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朋友自從換了輛電動車,生活方式和以前也完全不同了。
以前是下班後回到小區,待車裡聽半小時評書再上樓。
如今每天都要半夜才大汗淋漓地回到家,就連周末的大部分時間家裡也見不著人。
自從他載我去了趟電動車充電站,感受了一下他日常的用車過程,才知道了他為什麼不回家。
電動車充電站現在已經成為了已婚人士的第3空間。
每個有充電樁的停車場,都是那些下班後不想回家的人的伊甸園。
我剛一上車,朋友就劃開手機屏幕,挨個點開琳琅滿目的充電APP,選了一個熟悉的充電站。
他不讓我用車上的USB給手機充電,也拒絕開空調。
「到了再說。」說完這樣一句,他便不再解釋。
一路上,續航裡程的數值以肉眼可見的變化不斷下降。
當屏幕上顯示還剩50公裡續航的時候,他表現出了一絲焦慮,不由分說地關掉了音響裡播放的《隋唐演義》。
「急什麼?不是還有10公裡就到了嗎?」
都知道新能源車主通常會有裡程焦慮,但我還是對朋友的過度反應不得其解。
「絕對不能把續航用得太乾淨了。你不是電動車主,你不懂。」
他想了想,開始和我解釋起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心理負擔。
「純電動車主對電量的焦慮,和你玩手機時的心情是一樣的。」
「空調、音響,任何電器都會讓電量嗖嗖往下掉。」
「如果你遇到過一個充電站的所有充電樁全部是壞的,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朋友心裡似乎有什麼難忘的回憶不願再提起,只是表情上顯得有些百感交集。
來到充電站,朋友剛把車開進車位,立即就有正在閒聊的電動車主過來打招呼。
「又來充電啊。」
儘管車的品牌都不盡相同,但顯然在這樣一處大隱於市的所在,電動車主們已經摒棄了燃油車主們習慣以品牌劃分陣營的藩籬,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圈子。
朋友儼然已是一個充電老手,輕車熟路地插好充電槍,掃描二維碼。
漫長的2分鐘過去了,充電開啟失敗。
換一臺,還是壞的。
好不容易充上電了,時間已經悄然過去了快20分鐘。
這種讓人崩潰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他的身上上演。
不過一衝上電,朋友便喜笑顏開地回到車上,打開空調,調整電臺頻率。
我也被允許給手機充電了。
想起還沒吃飯,我提議先去吃點,反正等電充滿時間還早。
朋友卻一擺手說,一會有人送過來。
1分鐘後我們就吃上了停車場門口小販送來的涼皮涼麵豆腐腦。
隨著肚皮填飽,心情變好,朋友也逐漸打開了話匣。
原來大部分電動車主都沒有屬於自己的私人充電樁。
充電車位還經常被燃油車鳩佔鵲巢。
遇到前車正在充電就要排隊,前車充滿了沒有及時挪車也只能等。
於是電動車主一邊排隊一邊吃泡麵,組隊鬥地主玩遊戲已經成了常態。
慢充一般都得6-8個小時,快充也要1個小時。
晚上充電便宜,充電大軍總是在夜裡集體出動。
沒有太陽暴曬,可以鑽出車子聊天。
電動車主們從對電動車的看法聊到各自的職業、家庭、興趣愛好,臨別還會互加微信表示以後常聯繫。
這就是電友們的君子之交。
雖說是泛泛之交,天天在一起時間長了,也難免有些故事會發生。
「剛才那哥們正在跟媳婦兒鬧離婚,天天不回家,我跟他燒烤都吃過兩回了。」
「都不容易。」
朋友一邊充電一邊開空調的習慣,就是跟他的電友學來的。
電動車充電的時候,如果車主在車裡,一般都會打開車門車窗。
因為一部分電力要分給空調,充電費用會更高,時間也會更長。
很少有人會一邊開著空調一邊充電。
不過也有一些資深電友喜歡在狗都睡了的凌晨跑來充電,將自己關閉於空調運轉的靜謐空間,就為了體驗那種無人打擾的獨處時光。
他們不在乎那點充電費和額外的時間,只要靈魂能享受到遠離喧囂的四下無人。
一旦充電槍和充電樁保持聯通,就不再有任何的焦慮。
在漫長而涼爽的幾小時裡,所有的家長裡短、事業壓力仿佛都不存在了。
積鬱腦內的電量報警、路線規劃失誤、排隊、充電樁損壞、半路趴窩……全部被瞬間清空。
對徘徊於充電站的的電友來說,電量是一種意料之中的收穫。
它本身並不帶來更多驚喜。
重要的不是電,而是環境。
沉默、思考和發呆所結出的頭腦花火才是不期而然的果實。
就像前兩天我問起朋友最近電動車開得怎麼樣了。
「還行啊……那什麼,說到還行,你表弟高考成績怎麼樣?」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轉移話題,只知道他那個腦子是越轉越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