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市場並不需要一堆《流浪地球》,差異化的風格才能夠讓這個領域全面開花。
《上海堡壘》又火了一輪,這次是因為導演把鍋扣在了鹿晗的頭上。
這部電影收穫的關注度,在上映前就可見一斑——改編自著名科幻同名小說,歷時六年籌備;導演是指導過《失戀三十三天》和《蝸居》的滕華濤,領銜主演鹿晗舒淇……這些元素加上國產科幻電影的自帶話題,基本可以坐等火爆院線了。
然而,它卻以另一種方式「火」到了大家面前。
豆瓣開局評分4.2分,幾天後就降到了3.2,提前鎖定今年的爛片排行榜;排片從32.8%跌至0.1%,上映6天累計票房僅1.17億元,總票房預計1.25億元,相比3億多的投資可真是虧到姥姥家了。
票房口碑雙撲街,網友對其最經典的評價是:
「《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一扇門,而《上海堡壘》又把它給關上了」。
爭議之下,8月11日,導演、原著作者接連道歉,但仍避免不了成為眾矢之的。那幾個曾經捧過的自媒體,也啪啪打臉,被釘在了恥辱柱上不得翻身。觀眾也不負眾望的全面炮轟,水軍都救不了的那種。最後導演只得給自己找了個理由——「我用錯了鹿晗」。
上海堡壘,徹底塌了。就連屹立不倒的東方明珠都拯救不了它了。
定位硬科幻,讓爛片無藥可救
分析觀眾對於《上海堡壘》的吐槽,總體分為幾個方面:劇情差、特效差、剪輯差、人物形象差、影片定位失誤。
而影片的定位失誤,就是壓垮《上海堡壘》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前期的宣傳中,《上海堡壘》拉上了此前大火的《流浪地球》,誓要在國產科幻電影中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然而它忽略了一件事:成為第一勝過做的更好。屈居第二,進入大眾心智的道路就會充滿荊棘和坎坷。與《流浪地球》關聯固然能創造更高的話題量,但同時也避免不了會以這部「口碑之作」作為標杆來接受評判。《流浪地球》作為一部典型的「硬科幻」電影,超震撼的特效+打動國人的文化內核第一次讓國人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希望,後來者們想超越它的地位可謂難上加難。
在這裡也普及一下「硬科幻」的定義。硬科幻,簡單來說就是依靠科學技術來推進情節發展的作品,而這樣的題材,對於特效、劇情、主演等多個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限定。
此前國內也不是沒有硬科幻電影的嘗試,但掀起的水花都很小。可以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第一部引起了廣泛轟動的硬科幻電影。它超出預期的特效和劇情終於讓人們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這其中四分之三的特效是由中國團隊完成的,但是製作水準甚至不輸好萊塢,這就已經足夠讓人振奮;而對於家園的眷戀,甚至帶著地球逃跑的設定,不僅格局夠大,更是美國科幻大片不具備的「中國式內核」,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演員上,雖然沒有啟用流量明星,但吳京、屈楚蕭的硬漢角色剛好符合《流浪地球》宣揚的家國情懷主題,效果甚至比流量明星更為驚豔。
這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卻是一個完美的範本,佔據著大眾的心智。
按照這個方向,《上海堡壘》拿注了太多水分的「硬」來剛,註定會很慘。
為什麼非得用「硬」正面剛呢?
明眼人都看的清楚,《上海堡壘》在之前的宣傳中拼命拉著《流浪地球》多半是在蹭它的熱度,可是明明內容和製作都與硬科幻相去甚遠。上映後,前期營銷炒出來的熱度反倒成了最激怒觀眾的點,這大概也是現實版的「偷雞不成蝕把米」吧。
如果時光重來,《上海堡壘》是否還有能被救一救的可能性呢?
本來有的。
此前,《流浪地球》已經率先佔領了大眾的認知,《上海堡壘》作為後來者想去搶這個「第一」很難。但是它可以換個方向的,自己創造一個當第一的新領域。
《上海堡壘》的原著本來具有著非常好的粉絲基礎。豆瓣評分8.4,一眾「江南粉」也極其給力,它是投資商眼中典型的好IP。然而據說打磨了三年的電影劇本,對原作卻進行了不少的改動,加了很多戰爭題材。
唉,又是一個跟心智過不去的實例。過大的改動會讓那群原著粉覺得變了味,除非能夠重新寫出一部可以媲美暢銷書的劇本,但這樣的可能性又會有多大呢?
尊重原著還有另一個最大的優勢,可能主創們就會更能清楚地看到《上海堡壘》和《流浪地球》之間的不同——區別於後者的硬科幻,《上海堡壘》講的是科幻背景下的人文思考,是一種「軟科幻」。作者江南很擅長細微處把控情感,小說《上海堡壘》的主線就是男主人公江洋的愛情和人生的成長故事。剛剛好,電影的導演滕華濤也是執導愛情片居多。如果當初把《上海堡壘》定位於「軟科幻」電影,主要表現科幻背景下人文價值層面的思考,再把那些被戰爭題材奪去的時長用於描寫主人公細膩的感情變化,這樣一來,不僅能打出差異化,從另一個角度進入大眾的心智,還能避免和《流浪地球》正面硬剛,更匹配作品本身的優勢和七夕上映的節點。
如果定位成「軟科幻」,對特效的要求也低了很多。
對於「硬科幻」電影來講,特效是硬核,向來以「燒錢」著稱。但對於「軟科幻」電影,特效是加分項,用於渲染氣氛。就算細節處理的「五毛」一點,只要情緒頂到位了,觀眾的包容度也會比現在要高得多。
再來看演員。
鹿晗在人們的固有印象裡,就是典型「流量小生」的形象。前文已經提過了,不要輕易挑戰大眾的認知。鹿晗本身精緻、奶油的外形,飾演戰爭題材裡的王牌軍人絕對讓觀眾非常出戲。而把電影定位於「軟科幻」後,鹿晗也不再需要違背人設演出「硬漢」的一面,那些細膩的感情線與他本人的特質更相近,又何來的「用錯」之說?這個鍋,鹿晗背的有點冤。
如果當初《上海堡壘》在前期宣發時,不硬性綁定《流浪地球》進行傳播,而是針對自身的特色重新定位於「軟科幻」,雖然可能收穫的關注度少一些,但是說不定就打贏了另一場心智的戰爭。科幻電影市場並不需要一堆《流浪地球》,差異化的風格才能夠讓這個領域全面開花。這樣一來,國產科幻電影的好時代就要來臨了。不信?你再等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