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曾定檔於2019年7月5日公映,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影片在2019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前取消放映,隨後宣布撤檔。我在網上找電影劇照時,還能找到很多帶有7月5號上映字樣的海報。今年疫情結束之後,終於上映了。這個過程是相當曲折的,背後經歷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波折!
電影《八佰》,我們看了能看的,而給我們留的懸念,是我們沒看懂的。看完電影,第一感覺就是,還不到結束的時候,影廳的燈卻亮了;沒有看過癮,就結束了。
電影《八佰》講述的是四行倉庫保衛戰,是淞滬會戰的收尾。故事題材本身就足夠生動,足夠讓人心神激蕩。當年,在日軍圍困下,「八百壯士」血戰四天四夜,僅以傷亡20多人的代價,打退敵人多次進攻,最終斃敵200多人。當時的四行倉庫和南邊的租界僅有一條蘇州河之隔。當電影畫面在廢墟和燈火通明的租界來迴轉換,逃難的人群湧向租界,視覺衝擊是那麼的強烈,一邊是激烈的戰場,另一邊是歌舞昇平的太平世界,僅這個畫面就足以激起無數國人拳拳愛國之心。一邊天堂,一邊地獄,越是強烈的反差,越是反映出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的八百壯士的犧牲,是多麼偉大!
電影大部分情節在四行倉庫中展開,這就需要用電影鏡頭把整個空間(由外到裡,由下到上)交代清楚。隨著情節的發展慢慢把整個空間呈現在觀眾面前,用空間變換作為推動電影情節發展的主要動力,人物角色的內心變化,通過不斷地戰鬥、犧牲,使人物形象慢慢變得充實而飽滿。但是片中場景變化太快,環境交代不清楚,特別是對四行倉庫內部空間變換直接就是跳躍式的,直接跟不上戰鬥的節奏,繼而也就看不清劇情的發展了。這是本片的一大硬傷,環境沒有交代清楚,場景跳躍式變化,造成了情節的混亂,成了一大敗筆。
這種題材的電影不好拍,特別是本片導演管虎運用了群像式的表現手法,以此來表現戰爭的殘酷。既然是八百壯士,就不能只用一兩個主角人物來表現整體的英勇事跡。我在網上也看到很多評論,說是角色表現不到位,沒有突出的主角和主線。我並不同意這樣膚淺的評價,但是我不否認導演對群像式的表現手法掌握還是很欠缺,亦或是因為很多不為人知的原因,迫使導演不得不妥協。
但是該片拓寬了我們認識英雄的維度,他們在捨生取義前,也有過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與掙扎。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在倉庫中,經歷了四天四天血與火的洗禮,堅持下來就是英雄,雖敗猶榮!
《八佰》最讓我感到遺憾的是在結尾,草草收場。這一點我很不理解,後來我把這個結局放到整個抗戰的大背景中去觀察,還是很能映射出一些問題的。當年的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口號喊得震天響,但是真刀真槍地幹起來,基本上也跟本片一樣,大敗而歸,草草收場。這只是我的一點聯想,因此我認為結尾是本片最大的硬傷,處理的實在太過草率。因為結束了就完了,並沒有帶來共鳴,也沒有留下繼續想像的空間,更沒有讓觀眾深入思考的著力點!
電影看完了,但是很多情節和畫面,在我腦海裡不斷回放。經過了幾天的回味,讓思想沉澱,才看清導演想要表達和告訴我們的事實:他就是要表現出真實的戰場,最殘酷的戰爭場面。觀眾可以把《八佰》當成故事片看,但是他不能,他是要還原那一段歷史,讓更多的人因為本片,主動去了解這段歷史。他特別不希望因為本片,讓真實的四行倉庫遺址成為又一個網紅景點!
我選電影,並不關注票房,而是看評分。我看電影,關注的是電影背後所表達出來的情懷和價值。我認為好的地方,毫不保留地讚美,爛的地方也會毫不客氣地批評。不會和稀泥,言不由衷。如果實在不能說,那就沉默!
最後說點題外話。電影開始有一段玉米地的行軍,不知道為啥,我莫名就感覺是在看馮小剛的《紅高粱》,這裡不是筆誤,真的就是這種感覺,還很強烈。半天都沒重回到電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