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不是傳說中的那樣

2020-08-27 孟大明白

「遲到」了一年的《八佰》估計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成了「救市之作」。對於剛剛復甦的電影行業來說,《八佰》是行業所有從業人員寄予厚望的一劑強心針,用它來打頭陣就是希望它能帶動觀眾重新走進電影院。正如電影中被視作博取國際同情最後希望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一樣,《八佰》被千萬雙眼睛盯牢,明天,等著它好戲上演(映)。

作為第一批看到《八佰》點映的觀眾,今年點映我又去看了一遍,網上沸沸揚揚的「逃跑將軍」孫元良從未出現過,只有一句臺詞「孫元良獨自丟下八十八團留守倉庫」,但好象有些人只願意相信想相信的,褲襠藏雷不是歷史虛無主義,正面戰場反而是歷史虛無主義。不禁替當年的戰士們委屈,他們不配擁有姓名嗎?

《八佰》是個很難拍的電影,一起看電影的邦妮說:管虎一定體力很好,這片子一看就拍得非常累。

是的,我看到一篇採訪,《八佰》的籌備和製作周期長達四年,管虎回憶起拍攝過程,說的最多的一個字是「難」。光是布光的信號線每次都要鋪幾公裡,有的甚至需要挖通地下河道從幾千米外接過來。所有燈光線加起來有50多公裡長,夠從蘇州鋪到上海。管虎說,這戲的耗資,是他之前所有戲的總和都不止。

然而耗資巨大的《八佰》卻並沒有將鏡頭始終對準英勇神武的英雄人物。它沒有主角,不管是作為故事講述者的底層壯丁,還是指揮戰役的團長謝晉元,不過是戰爭中的一顆子彈,終為塵土。這些塵土有英勇的、有猶疑的,有怯懦的,也有看熱鬧的,但這才是人類面對戰爭的眾生相。

最黑的夜,最亮的光,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一場有觀眾的敗仗。

1937年10月26日,淞滬會戰已近尾聲,上海基本失陷。當時的國民政府留下一支孤軍,即第88師524團留守四行倉庫,以牽制日軍,掩護大軍西撤。這是官方說法,實際上當權者心裡的小算盤是拖延交戰時間,爭取在即將召開的布魯塞爾國際會議上博得同情,獲得國際援助。說得再直白一些,四行倉庫保衛戰是專門打給外國人看的。

四行倉庫所處的位置天然就是最好的「戲臺」。一道幾十米寬的蘇州河,將南北岸隔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如果說南岸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的租界是天堂,炮灰連天,滿目瘡痍的北岸就是名副其實的地獄。

儘管兩岸畫風巨大,像兩個完全不相交的平行世界,但不用懷疑你的眼睛,奢靡的十裡洋場和烽火連天的戰場確實同時存在,並且只有一河之隔。近到南岸租界裡的人可以端著咖啡杯實時觀看對面真槍實彈地廝殺。利慾薰心的商人當街兜售起瞭望遠鏡,甚至有好事者以戰事作為賭注,賭日本能不能三個小時結束戰鬥。

北岸在苦戰,南岸放煙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句詩所描繪的場景從未如此具象過。

作為「鬥獸場」中被觀看的對象,為了以壯聲勢、迷惑敵人,對外宣傳有八百壯士,實則只有四百餘人的524團孤立無援,四面楚歌,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只有一個字——打。

所有人心裡都清楚,四行倉庫是他們的舞臺,也是他們的墳墓。

觀影過程中最惹人流淚的一幕是普通戰士為了阻止日本人爆破倉庫而用身體綁著炸藥包一個個地跳下引爆炸彈。這個情節是有歷史根據的,原型人物叫陳樹生,現在的四行倉庫紀念館裡還有場景再現的雕像。電影中扮演陳樹生的是鄭愷,日本兵背著鋼板準備對倉庫做牆體爆破,普通的彈藥打不穿鋼板,情急之下,他把炸藥包往身上一綁,寫有遺言的血衣轉手交給身邊的士兵,敬禮後縱身一躍。整個過程乾脆利落,一氣呵成,導演沒有用慢鏡頭等渲染氣氛的手段刻意去煽情。「娘,孩兒不孝了」這句簡單的呼喊比一切高大上的口號更加催淚。

以他作為榜樣,其他士兵紛紛效仿,像排隊過安檢一樣依次身背炸藥跳下倉庫,從容就義。他們的動作越是乾脆,沒有預兆,越是讓人體會到戰爭的殘酷之處——命如草芥,根本沒有時間悲傷。每個人跳下時只報了自己家鄉和名字,他們連骨灰都沒法還給家人,血肉凝固在一起。當時只有陳樹生一人身背炸藥炸鋼板,電影中藝術誇張成很多人,也是想說明勇敢的中國人有很多。

陳樹生躍下後,對岸的圍觀群眾看得淚流滿面,青幫重金求勇士過橋運送物資,本來冷漠觀戰的賭場馬仔刀子,義無反顧摁下血手印衝向橋,身中數槍後拼盡最後一口氣將電話線拋給對面的戰士,他這一段跑酷抱了必死決心,我旁邊的觀眾哭得很大聲。

歡場女子也不夜夜笙歌了,拿出積蓄支持國軍。戲班班主臨時把《走麥城》換成熱血激昂的《挑滑車》:

「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賊巢穴,待俺趕上前去,殺他個乾乾淨淨。」

戰爭以不容討價還價的強勢完成了對每個人的洗禮。新兵和兵痞拿起槍衝鋒陷陣,倒賣情報的記者在槍林彈雨中捨棄相機也要撿回陳樹生留下的血書。

這個電影從始至終講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以歐豪、張譯、王千源、姜武這四個人為代表的「散兵遊勇」承擔了主要戲份,有迅速成熟的小壯丁,也有貪生怕死的兵痞,這才是完整的戰場。

謝晉元帶領的524團並非人人都是精銳,在之前的戰鬥中兵力就折損嚴重。據赤壁市《蒲圻年鑑》記載,淞滬會戰前,通城保安大隊調蒲圻集中,然後轉武漢編於湖北省保安五團,僅在武昌訓練數天後,即開赴上海。歐豪扮演的端午就是枚新兵,他和叔叔、弟弟一起只是想來看一看繁華的上海,於是加入了保安團,以為只是去打掃戰場。遇到日軍沒有作戰經驗的他們倉皇逃跑,和大部隊走散,後又被524團當做逃兵吸納進來。日軍已經兵臨城下了,他們還從未開過槍。

就像把一隻羊突然放到鬥獸場和猛獸搏鬥,驚慌失措的羊本能反應就是逃跑。同樣想逃跑的還有張譯扮演的部隊文職會計老算盤,他也沒拿過槍,一心只想著回老家娶媳婦。家人給他定了一門親事,聽說老婆胖嘟嘟的,但他還沒有看過。

姜武扮演的老鐵看起來硬漢,其實是個慫包,,槍聲一響,他就把自己壯碩的身軀努力塞進破麻袋裡,結果被王千源扮演的羊拐一把揪出來。但槍法神準的羊拐也並不積極參與戰鬥,他是那種典型的「老兵油子」,為了混一份軍餉才參軍。

他們不是英雄,只是普通人,他們不理解這場戰爭的意義,可能到死也沒明白。他們不想死,也不想殺人,只想回家種田娶老婆。這樣的想法放在任何時候都再正常不過,唯獨在打仗的時候顯得十分奢侈。

四行倉庫沒有那麼重的戰略意義,日本人沒有大舉進攻是怕傷到租界的外國人,這也是當時掌權者的狡猾之處,讓租界裡的洋人看看日軍的殘暴,以博取同情。而且一旦日軍越界,挑起租界爭端,各國列強自然不能坐視不理。只是他們不該只寄希望於端坐在飛艇上悠閒喝咖啡的外國人,小瞧了本國國民的勇氣。軍民的無畏和齊心協力讓國際社會重新認識了中國人,這在今天也是有鼓舞意義的。

當國民黨特派員出現之後,所有的犧牲成了無謂,英雄不得不憋屈退場。黃曉明扮演的特派員一身氣派、整潔的西裝在千瘡百孔的倉庫裡分外刺眼,他一開口,卻又是與其外形極不相襯的山東話。特派員的出現讓這部電影成了一部反戰片,他輕鬆一句話定了性:戰爭背後都是政治。

永遠有一些聰明人能活到最後,就是黃曉明演的這位特派員,輕鬆地觀賞血流成河。戰爭最殘酷的地方其實不在於犧牲,而是遺忘。一場勝仗,對於高層人士來說,是履歷上一筆漂亮的吹噓資本,是加官進爵的獎賞。對於底層士兵來說,可能只是一枚獎章,一座石碑。那麼一場註定的敗仗呢?棄兵逃跑的孫元良安享晚年,終年103歲,中層指揮官謝晉元的墓碑都砸了,更別提小戰士們了。

然而後來僅存的倖存者們回憶起當年的奮戰,沒有一個人後悔。楊養正在世時接受採訪說:「鬼子要是再來,我還要參加八百壯士跟謝團長一起打鬼子。」周大發曾叮囑在上海上大學的養子說一定要到四行倉庫看一看,順便祭掃一下謝晉元團長的墓。俞灝明扮演的人物原型上官志標,在世時一遍遍對兒子講述八百壯士的事跡。

楊養正抱著謝晉元團長的塑像嚎啕大哭

這些會怕死,也熱血的小人物,是民族的脊梁。剛才聽《反派影評》有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的結尾是: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相關焦點

  • 《八佰》不是傳說中的那樣
    「遲到」了一年的《八佰》估計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成了「救市之作」。對於剛剛復甦的電影行業來說,《八佰》是行業所有從業人員寄予厚望的一劑強心針,用它來打頭陣就是希望它能帶動觀眾重新走進電影院。正如電影中被視作博取國際同情最後希望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一樣,《八佰》被千萬雙眼睛盯牢,明天,等著它好戲上演(映)。
  • 看《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八佰》,愛惜戰爭勝利的和平「紅利」
    NO.1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用隨筆的「放大鏡」看世界一如之前前喜歡讀雜文,現在我喜歡讀隨筆。它是學者的隨性之作,不是論文,也不是高頭講章。有可讀性和知識性。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裡的故事發生在1941年的西西里島。它猶如「二戰」的一篇隨筆,把「地中海世紀」的世界描畫得很美麗。
  • 《八佰》很好,但不是好萊塢級別啊
    一直喜歡管虎的作品,從《鬥牛》就開始關注他,畢竟是有思想又工工整整在做電影的導演了,《八佰》很震撼,但卻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好。《八佰》選了這樣一段罕見的史實故事,把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淞滬會戰搬上銀幕。蘇州河一河兩岸,一邊是美女、香菸、賭場、戲臺,一邊是槍林彈雨、地獄烈火,慘烈的對比,兩岸互看的野心,寓意明顯。但最後,才發現,真正的「上帝」在天空,他們才是最大的看客,這個看客的名字叫「政治」,如此莊嚴的情景中,戰爭和肉體,淪為一場可笑的表演。
  • 《八佰》再也不是八佰,而是十四萬萬
    《八佰》的全國上映,點燃了中國民眾潛藏在血脈裡的深深愛國思潮,再一次將人們的記憶拉入那個戰火紛飛、強敵環伺、舉族有亡國滅種之險的時候。作為主旋律電影,《八佰》把幾代中國人歷來裹藏胸間的一腔憤懣之氣、一股豪氣、萬千志氣強烈地激發出來。
  • 【電影推薦】《八佰》八百壯士,血性和尊嚴的傳說!
    《八佰》8月31日開啟火熱售票   場次座位都有限,搶票呀!還有黃志忠、李晨、魏晨、歐豪、俞灝明等一大波演員,這些大明星在《八佰》裡,全部扮演當年那些平凡的英雄。他們每個人身上都不完美,但在民族大義面前,他們毅然決然,身赴國難。
  • 《八佰》中一些被「美化」過的地方,你知道嗎?
    這種說法其實經不起推敲,因為《八佰》的本質是一部電影,一部商業電影,它既不是紀錄片,也不是經過多方考證、為人們所承認的歷史資料。既然是商業電影,那必然會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美化和修飾,只要這種「美化」控制在觀眾所能接受的範圍,不要像某些抗日神劇那樣過分,這就是觀眾們所能接受的。
  • 《八佰》真實背景後的慘烈,遠不止電影中呈現的那樣
    雖然評分跌落,可不能否認《八佰》呈現的故事中華兒女將銘記。《八佰》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國軍士兵的故事。之後的國內大地上幾乎同時發生了兩場大戰,一場是電影中演的淞滬會戰,一場則是太原會戰。淞滬會戰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標誌兩國之間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8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死傷30萬人。
  • 電影《八佰》中的四行倉庫現今是何樣?
    有人說,如果今年只看一部國產電影的話,那就是《八佰》。圖丨來源豆瓣電影《八佰》就是改編自這場抗日戰爭史上著名的「一場必敗之戰,一群不退之人,為彼時弱亂的民族留下一個有關血性和尊嚴的傳說。圖丨來源豆瓣電影時過境遷,中國早已不是當年的中國
  • 《八佰》中的此岸與彼岸
    今天,看了電影《八佰》 。這是影院復工後的首部國產重磅。好電影之所以值得細細品味,是因電影的本質是由千百人所構成的技術和藝術團隊,精雕細磨出的生命精粹。這雖是一場視聽的幻覺,卻可調動起充分的感受、反應和心靈觸動,以假喻真,直穿人性,覺知生命的細膩與深邃。觀影即觀人生。
  • 電影《八佰》,如願以償
    「也就那樣羅,都被罵死了。」》史觀的文章,比如電影裡把DANG在這次戰鬥中的身影都刮掉,委實不該。「比如後來那些人的愛國,哪裡是那樣子的……」小男孩也沒有說得清楚,他很快恢復了叛逆期年齡的沉默。我卻在他的語焉不詳裡,想起一篇抨擊《八佰》的文章裡有說到,電影裡蘇州河對岸人們的愛國情感來得過於想當然——他是不是也和我一樣看了同一篇文章?
  • 再談,關於《八佰》的爭議
    這種爭議 從《戰狼2》、《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到《八佰》,一浪高過一浪。再看《八佰》,遭遇了多次撤檔、刪減和封播,所以從意識形態方面,形成了今天評論這部電影的熱潮。小編看了部分網站關於《八佰》的評論,發現有部分熱門的點評已經脫離了電影本身,給我的感覺就是突然歷史學家多了,對歷史真實細節了如指掌。但更多的是從電影本身去點評《八佰》。今天再談自己對《八佰》的看法。因為畢竟這是一部真實歷史改編,大背景總是要簡單交代一下。
  • 《八佰》中,為何說「日本侵擾」而不是侵略?國民黨態度曖昧
    《八佰》中,為何說「日本侵擾」而不是侵略?國民黨態度曖昧《八佰》從去年爭議到現在,一直沒有停止,估計以後也少不了。這部電影中,槽點滿滿,但整體來說是一部好電影,畢竟,疫情之後難得有一個趟雷的敢死隊。而八佰,竟然成功了。
  • 古城電影城《八佰》熱映中
    今天看了看《八佰》的裡程碑,大家體會一下,「八百壯士」一步一步朝我們走來的日子:2016年3月20日:華誼兄弟在京公布「H計劃」第五季:管虎導演《八百啟示錄》亮相;2016年11月24日:@電影八佰官微 正式註冊;2017年5月4日:《八佰》在京召開發布會,導演管虎、華誼兄弟CEO王中磊出席發布會。
  • 《八佰》到底算「瑕不掩瑜」還是「美中不足」?
    同時,再好的作品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八佰》受到敏感歷史題材和商業回報的雙重掣肘,自然也少不了權衡與讓步。 另外,戰爭片本就是拍攝難度很大的電影類型。很多大師級導演的作品珠玉在前,《八佰》難免被拿來比較。不得不說,與那些影史經典相比,《八佰》的提升空間還有很大。
  • 從《八佰》中思考中國的集體記憶
    最近《八佰》佔據全國各大影院,也成為影院重開後第一個形成集體話題和熱度的電影。就像《八佰》裡展示的那樣:逃兵變成了不畏生死的英雄;兵油子變成了護旗手;漢奸變成了戰地記者;黑社會變成了送電話線的奔跑者;冷漠自私的商人變成了捐獻家產的援助人。他們或許脆弱、冷漠、惜命、自私,但是在這一刻突然覺醒,不做亡國奴的意志讓這一股力量變得巨大無比。《八佰》場面是否恢弘其實是次要的,它所傳達的精神才是核心。
  • 四刷《八佰》,48幀的《八佰》
    這回《八佰》發行了十多個的院線版本,有普通IMAX,有CINITY,還有48幀。4刷過後感覺影片的整體更加統一了,節奏的處理非但不是有問題而且是很精彩的!03 人物再就是說姜武的老鐵轉變太突兀,這個就更離譜了,群像電影《八佰》的情節很密集,信息量也很大,但這不是忽略影片關鍵情節的理由。
  • 《八佰》啟示
    在《八佰》中,蘇州河的一邊是天堂(租界),一邊是戰場,或者說地獄。天堂的人,隔岸觀火,從看熱鬧不怕事大,到被激起愛國熱情,紛紛伸出援手,電影做了足夠有耐心的鋪墊。地獄的人,從一開始瞭望天堂,帶著羨慕嫉妒恨,到有那麼幾個人一心想遊過河去到對面未果,到身處激烈的戰鬥完全無暇顧及對面的生活,再到最後獲準撤到對岸後不顧一切地衝橋,也都合情合理。兩岸的對比,是《八佰》劇情的一大亮點。
  • 《八佰》修改100多處刪減18分鐘仍然精彩,故事並非大家想的那樣
    《八佰》是一部頗受關注的影評,但上映歷程也很曲折。先是被撤檔,後來又遇上疫情,一直推遲到最近才能上映。官方也宣稱經過一百多處修改,傾注了更多心血,最後成片也比原來刪減了18分鐘。《八佰》劇照《八佰》描述的主要是淞滬會戰末期的故事。
  • 電影《八佰》中原定不是唐藝昕?得知原定演員後:幸好她沒出演
    電影《八佰》中原定不是唐藝昕?得知原定演員後:幸好她沒出演!文/小雪《八佰》這部電影的熱度非常高,從上映到現在,很多觀眾看完以後久久不能夠平靜,《八佰》的票房截止到9月1日,已經達到了20億多!這部影片應該是從疫情開始到現在最好的一個了吧。
  • 為什麼說《八佰》不是好電影
    所以這一仗本質上是為特定觀眾安排的表演,各種有意無意的推手將「八佰」們變成為演員。這一切本來很有思想深度可挖掘的——為什麼我們的神聖抗戰要將希望寄托在洋人身上?不知主創們是看不穿或者不願意看穿這點,他們甚至進一步無中生有,讓所謂「悲壯」打動洋人(如果真存在這種情況,八佰們也就不用在寂寞無聊的「孤軍營」呆四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