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上映的《情聖》票房已過4億,而1月6號強勢而來的《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票房只有2兩億多。2017年開年之初,《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登陸內地熒幕,並沒有激起觀眾對此系列大片的觀看熱情,首日票房未能破億,相比去年同期上映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上映兩天3.45億的成績,這部好萊塢大片意外遇冷。
是國產喜劇電影終於打敗了好萊塢電影,還是觀眾的欣賞品味發生了變化?部分業內人士認為《俠盜一號》在內地遇冷,與觀眾對好萊塢電影審美疲勞有關。
其實,這並不是2017年第一部海外片遇冷的孤例,早前國外反響不錯的《單身日記:好運來襲》在元旦上映,票房不足500萬元。2016年好萊塢多部續集電影口碑都不甚好,包括《諜影重重》、《獨立日》、《美國隊長》、《X戰警》系列電影,共同之處都是用大製作、大IP來吸引觀眾,原有的新意已經消失。
《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已經有7部之多,是好萊塢電影中最著名的IP,也是全球最賺錢的系列電影之一。去年《星球大戰之原力覺醒》在全球收穫20多億美元票房、近30億美元的周邊產品銷售收入。在中國電影市場成為世界第二之際,好萊塢對中國市場也越來越重視。《俠盜一號》不僅啟用了兩名中國演員姜文和甄子丹,而且也給足了戲份。
但是,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看片經驗的中國觀眾對影片的要求越來越高,也變得越來越挑剔,不再像以前那樣熱捧好萊塢電影。不斷出現的續集、外番、前傳已經讓觀眾有審美疲勞感覺,即使在影片加入中國名氣、人氣大的演員,也難以扭轉好萊塢創意不足的尷尬。
相反,已經上映一個多月的《血戰鋼鋸嶺》還在排片,每天都有3%左右的排片,目前票房累計3.9億多,有望突破4億。可見,套路化好萊塢電影並不受中國觀眾喜愛。
在元旦檔之前,內地螢屏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高人氣喜劇電影的身影。11月上映的喜劇電影《我不潘金蓮》因批判官場問題,有些過於沉重,並不能讓觀眾哈哈大笑。自暑期檔《陸垚知馬俐》之後,國產喜劇電影存在感並不高。《長城》、《擺渡人》、《羅曼蒂克消亡史》等都不是喜劇電影。有了近半年的空白期,觀眾對國產喜劇電影的需求很大。
《情聖》適時推出,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心理渴求。即使在好萊塢科幻大片《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高排片的影響下,《情聖》依然熱度不減,上座率高。據數據顯示,《情聖》在元旦新片中的認知指數是7.27,購票指數是9.08,在新片中位居榜首,口碑指數是7.47。
《情聖》以1.71億元拿下元旦檔票房冠軍。藉助元旦檔,《鐵道飛虎》突破6億元大關,《長城》突破10億元大關,相比之下《擺渡人》後勁不足,截止到目前,排片僅為3.61%,票房難以突破5億。
小成本喜劇電影連續三天成為票房冠軍,在票房走高的同時,爭議也隨之而來。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影片中中年男人婚外情臆想讓觀眾有「三觀不正」的感覺。貓眼、豆瓣上給出的差評也集中在電影為搞笑而搞笑,充滿不良劇情,喜劇電影走入囧途。
有影評人指出,《情聖》講的都是中年大叔想方設法泡妞,生搬硬套製造出各種帶「顏色」的笑點,而對婚外情這一社會現象,創作團隊並沒有價值導向,只是粗俗呈現,讓觀眾十分尷尬。
喜劇是戲劇的一種類型,可以通過誇張表演、詼諧臺詞、錯位結構以及對性格的描繪,引起人們對醜、滑稽的嘲笑,對美好生活、人生、理想的肯定,一般可以分為諷刺喜劇、抒情喜劇、荒誕喜劇等類型。
好的喜劇,不只是誇張表情和段子,而是有著很強的社會功能。周星馳的無釐頭喜劇雖然有著浮誇的表演、惡搞的段子,但是都是弘揚真善美,也漸漸沉澱為喜劇中的經典。而喜劇大師卓別林的作品也都不是簡單地呈現現實,相反具有很強的現實批判性。他的喜劇作品也影響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縱觀國產喜劇電影,很少有作品能成為高級的喜劇。大多數喜劇作品內容單薄,離不開失戀、囧途、大鬧、出軌等字眼,而且劇情很難說服大眾,令人失望。《分手大師》、《惡棍天使》、《港囧》等影片都離不開癲狂的表演,注重喜劇技術,漸成鬧劇。
中國觀眾對好萊塢電影進入審美疲勞階段,而國產電影進入增長瓶頸期階段,兩者的競爭關係進入相持階段。未來唯票房論和一味討好觀眾的影片,不管是外國的還是國產的,都會將路走得越來越窄。《俠盜一號》遇冷,《情聖》被批低俗,顯示了電影市場的變化。國產喜劇電影能否突出重圍,依靠的並不是堆積起來的笑料,而是影片的藝術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