最完整的織錦袍服,其袍身用料為三枚左向斜紋緯棉,圖案為宋代流行的毬路紋,並以龜背、聯珠紋等漢族傳統紋樣裝飾。同時,錦袍紋內飾的一對靈鷲,在漢文化中很少見,是古代波斯教的靈魂守護神。經過研究,確定其為西域胡人衣物。一件錦袍,用了北宋的絲綢、中亞的紡織方法和波斯的紋內飾,堪稱中西合璧的經典之作。

12世紀傳入歐洲的造紙術和15世紀傳入西方的活字印刷術,加速了啟蒙運動、文藝復興的進程;13世紀,指南針傳入阿拉伯和歐洲各國,為歐洲航路開闢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條件;13世紀中期火藥傳入阿拉伯,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成為助推近代社會變革的關鍵技術發明。

物質文明豐盈,精神文明亦盛。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認為,中國哲學中「和而不同」的哲學淵源與審美追求,反映了中華文明以「和」為內涵的世界觀,體現了與排斥「他者」狹隘文化觀不同的與人為善的文明態度。

面對今年全球疫情考驗,劉慶柱表示,中國偉大的抗疫實踐凸顯了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我們用責任擔當、愛國情懷、家國理念,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文明互鑑,交流互通,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用全局性、全球性的戰略眼光,以開放、包容的氣度,在辦好自己的事的基礎上,聚焦人類生存發展的共同問題,攜手共進、守望相助,才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鑰匙。

(原文刊發於《中國紀檢監察報》2020年12月8日第4版)

原文連結:

[中國紀檢監察報]國寶風華

相關焦點

  • 《國家寶藏》第三季27件文物名單重磅揭曉!你最期待哪一件?
    600年的紫禁城、930年的西安碑林、1000年的蘇州古典園林、1300年的西藏布達拉宮、1700年的敦煌莫高窟、2200年的秦始皇帝陵、2500年的曲阜孔廟孔林孔府、3200年的廣漢三星堆、3300年的安陽殷墟……精心選取的9座歷史文化遺產、類別豐富的27件國寶文物將穿越千百年歷史長河
  •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靳東、張子楓、馮小剛為你解讀文物的前世...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汪佳佳去故宮賞金嵌珍珠天球儀、到敦煌研究院看敦煌遺書、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欣賞一號青銅神樹……12月6日晚8點半,備受期待的《國家寶藏》第三季在央視綜藝頻道正式開播。不用四處奔襲,《國家寶藏》帶你看四方文物的前世今生。首期節目就為大家呈上超強陣容。來自故宮博物院的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和午門三件國寶,分別由靳東、張子楓、馮小剛三人為觀眾們解讀歷史密碼。
  • 《國家寶藏》第三季什麼時候播出 國家寶藏3嘉賓文物簡介
    《國家寶藏》第三季定檔播出了,該節目自開播以來就受到觀眾們的喜歡,第三季將視野延伸到中華大地上的9座歷史文化遺產,那麼,第三季什麼時候播出?九大博物館是什麼?下面小編就來說說。  國家寶藏第三季什麼時候播出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2020年12月6日起,每周日晚20:30檔央視綜藝頻道正式開播,節目共10集,每集100分鐘。
  • 《國家寶藏》第三季首發陣容上熱搜,三星堆三件文物值得一看
    去故宮賞金嵌珍珠天球儀、到敦煌研究院看敦煌遺書、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欣賞一號青銅神樹……不用打飛的奔赴全國各地,12月6日即將開播的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攜手包括三星堆在內的9座歷史文化遺產,帶你看文物的前世今生,更有超強陣容講述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故事。
  •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國寶背後的故事
    600年的紫禁城、930年的西安碑林、1000年的蘇州古典園林、1300年的西藏布達拉宮、1700年的敦煌莫高窟、2200年的秦始皇帝陵、2500年的曲阜孔廟孔林孔府、3200年的廣漢三星堆、3300年的安陽殷墟……精心選取的9座歷史文化遺產、類別豐富的27件國寶文物將穿越千百年歷史長河,以生動的歷史演繹、紮實的歷史視角,展現遺產文物的魅力。
  • 亮相《國家寶藏》第三季的河南文物都有啥?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峰  12月6日晚,《國家寶藏》第三季在央視綜藝頻道正式播出,當第一期播出後,故宮博物院的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和午門三件國寶,分別由靳東、張子楓、馮小剛三人為觀眾們呈現出來後,觀眾再次被豐厚的中華文明歷史文化遺產折服。
  • 央視高分綜藝《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山東這座世界文化遺產藏不住了!
    闊別兩年,《國家寶藏第三季》於2020年12月6號開播了!》與九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攜手,回望中華民族曾為世界文明做出的貢獻,而這九座歷史文化遺產中,就包括我們山東的孔府孔廟孔林。、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的歷史、宏大的規模、豐富的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
  •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即好評,每一句話都是作文素材
    再次揚帆啟航的第三季,延續上下求索的勇氣,承接尋理求知的熱情,攜手九座享譽世界的中華文明歷史文化遺產,拉開一幅泱泱中華、萬古江河的歷史畫卷。    第三季在今年12月6日開播後,就在豆瓣拿下了9.6分的高分!B站上更是高達9.9分!
  • 《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12月開播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成功打造的重點項目《國家寶藏》前兩季獲得了不錯的收視口碑,節目創造性地踐行了「讓文物活起來」,使觀眾通過這個節目更加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1月9日上午,《國家寶藏》第三季啟動儀式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舉行。
  • 《國家寶藏》第三季今晚首播:三星堆國寶入選
    青銅縱目面具金杖一號青銅神樹去故宮賞金嵌珍珠天球儀、到敦煌研究院看敦煌遺書、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欣賞一號青銅神樹……不用打飛的奔赴全國各地,12月6日開播的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攜手包括三星堆在內的9座歷史文化遺產,帶你看文物的前世今生
  • 殷墟博物館亮相《國家寶藏》第三季,哪些寶物會C位出道?
    如今《國家寶藏》第三季將如約而至,在11月9日上午舉行的《國家寶藏》第三季啟動儀式上宣布了該節目將於12月6日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其中代表3300年殷墟文化傳承的殷墟博物館也將在節目中亮相。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介紹,三年前,為了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傳播方式,央視與故宮博物院聯手發起了《國家寶藏》這一項目。
  • 陝西六大國寶將亮相 《國家寶藏》第三季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趙爭耀)歷經600多天精心打磨,《國家寶藏》第三季正式定檔12月6日20:30檔在央視綜藝頻道開播。新一季《國家寶藏》將攜手包括陝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館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兩家文博機構在內的全國9座歷史文化遺產,帶著27件國之瑰寶,繼續共話國寶前世今生,探討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節目開播前,節目組近日舉行了「國寶印信」傳遞儀式——《國家寶藏》第三季9位文博機構「看門人」,從前兩季文博機構館(院)長手中鄭重接過印信,宣告第三季節目揚帆啟航。
  • 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正式開播 殷墟博物館3件文物將重磅亮相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溫小娟)「或許回望祖先們走過的歷程,留下的創造,揮灑的情感,堅守的風骨,更能讓我們體認,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12月6日,伴隨001號講解員張國立滿懷深情的「告白」,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正式開播。
  •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即好評,每一集都是極佳寫作素材!
    豆瓣評分均超9分!例如:《如果國寶會說話》、《跟著書本去旅行》《國家寶藏》等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家長們在注重雙語教育的同時,不妨利用這些高品質的節目讓家中的寶貝們了解並愛上中華文化,領略歷史沉澱下的魅力。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國家寶藏》這個寶藏節目的魅力吧!作為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一季走遍華夏文明的腹心,第二季看遍五千年孕育的生機。
  • 《國家寶藏》第三季明日開播,要上節目的國寶你猜中了幾個?
    《國家寶藏》第三季明日開播,要上節目的國寶你猜中了幾個?九座享譽世界的中華文明歷史文化遺產共同解答:何謂華夏?何以中國?!」片子是一如既往地備受好評:@不造換個啥名字:有內味兒了,有內味兒了!
  • —《國家寶藏》第三季啟動儀式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11月9日上午,《國家寶藏》第三季啟動儀式在故宮博物院舉行。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出席,共同為節目揭幕。《國家寶藏》三季以來的24家博物館(院)的館(院)長參加啟動儀式。
  • 三星堆、兵馬俑、敦煌、殷墟……《國家寶藏》第三季來啦!
    11月9日上午,《國家寶藏》第三季啟動儀式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舉行。 節目三季以來的24家博物館(院)的館(院)長齊聚,攜手開啟《國家寶藏》第三季,節目預計將於12月6日在央視播出。
  • 《國家寶藏》Logo文物是什麼?靳東張子楓揭秘故宮國寶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這個周末,《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的消息令文博鐵粉十分期待,不少觀眾都搬好了小板凳,坐等節目開播。12月6日晚,《國家寶藏》第三季首期節目來到了故宮博物院,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和午門三件國寶亮相,靳東、張子楓帶領觀眾感受紫禁城的脈搏。
  • 《國家寶藏》第三季神了!網友:原來紫禁城是最年輕的一個
    《國家寶藏》第三季於近日正式宣布定檔,將於12月6日起每周日晚8:30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9座享譽世界的中華文明歷史文化遺產是新一季的主角,共同解答「何謂華夏?何以中國?」 三千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模樣?由「文化遺址」開啟穿越之旅 當我們說起中國歷史時,會說「上下五千年」。
  •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將於「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播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將於「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播 2020-06-11 03: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