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
1999年《秘密》獲第52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2006年《嫌疑人X的獻身》獲134屆直木獎,東野圭吾從而達成了日本推理小說史上罕見的「三冠王」。代表作有《放學後》《秘密》《白夜行》《以眨眼乾杯》《神探伽利略》《嫌疑人X的獻身》《預知夢》《湖畔》等。
現代人內心流失的東西,這家雜貨店能幫你找回——
僻靜的街道旁有一家雜貨店,只要寫下煩惱投進捲簾門的投信口,第二天就會在店後的牛奶箱裡得到回答。
因男友身患絕症,年輕女孩靜子在愛情與夢想間徘徊;克郎為了音樂夢想離家漂泊,卻在現實中寸步難行;少年浩介面臨家庭巨變,掙扎在親情與未來的迷茫中……
他們將困惑寫成信投進雜貨店,隨即奇妙的事情竟不斷發生。生命中的一次偶然交會,將如何演繹出截然不同的人生?如今回顧寫作過程,我發現自己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應該怎麼做?
我希望讀者能在掩卷時喃喃自語:我從未讀過這樣的小說。
——東野圭吾
誰把玫瑰給了你
如果說,每讀一本書不必都有讀後感的話,我想,《解憂雜貨店》會被排除在外。
我並不想給這篇文字取這麼矯情的標題,可能是因為我就是個偽文青吧。
在一個軟體上看到推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會是心靈雞湯,要知道,若不是自己煮的雞湯,別人的,是難以下咽的。再去百度查了一下作者的資料,日本作家,我對日本作家是有些許偏見的(縱使是很喜歡一些作家和導演歌手之類的,這種偏見並不是沒有緣由的,即使對方值得學習的地方再多也不能失去這種思想,但好的仍是需要去稱讚),我想是曾經學過的一篇文章影響至今,那位作家的言論可謂是令人十分惆悵呢,他們最大的優點就是勝時唯恐得利不多,敗時常講戰爭創傷。侵華爽了逢人就誇,二戰疼了就談和平。東野圭吾,推理小說家。
說說書的內容,無法只對某一部分用上關鍵這個詞,其中的精妙絕倫會讓人不想要放棄任何一個辭藻和任何一句言語,構思之精妙,魅力發射到這地步,連標點符號都是可愛的。
書名透露出來這本書的核心,就是一家店而已,解憂的雜貨店。曾經看到一句話是說作為一個作者是絕不可能讓讀者光是從書名就猜出內容的,這是大忌。而這裡,猶如攤牌般的直率,反而為這個故事加分不少,我們只知道是一家店,難道就真如書的前部分,三個小偷躲避警察然後到了能傳遞數年前諮詢信的小店?全書一共六章,分別卻是五個故事,彼此之間看上去基本上是獨立的,但作者巧妙的把五個並不會產生交集的生命按時間線排列起來,這個事件的脈絡就清晰瞭然了,本以為沒有關聯的人,跳出一個章節之後就不一樣了,劇情細膩緊湊到讓你想畫一張人物關係表,用書信往來的形式展現了一個不平庸的,書信往來。
回歸到這位推理大師的故事中,前面很多的情節都是有所鋪墊,從在愛情與理想中鬥爭的靜子引入情節,這是小偷們收到的第一封信,以遊戲的心理替雜貨店老闆回信,之後在說一位熱衷音樂與繼承家業之間徘徊的克朗,直到浪矢老爺爺親自解答一位未婚先孕母親的孩子的去留,劇情發展到這裡就像一個過渡,在此之前所有人物的事件都沒有銜接,直到浪矢爺爺不真實的夢境預告了幾十年之後的事情,他收到了來自未來的人的感謝信,小時候愛披頭四的浩介在33年後再次聽到自己轉手給朋友的唱片,拋下父母跑掉在丸光園長大然後聽到父母死亡的噩耗,這一段心路歷程可謂是顛覆內心的自負,他卻在最終寫了封感謝信,縱然傷痕累累,而他正是寫第一封令浪矢老爺爺正視投遞諮詢的關於對父母親的信任的問題。浪矢爺爺在收到的一些來自未來的感謝信中,決定回寫的最後一張諮詢信是一張白紙,但是這張白紙正是三位小偷放進去的。
到這裡,感覺我透露了好多劇情。但接下來,已經過去了的情節舉足輕重,雖說只是為了接下來故事發展的鋪墊,就像一堆零散的部件通過一定方式的組裝,變成一個完整的機器。這個解憂雜貨店只是小範圍的名氣,這些匿名的信件就是零件,要組裝成一個整體,三個小偷就是將玲變整的關鍵,浪矢爺爺就可以算是這個機器成型的締造者吧。
說太多自己也暈了,在最後三位小偷解答了一位想要報恩的女士的問題,殊不知,他們順手取來的這位小姐的黑色塑膠袋中,放著一封感謝信……
他們自己,也收到了浪矢老爺爺回的一封信。
細思恐極,作者獨屬的寫實本格派引人痴迷到很想一氣讀完而又擔心結局,這就是魅力所在吧。用了常見的卻十分邏輯性的寫作手法撰寫了一個前所未有環環相扣的故事,在日本,這樣的店面如果是真實存在可怕是少之又少,即便有人開了這樣的「解憂店」,恐怕也是難以做到長久維持,就好比如很久之前我們會寫信、寄片,而資訊時代的到來,我們選擇了快捷簡單。
「這裡不僅銷售雜貨,還提供煩惱諮詢。」
書封上這句話令我從臆想和混沌中幡然醒悟,看完之後在網上查了評論,大多都是詢問是否過譽或是與xx書相對比、是否心靈雞湯之類的。只有一個回答,是使人有所贊同的:我看見有些人孤獨的很明顯,我看見有些人和周圍的人相處的很和諧,我也看見更多人千絲萬縷夜不能寐,而我自己也是這些人。
當你聽到李志低吟「我們生來就是孤獨的」的時候,你覺得沒有人比你更加孤獨,當你聽到張楚高喊「孤獨的人是可恥的」的時候,你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最無恥的人。
很多人看過這個故事之後都在說這是一本好書,可為什麼好,答案皆是司空見慣的「如果真有這樣的一個鋪子該多好」「這會為生活解決很多的麻煩事」,為什麼你們會過得這樣的不好?假設成立,不顧文化差異以及人力資源,設想一下,「解憂店」正式開業,你會投擲的第一封諮詢信是什麼?
我可能會寫一些目前比較麻煩的事件請「那位」給出解答,然後呢?付諸實踐麼?文中的「解憂店」是幾十年前存在的,而精彩絕倫的部分是當下幾位年輕人於當下為收到的「穿越時間空間的來信」做出解答。我若是將「信件」投擲過去,回信只能作為參考而非絕對的答案。
更多的其實是提問的人心中自然是有答案,只不過是外界因素導致內心的膽怯和無法篤定,於是需要一個媒介來尋求到這種力量促使自己下定決心,而這種力量最好同樣是來源於外界。
所以說書封上那段話十分重要,無論是看書之前或是翻書之後看,都是值得借鑑的。
讀完整本看來,《解憂雜貨店》仍然是一本濃鬱到不加調料的雞湯,一部愛撒滿世界的卻作風獨立的故事。
安身立命也許只用了十年,但與自己和解卻用盡一生。你想活成什麼樣,不要猶豫,所有的決定都是自己。
從前讀過很美的一句話:我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怨言,它不欠我什麼,甚至讓我遇見你。
我們不能做到感同身受和代其承擔,但能作為一個「傾聽者」。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大概就是這樣。
(轉自.紙短情長)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AMNUA數字展廳;
為保證流暢體驗,建議在wifi環境中觀看;
投稿信箱:amnuamedia@163.com;
文章版權歸AMNUA視野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