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的巨大空中偵察優勢,和精確打擊能力的,大家已經見識到了。而不僅空中無人機在國內大規模列裝,包括陸上無人系統也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單兵和陸上無人裝備協同,完成攻擊、偵察、後勤補給運輸等一系列戰術合成,已經是一個發展趨勢。
最近在媒體公開報導的跨海登陸演練中,就出現了大批新型的「龍馬二號」無人越野車,說明該裝備已經列裝取得了實戰能力。而在之前由陸軍裝備部主辦的「跨越險阻」地面無人平臺挑戰賽中,還有更多的無人設備出現。
比如薪火搖臂6輪驅逐突擊車,該裝備由北京理工大學設計,最顯著的特徵的6X6的搖臂越野設計,同時採用動力電池和側向電機驅動的電控系統。通過車身焊接內6組電機和搖臂內的鏈條進行整車高度調整,每組側向驅動電機通過2組傳動軸向第2、3驅動橋差速器傳遞扭矩,4組差速器用來進行動力在分配。可執行人工遠程遙控和無人駕控完成電子偵察和火力支持等戰術。
該車在複雜路況最高車速可以達到75公裡/小時,最大爬坡37度;採用軸間和肘臂內設定傳動技術,並由鉸接縱臂+鏈條調整懸臂高度;整車涉水深度0.5米,翻越垂直牆及斷崖高度1米,可以跨越1.8米寬的壕溝。而該車早在2016年就完成了挑戰賽全部賽事,具備一定的可靠性。在該平臺上,如果安裝光電偵察設備就可以成為偵察無人車,也可以用於運輸後勤物資,或者安裝簡易遙控武器站,也可以成為無人機戰鬥車輛,改裝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而至於前不久露面的「龍馬2號」實際應該是迭代版本了,最早的版本出現在2016年,由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並製造。該戰車同樣應用了典型的搖臂越野技術,而且具備無人駕駛自主導航狀態,和有人操控無人狀態兩種模式。
自主導航主要依靠頂部的360°全向雷射雷達,前部進氣格柵上則是1組由德國SICK製造的LMS系列寬幅雷射雷達組件,包括2組通訊天線和多通道視頻信息收集系統構成的組件。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龍馬2號並不是我們通常想像的電力驅逐越野車,而是採取了傳統燃油動力和自動變速器。在驅動上採用機電液一體化技術,典型的就是搖臂第1和第2驅動橋間多組外置液壓閥(泵)體或驅動電機通過高壓管路關聯。從無人設備長遠發展來看,全套電力驅動方式似乎更有潛力。
但是目前列裝「龍馬2號」,猜測可能更加看重傳統動力和機電液一體化技術的穩定性,畢竟真實的戰場環境往往很惡劣,是訓練場難以模擬的,各種突發情況多,因此短時間內穩定的技術更容易形成戰鬥力。
總體來看,國產陸地無人設備正在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不僅有大量的科研院校提供設計方案,還有很多民營企業利用無人技術轉化為軍用設備,有了這種發展基礎,對未來無人機陸地系統發展是非常有利的。畢竟無人技術本就是軍民兩用的典型代表,更適合大量院校和民企參與其中,取得一種技術多方面的收益。
而隨著這些裝備的陸續入列,未來我們的陸上作戰,包含登陸作戰,將有大量無人作戰設備增加戰鬥力,減少戰鬥的作戰負擔,讓更多的戰士可以投入到直接的攻擊行動,用更少的人員提供更高的攻擊強度。未來陸上無人系統還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