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在冷戰期間就有通過誇大敵人來要錢的傳統,蘇聯的繼承人如今已不需要誇大敵人就能嚇唬住財務部門,美國卻把這種傳統延續至今。
前段時間,美國海軍方面就拿著中國海軍的艦艇數量表四處宣稱「中國海軍超過我們了」,這一次福布斯新聞網為美國空軍搞「虛假宣傳」同樣是拿數量說事,連套路都沒變過。
該網站根據一名美國前海軍軍官在國外社交網站上的發言,就認定了我國目前有231架轟炸機,然後通過中美俄三國的轟炸機數量之比來凸顯我國具備所謂的轟炸機數量優勢。
單從表面上看他們做得很成功,尤其是與俄羅斯的135架轟炸機對比,乍一看我國的轟炸機比俄羅斯還多出將近100架。然而,我國的轟炸機全部由轟-6系列組成,而它的起源能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的圖-16,性能上遠遠不如美俄現在掌握的任何一款轟炸機,甚至於轟-6本身就談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
早在圖-16轟炸機服役之前,就被證實存在著航速低、航程不遠乃至於突防手段少的問題。至於我國由圖-16改進而來的轟-6系列,雖然在幾十年間經歷過無數改進、發展出了十餘種型號,但受限於機體和其他一些因素,轟-6系列目前無論是在突防能力還是載彈量上幾乎都無法與美俄的任何一款轟炸機相比。
更要命的是航程問題,自從人類進入核時代以來,轟炸機的職能就開始不斷收縮,直到僅剩作為核武器的遠距離運載工具,這樣的職能意味著一個戰略轟炸機最少應該能完成洲際打擊任務,也就是說真正的戰略轟炸機應當能達到8000公裡的作戰半徑,換算下來則是16000公裡以上的航程。
但是,轟-6目前還在服役的各型號雖然不好查具體數據,但除了轟-6N那種拼著不要機腹彈倉的以外,作戰半徑基本都在三、四千公裡,這也是為什麼前文中筆者直言「轟-6本身就談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
事實上如果說轟-6系列目前具備對美的核威懾能力,那基本上要拼著飛機放棄返航來達成,或者等到運-20的空中加油型號成熟後可以考慮通過多次加油來解決問題。
至於載彈量,轟-6系列的載彈量同樣不好找具體數據,但一般認為只有10到15噸左右。這對於當前美俄兩國仍在服役的戰略轟炸機根本不夠看,即便是B-2這種從設計上就難以發揮全部載彈能力的隱身戰略轟炸機,其載彈能力也在18噸以上。
如果拿載彈量為指標來評價的話,美軍現有的B-52戰略轟炸機實際上就足夠與我國全部的轟-6系列相抗衡。如果考慮到這231架轟-6中有相當一部分實際上是加油、電子戰等型號,就更難想像美軍會落得下風了。
然而,福布斯新聞網的編輯們就這樣無視著事實,他們對轟-6系列的性能問題一筆帶過,最終得出了一個應該能讓美國空軍的高官們激動不已的結論——美國空軍需要160架以上的B-21轟炸機才能與我國的轟炸機部隊抗衡。
正所謂「進攻不敢言勝,防守萬無一失」。
這樣的論調倒也不能說完全是空穴來風,我國近些年來在軍事領域上確實有了驚人的進步。也就是這十幾年間,我們的海軍成了世界第二,陸軍接收了大量性能先進的現代化作戰裝備,至於此次被福布斯新聞網批判的空軍,它現在是世界上第三個裝備了國產戰略運輸機(吃老本的烏克蘭除外)、第二個裝備了國產隱身戰機的空中力量,還有轟-20將要服役,甚至於長期以來困擾著中國航空工業從業者們的航空發動機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決。
當然,進步大往往是因為起點低,最起碼我國近些年來在軍事領域的重大進步基本都是因為起點太低所凸顯的,和美國比起來,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以轟炸機為例,就算轟-20就列裝部隊、批量生產了,也不過是美國早在60年前便已達到的水平。
不過,我們在各種裝備的性能乃至數量大多弱於美軍的條件下,獲得了可靠的區域拒止能力,從美國國防部乃至一些智庫和其他軍事機構此前組織的兵棋推演來看,如果中國大陸和美國的作戰區域限定在臺海方面,美軍未必能輕鬆取勝。
事實上,根據蘭德公司與美國前國防部長所發布的報告,美國國防部自2010年以來組織過18次以臺海為背景的推演,均敗於解放軍。雖然報告原文主要是想藉此強調一些其他方面的問題,但這也足以說明我國在軍事方面的努力還是很有成效的。(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