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播出的《河神》是當年網劇市場裡的一匹黑馬,主演李現那會兒還只是個名氣不大的新人演員。到了《河神2》,李現確定不再擔任主演,男主角由金世佳替代。主角的換人加上開播前另一位演員張銘恩的負面新聞,讓《河神2》開播時被不少觀眾唱衰,承受著不小的壓力。不過,開播至今,可以說這部續集並沒有垮掉。
《河神2》男主角飾演者金世佳(左)和《河神》男主角李現。
從演技角度看,李現和金世佳各有千秋。李現勝在少年感十足,帥痞但不油膩。只是在一些複雜情感的把握上,李現顯得生澀,《河神》中當郭得友以為顧影死了時的那場哭戲,就有些尷尬。而金世佳有著豐富的話劇演出經驗,他勝在穩,賦予郭得友更加沉穩與成熟的氣質。只是金世佳過於「滄桑」,少年感不足,一把絡腮鬍也顯得有點邋遢。因此觀眾對於金世佳的演繹,基本上是支持的聲音與反對的聲音對半開。
但我們感興趣的點是:哪怕金世佳替換李現引來不少爭議,《河神2》的質感並沒有明顯坍塌。在慣常的想像中,一部續集主演的替換是「傷筋動骨」的事,尤其原來的主演還是李現這樣的新晉頂流。但《河神2》扛過了這波衝擊。它能為業內提供哪些值得借鑑的創作經驗呢?
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河神》不是以明星為核心;《河神》的成功也不僅僅是李現的功勞,更得益於劇集創作上從劇本到製作再到人物塑造方方面面的成功。《河神2》延續了這一創作經驗,李現替換成金世佳多多少少會有影響,但不會成為致命一擊。
開篇的說書場景。
先來看劇本。《河神2》仍舊以說書為開頭敘說前情提要,一下子讓觀眾覺得「有內味了」;之後就是頗具特色的臺詞版片頭,每一個主要人物念出一個關鍵詞,並且片頭出現的人物與關鍵詞也會根據每一集的要素有所改變。這雖然只是一個小機巧,但足以讓一部劇「先聲奪人」。
從類型劇角度看,《河神2》仍舊是一部懸疑探案劇,案件是否具有特色、推理探案是否符合邏輯,直接影響著劇本的說服力。《河神2》的案件編排是常見的「大案件套小案件」,大案件作為敘事主線貫穿全劇始終,但一般每隔2-3集又會有一個小案件,小案件自成一體,又伏脈千裡與主體案件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河神》的主案件是「魔古道聖童之謎」,《河神2》的主案件更為玄虛,是劇中一再提及的「九牛二虎一雞」。據編劇透露,《河神2》的主案件得在劇集中段才完全顯山露水。但就播出的劇集來看,這並沒有影響到《河神2》劇情的精彩。因為小案件一個接一個,從分屍案到自燃案,謎團重重、高潮迭起,還是能夠將觀眾帶入劇情。每一個案件偵破的同時都會留下一個新的謎團,與主案件暗通款曲。
「點菸辯冤」進入幻境。
在探案手法上,《河神》系列也有區別於其他探案劇的核心競爭力——它是東西方結合,使用了大量神秘的東方元素。丁卯是一名法醫,代表的是科學;郭得友是傳統的撈屍隊員,在探案時會使用一些神神叨叨的東方秘術,最著名的就是「點菸辯冤」。點燃一支煙,郭得友就會進入一個幻境,在幻境中可以與亡靈「交流」,並查詢到種種蛛絲馬跡。「點菸辯冤」的根底仍舊是科學,但主創者把它用東方元素包裝,通過鏡頭語言營造了一個如夢如幻的空間,不僅讓探案有跡可循,更顯神秘莫測,大大增強了懸疑性和可看性。
其次是製作層面。《河神2》是一部民國戲,但它規避了大多數民國劇的一個共性問題:把民國劇拍成了時代背景模糊的民國時裝劇。《河神2》在服化道層面上,為觀眾還原了一幅充滿「津味」的民國市井畫。龍王廟、點菸辯冤、九牛下水引河妖、鬼市、京劇戲院等場景的布置,充滿民俗文化細節,有著濃厚的地域色彩,扎紮實實地還原了一個老天津。
九牛下水。
在構圖、打光、鏡頭調度等層面上,《河神2》也頗為講究,審美水平較高。《河神》24集拍了120天,《河神2》24集拍攝了135天,從單集的製作周期看,《河神2》比一般的國產劇耗時耗力,也側面體現了《河神2》製作上的精益求精。
最後是人物塑造。金世佳替換李現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影響,還有一個緣由是,《河神》系列是群像戲,而不是眾星捧月的「大男主戲」。《河神2》的探案四人組,依舊個性鮮明、相映成趣。郭得友還是那個「超凡絕倫的人中龍鳳」,又痞又正義;小神婆顧影赤誠、率真、可愛;丁卯聰明、理智、稍顯刻板;記者肖蘭蘭是大家閨秀,沉著冷靜、通情達理。
《河神2》海報上的幾位主角。
更可貴的是,《河神2》的一眾配角不是面目模糊甲乙丙丁,哪怕出場不多也能讓觀眾牢牢記住。這是編劇的技巧,他賦予這些配角與眾不同的性格特徵。像《河神2》新出場的角色裡,都督愛唱戲,鄭副隊長「裴魁山」附體,辨識度都很高。哪怕是小案件中匆匆下線的崔夫人和聶老闆,也有屬於角色的高光時刻。
《河神2》並非十全十美,觀眾也可以挑出劇集的不少瑕疵,比如不少推理太簡單,探案經常依靠偶然。但總體上說,該劇瑕不掩瑜,它沒有很明顯的短板,只要演員不至於太差,這部劇就垮不了。換角風波雖然給《河神2》帶來一定影響,但倒也無意中體現出了它創作方法上的科學。當下影視圈很需要這一類專注於內容而不是「明星主導」、方方面面都沒有短板的作品。
□從易(劇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