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西行,特此致謝!
2015中國美女城市排行 TOP7 山西忻州
上榜理由:
忻州自古就是出美女的地方。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貂禪就出生在忻州市木芝村。忻州城市街頭,美女隨處可見,大多數農村都能找出幾個如花似玉、頂級漂亮的美女。忻州美女是被一方水土精雕細琢過的。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歷朝歷代,忻州向來是多民族匯融之地,犬戎、北狄、拓跋、鮮卑、契丹、党項以及後來日漸強大的匈奴部落都曾在這方土地上留下足跡。民族大融合,人們結把子拜兄弟,直至兒女聯姻,給予了忻州女子糅雜眾多精華的機會,造就了美豔、豪邁的忻州美女。
相傳在漢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圍時大軍南轍,到忻口方擺脫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忻州古稱「秀容」,簡稱「忻」,別稱「欣」,素有「晉北鎖鑰」之稱,為山西省省轄市。
貂蟬的故鄉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小說人物。據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貂蟬,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人宮中,執掌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為貂蟬。
貂蟬故裡在忻州市東南三公裡的木芝村,位於從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產木耳,故名木耳村,後因村中槐樹下發現一株千年靈芝,遂改名叫木芝村。村中傳聞,早在貂蟬出生前三年村裡的桃杏就不開花了,至今桃杏樹依然難以成活,是說貂蟬有羞花之貌的緣故。村中原有過街牌樓、前殿、後殿、王允街、貂蟬戲臺和貂蟬墓。
門簷上懸「貂蟬陵園」橫匾,兩側有「閉月羞花堪為中國驕傲;忍辱步險實令鬚眉仰止」金文機聯。另在定襄縣東南的中霍村是呂布故裡,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馬」、「歪脖子樹」等民間傳說,都與呂布有關。所以民諺有「忻州沒好女,定襄沒好男」,是說因為有貂蟬和呂布之故,從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帥氣的男人了。
呂布到底是哪裡人?
張紹林執導的《三國演義》電視連續劇中張光北飾演的呂布形象
《三國志·呂布傳》卷七記載:"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西漢設置五原郡,轄境相當於今巴盟東部、包頭市和伊盟達拉特旗、準格爾旗等地。五原郡共有十縣,九原是最西的一縣,治所在今日包頭麻池一帶。因此,《辭海》明確註明呂布出生在包頭。呂布也說自己是「邊地人」。這是有正史記載的呂布籍貫,為大多數人所認可。但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東漢末年,隨著匈奴、鮮卑等的不斷南進,漢王朝無力顧及邊遠地區,於獻帝建安二十年(215)放棄了五原、朔方等沿邊諸郡,將百姓遷到山西定襄郡一帶,置新興郡以統轄之。定襄郡也有一個九原縣。一般來說歷史名人在故鄉都有一些傳說記載或者遺蹟,現在的定襄縣就有關於呂布的傳說。也有可能是呂布後期遷移到定襄?或者說陳壽誤把從五原郡搬遷到新興郡後的九原寫成了過去的五原郡九原人?也有這樣的可能!絕不是巧合。
傅山苑
座落在頓村西坡,北臨頓村文化廣場,佔地約四十餘畝。傅山苑始建於2007年4月,傅山苑座南朝北,苑內分為兩個大院,一進大門的北院較大,院東是名人書畫廳。院西是傅山書畫院。院中有人工湖、假山、瀑布等景觀相輝映。人工湖東是傅山碑廊,廊內有45塊當代名家書寫的傅山詩詞;湖西是因地制宜建造的具有晉北特色的土窯洞,上層是傅山文化研究會所在地,下層是傅山時期農耕文化回憶展廳。
南院是一座仿明代民居院落,也就是新建的傅山故居。該院座西向東,以西為上建有三間西大廳,廳內有2.6米高的傅山砂巖雕像,兩側配有耳房,分別為書房和藥房。正房為傅山起居室。一張仿古木隔扇將房間分為內外間,裡間是傳統的火炕和鍋灶,外間為客廳。南房為忻州古韻民俗大觀,裡面陳有明清時期各種民俗活動的小泥塑,憨態可掬、栩栩如生。東房為歷代名人論傅山室,牆上掛有傅山著作以及歷代名家賞評。
元好問墓及野史亭
位於忻州市南韓巖村。「野史亭」是金代大詩人、著名史學家元好問修史學文之地。亭高12米,基座高2米,六角攢尖頂形,設計奇特,構築精巧。
元好問是我國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詩作成就最高,「表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
公孫杵臼墓
位於忻州市城東一公裡處,公孫杵臼為春秋時晉國人,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和程嬰合謀,藏匿趙氏孤兒趙武,自己獻出了生命。墓區現存祠堂與墓。
祠堂為長方形院落,佔地約7畝,現存房舍殿堂20多間,正殿5間,中為公孫杵臼祠堂,神臺木閣內有公孫杵臼夫婦塑像。墓區在祠堂正南200米處,墓丘高2.3米,墓前有明清代正德11年「晉義士公孫杵臼墓」碑通。
興國寺
位於忻州市城內興寺街。據碑文記載:興國寺始建於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原名聖國寺,唐聖曆元年(698)敕為太平興國禪寺,後唐長興年間(930-933)改為興國寺。該寺原先規模宏大,近來在維修天王殿時,發現梁上有塊木板題有:「大唐敕賜忻州城太平興國禪寺,周圍有十二院。大明洪武年重修,成化年重修,弘冶年又重修,嘉靖二十六年八月又重修,今大清同治十一年四月開工重修佛殿、廊房、圍牆。萬壽宮朝門周正堂、濟榮重修。」若大的一座皇家敕建寺廟,清以後再沒維修過,倖存下來的只有天王殿一座建築。
忻府區佛教協會會長寂常法師法師四處募捐,自籌資金建殿塑像。現在已建起大雄寶殿,東西配殿。與大雄寶殿相對的是天王殿,該殿面寬3間,進深3間,單簷歇山頂,蓮花形鬥拱,黃色琉璃瓦剪邊。殿內有兩根柱子支撐著大梁橫柁,這種結構為「減柱法」,是唐代遺構。
禹王洞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忻州市境內的繫舟山脈。公園距省城太原60公裡,北離忻州14公裡。總面積為11萬畝,森林區面積2.3萬畝,海拔最高高度為1800米。山體主要由石灰巖構成,山勢巍峨雄壯,巖石嶙峋怪異,並有許多喀斯特溶洞,尤以禹王洞規模最大,景觀奇絕,人稱「華北第一洞」。禹王洞國家森林公園主要分為禹王洞景區、聚寶盆景區、蒼龍山景區和翠巖山景區,另有兩處人文景觀。共110個景點。
金洞寺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儒釋道三合一寺院。金洞寺歷史悠久,有宋、明、清三個時代的建築,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寶庫之一,又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旅遊名勝。位忻州市合索鄉西呼延村西1.5公裡的山坡上。金洞寺又名龍門寺,佔地面積約10畝。原由上、中、下三個寺院組成,上院金光寺在龍門山腰,中院鐵頭寺在龍門山溝。上院和中院已毀,只留金洞寺保存完好。金洞寺建築別致,都是三間一處的正殿,不成規則的五個殿宇,依地形一個院比一個院高,形成五個獨特的院落。
金洞寺的主殿是文殊大殿,坐落在2米高的臺階上,懸山頂式建築,面闊10.5米,進深11.7米。大殿內有金剛菩薩。整個大殿雄偉壯觀,完全保存了明嘉靖七年的建築原貌。文殊大殿西南是北宋元佑八年(1093)以前修建的轉角殿,是忻州市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單簷歇山頂式建築,和文殊大殿形成鮮明的對照:文殊大殿房屋陡峭,鬥拱俊俏華麗;轉角殿瓦頂舉折平緩,鬥拱肥大古樸。
轉角殿進深、面闊均為9.5米,呈正方形。殿內梁架全部明露,砍削規整,完全是宋代建築結構風格。殿內依兩個後金柱支持的神龕,系金代製作,是按實物比例製作的二層樓式的建築模型,為其他廟宇所少見,實屬珍品。本殿供奉的是神農和伏羲,木雕像栩栩如生,神龕上牌匾書:「先師佑民之閣。」
文殊大殿東側是三教殿,明嘉靖二十年(1541)重建,懸山頂式建築。原有孔子、釋迦牟尼、老子的塑像。三尊教主塑在一起,以三教殿為名,實為儒釋道三教「統一戰線」的殿堂。三教殿前邊是普賢殿,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建,懸山頂式建築。殿內原塑有騎大象的普賢菩薩,同文殊、觀音、地藏王,被稱為西天釋迦牟尼佛的四大菩薩。南面緊靠山門的是奶奶廟和老爺廟:西側的一間為送子觀音菩薩;東頭的一間塑有山西人最崇拜的武聖人關羽,中間的一間闢為過殿。
忻口會戰遺址
忻口位於忻州以北25公裡處,是忻州的北門戶,早在漢代,這裡就是重要的軍事防守基地。忻口戰役是中-隊抵抗日本侵略軍進犯的一次最激烈的戰役。1937年10月初,日本華北方面軍坂垣師團約三萬餘人,由北至南直取太原。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思想指導下,國共兩黨建立了統一戰線。為抵抗沿北同蒲南下的日軍,國共兩黨浴血奮戰,23天內共殲滅敵人兩萬餘人,取得了抗擊日軍的一次巨大勝利。這次戰役狠狠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使日軍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夢想化為泡影,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日士氣。忻口戰役是國共兩黨遊擊戰、陣地戰配合作戰最為成功的一次戰役。
遺址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500米,現存有與日軍作戰時修築的窯洞50餘孔及204號激戰地,至今戰爭遺物時有發現。除部分窯洞坍塌外,餘皆保存完整。
秀容書院
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當時忻縣稱秀容縣,故以此得名,為忻州市第一所學府。原書院東邊是文昌寺,後書院逐漸擴建,文昌寺並於書院中。在書院西坡上先後修建三個風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
六角亭為三亭中之最,每邊長約3米,亭高約9米。六角亭舊稱寥天閣,為全城最高點。立於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這樣有有一磚拱門,稱天之衢,意取書院讀書人,通過天之衢,登上寥天閣,飛黃騰達。
忻州故城
原有四門,城門上均有樓,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由於歷史的原因,僅有北城門樓倖存於今。城樓總高28米,寬七間,深四間,四周圍廊重簷三滴水(明三層,暗三層),歇山式屋頂,樓內無柱,梁架結構簡潔,連接嚴實。城樓陽面三層高懸一巨大匾額「晉北鎖鑰」四個雄偉渾厚的大字。整個城樓,紅柱藍瓦,畫棟雕梁,富麗堂皇,甚為壯觀,具有很高的文物保護價值。登高俯視,市區景觀,盡收眼底。
抬頭遠眺:南倚石嶺、赤塘之險,北扼忻口、雲中之隘,位居全晉後藩,他當交通要衝,定襄、靜樂分峙東西,寧武、雁門環山拱後,既為三關內障,更屬四塞要地,由此才知「晉北鎖鑰」四個大字的分量。以「鎖鑰」形容山關要隘的只有兩處:一是山海關的聯語:「兩京鎖鑰無雙處,萬裡長城第一關」;再就是忻州北城樓上的匾額:「晉北鎖鑰。」然而山海關還經過人為的修葺加工,而忻州則純粹是自然地貌,更為難得。
奇村溫泉的水質為中國第一
奇村溫泉位於忻州市西北20公裡金山腳下的奇村,泉眼深達26米,水溫高達63℃,含氡量達83.6-127埃曼/升,為硫酸鈣型,同時含有硫化氫、矽酸等多種礦物質,故稱為複合泉。經專家鑑定,奇村溫泉的水質為中國第一,在世界上也屬罕見,以對人體多種皮膚疾病均有療效而聞名中國。
中國醫學界根據溫泉水質和所含微量礦物質的醫療價值及保健作用,將溫泉水分為12類。第1類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氡泉,奇村溫泉含氡309貝克/升,是國標氡泉110貝克/升的3倍。第3類是硫化氫泉,奇村溫泉含硫化氫12.7mg/升,是國際硫化氫泉1mg/升的12倍。第8類的矽酸泉,奇村溫泉含矽酸58mg/升,是國標矽酸泉8mg/升的7倍。所以溫泉為一、三、八類溫泉的超級複合泉。以奇村溫泉水質條件、礦物質含量、醫療價值等衡量,世界上僅發現四處,除一處在日本外,其餘三處均在中國,即:江西廬山,湖南灰湯,山西奇村。
孫家灣香椿
孫家灣大約有四千棵成年香椿樹,每年的香椿收入也是這個村最主要和穩定的收入。大約「五一」前後,農民們剛剛把地種上,難得清閒一陣子,卻正是孫家灣村最忙的時候——香椿長成了。全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忙著香椿的事兒,每天從早到晚圍著香椿樹轉:成年男人上了樹,手裡舉著長長的剪杆,一枝一枝地探著剪;老弱婦孺則在樹下,一株一株地往回撿。撿回去再成把論斤地整理好,然後就等著出售了。
香椿這玩意兒是個嬌氣的東西,有點像《西遊記》裡的人參果,見風就長,遇光而綠,節令短暫,稍遲則老,而且落地不久就要蔫了。香椿的「香」全在嫩紅毛毛兒,所以孫家灣村民侍弄香椿既辛苦又要趕時:香椿嫩芽剛剛冒出就得趕緊上樹,否則香椿朵兒裡穿心長了棍,就不值錢了;剪香椿也必須是每天一早一晚不見太陽的時候為最佳,否則紅嫩毛毛的香椿就變成香味不大的「綠菜」了;香椿一剪下來趕緊處理,當下出手,要買即時買,送人當天送。
香椿是樹上長的,剪掉一茬又從斷處生出一茬。按理香椿樹的產量必大,其實不然——頭茬香椿入口餘味無窮,二茬香椿就食之無味了。所以孫家灣的香椿從不會剪二茬的。所以,香椿產量不大,也就顯得金貴。更重要的是,香椿這種樹挺日怪,不剪不發旺,多剪也不發旺,剪一朵香椿還必須連「頭」折斷方能正常生長。由此孫家灣流傳了香椿被玉帝頒旨「砍頭」的神話——暫且不表。總之,一顆普通大小的香椿樹正常產量約為40一50斤左右。
香椿樹自古有之,香椿菜從來都是一道上等的美食。雖然無籍可查,但據孫家灣人說,他們村的香椿曾經還是專供宮庭制膳的貢品。香椿的「香」是一種特別的香,究竟怎樣特別吶?吃過的都知道,實在無法形容,反正與臭椿一比就明白了。
忻州甜瓜
又稱甘瓜或香瓜。甜瓜因味甜而得名,由於清香襲人故又名香瓜。甜瓜是夏令消暑瓜果,其營養價值可與西瓜媲美。據測定,甜瓜除了水分和蛋白質的含量低於西瓜外,其他營養成分均不少於西瓜,而芳香物質、礦物質、糖分和維生素C的含量則明顯高於西瓜。多食甜瓜,有利於人體心臟和肝臟以及腸道系統的活動,促進內分泌和造血機能。祖國醫學確認甜瓜具有「消暑熱,解煩渴,利小便」的顯著功效。
忻州瓦酥
形狀似瓦,故名「瓦酥」。始於明末清初。在清朝時,慈禧太后品嘗後,龍顏大開,賜名為「龍鳳瓦酥」。1981年被列為山西省名特產品;1996年榮獲國際最高金獎和「對人類特殊貢獻獎」。
忻州精品小雜糧
精品黃小米、黑小麥、高粱面、綠豆、紅小豆、黃爆玉米、大麥米、白芸豆、白奶花豆、黑青豆、黑芸豆、碗豆、豇豆、蓮豆、黑米、珍珠高粱、江米等數個品種。產品原料全部來源於佛教聖地五合山外圍山麓廣大黃土丘陵區,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精細加工而成,是無公害、無汙染的綠色食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較高的膳食纖維、微量元素及多種維生素。具有高鈣、低糖、高纖維、低脂肪等特點。
全國跤鄉
忻州市文化底蘊豐富,是全國著名的跤鄉,在這裡,只要一學會走路就會摔跤,男女老少都有摔跤的習慣,每逢農閒,必有「撓羊賽」、「女子摔跤」,我村每年正月二十至二月二都有「焰火節」,周邊各縣與省城的人們都來觀看,觀眾多達20多萬人。
現在的忻州市打造了以抗戰文化、跤鄉文化、八音文化、貂蟬文化、元好問文化、傅山文化為重點的歷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麥秸畫、剪紙、麵塑、木雕等民間藝術的文化內涵,將佛教聖地五臺山,「九塞尊崇第一關」的雁門關等著名景點;擁有「摔跤之鄉」、"中國八音之鄉"、「中國雜糧之都」、「雙擁模範城」「中國觀光旅遊投資競爭力百強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代縣」、「中國最佳生態休閒旅遊示範城市」、「國家智慧城市」等城市名片,深深映在中國旅遊業中。
直接點擊以下文字連結,閱讀推薦內容:
閻錫山和薄一波的故居所在地—山西定襄
黃河岸邊的家鄉—山西河曲
北方的九寨溝——山西五寨
莜麥的發源地——山西神池
「班彪、班固、班昭」三班故裡—山西原平
始於漢代的剪紙藝術之鄉—山西靜樂
中國第一個衛星發射基地在這裡—山西岢嵐
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所在地—山西代縣
平型關大捷發生地—山西繁峙
名不虛傳的山西麵食 | 西行美食
山西,美在骨子裡!
人說山西好風光 | 最美的風景在路上
侏羅紀的遺存—山西寧武管涔山國家森林公園
右玉 右玉
岢嵐是個好地方
朔州,北歐一樣襲人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