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中真的會有不想紅,甘願退居18線的演員嗎?現實的回答是有的,孔笙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可以說是國產劇的半壁江山,拍攝了好幾部國產劇中的經典《琅琊榜》、《歡樂頌》、《偽裝者》等。
憑藉一部部優秀的影視作品捧紅了靳東、王凱等演員,自己卻退居18線在電視劇中專職跑龍套。
說到孔笙就不得不提到將他的導演生涯推向高潮的《琅琊榜》、《父母愛情》、《北平無戰事》3部高質量作品。其中《父母愛情》可謂是家喻戶曉,每年央視頻道都會在寒暑假循環播放,筆者小時候就經常陪著外公外婆一起宅在家看《父母愛情》,百看不厭 。
孔笙導演的很多作品就和他的為人一樣,貼近現實,認真看就很容易有代入感,而且老少皆宜。他的作品和那些只注重外表的小鮮肉偶像劇不一樣。
對戲和演員嚴格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很多影視作品為了迎合年輕人口味,只是一味的挖當紅小鮮肉,去演那些千篇一律的偶像劇,這些劇大多沒有內涵,觀眾也只是追尋一張臉,毫無意義。
但是孔笙導演的國產劇打破了這些「花瓶」劇,他首先在選演員上花費了很多精力,像他所說的好的演員是一部劇的靈魂,他所選的大多都是老戲骨和一些有實力的新生代演員。
這些新生代演員都是孔笙從一批批的候選演員中精心選出來的,劇裡參演的老戲骨也是孔笙親自請來的。為了保證戲的高質量,一場戲往往需要重拍好幾次,直到孔笙滿意,這場戲才算過,他對戲和演員的要求都非常嚴格。
所以完全不會存在像之前議論紛紛的「數字小姐」一樣,連短短的幾字臺詞還要靠數字代替,這樣的戲沒有靈魂,是演藝圈的大忌。
孔笙本身就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為國產劇優秀導演,所以他的演員沒有靠背景的,都是憑藉自己的實力徵服他,有實力的演員,經典的劇本,這樣的電視劇怎能不受歡迎呢?又是怎樣的一塊土地孕育了這樣一個格格不入的孔笙呢?
孔笙的早期生涯經歷
孔笙生於1960年的山東省,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山東漢子,他的性格和大多山東人一樣,老實又硬漢。小時候的他和大多數小孩子一樣喜歡玩,喜歡胡鬧,可是誰又能想到這樣一個熊孩子長大後會成為赫赫有名的大導演呢?
從小學到大學畢業的他,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普通人。早期的他和大多數他的同學一樣,大學畢業後就直接去了一家小雜誌社做了個不起眼的小編輯,領著微不足道的薪水,住著最差的房子。
在維持這種生活一段時間後,生活所迫他下定決心辭去這份工作。工作是辭的很瀟灑,可是以後怎麼辦呢?要去哪裡工作呢?
在他迷茫的時候,突然一道光照進了他的生活,前面的路也被這束光照的異常清晰。他跟著這束光走向了影視圈,他的人生也步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1990年剛開始接觸影視圈的他還是一個毫不起眼的攝影助理,在張新建等人執導的作品《孔子》裡負責協助攝影師。而不到一年時間,他已經可以擔當主攝像工作,獨當一面了。
1994年,他又憑藉影視名劇《孔繁森》一舉拿下山東優秀攝像獎,前途無量。後來他沒有因為獎項而沾沾自喜,也沒有僅僅滿足於優秀攝像。
1996年他開始嚮導演圈進軍了,同年9月,他第一次擔任獨立導演,拍攝了反映中國公安幹警一心為民的現實題材電視劇《民警程廣全》。
該片講述了民警程廣全身為基層民警,貼近民生,了解民眾的難處並盡全力去解決的一些過程,裡面有一個個打動人心的小故事。就是這部電視劇讓孔笙一舉榮獲山東省優秀導演獎項,該片還被評定為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二等獎。
捧紅別人自己卻是小龍套
孔笙的信心一下子到達了頂峰,他正式在導演圈紮根了。他將所有的工作重心全部投入到導演圈,他之後又相繼導演了很多影視作品,任何一件作品拿出來都是國產劇中的佳作,他也憑藉這些佳作捧紅了一些新生代的演員們。
比如《偽裝者》、《琅琊榜》中的王凱、靳東,《歡樂頌》中的喬欣等人,他們因為他的戲而火,也因為自己的實力而火。與其說是導演選演員不如說是劇本選演員,有些人站在那,你就知道就是他了,這個角色非他不可。
「世有伯樂才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孔笙就是實力派演員的伯樂,他給你舞臺,讓你去盡情展現自己,紅不紅就看你自己了。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捧紅一個個演員的人,卻不去捧紅自己,喜歡退居18線跑龍套。說他沒有實力捧紅自己,這是不可能的,看在他手下一個個爆紅的演員就知道了,那為什麼他不去捧紅自己呢?
每個人的選擇是不同的,價值觀也是不同的。噹噹紅演員未必就比當跑龍套快樂不是嗎?沒有親身經歷就沒有什麼立場說別人的選擇是錯的。
在孔笙導演的電視劇裡經常看到他的身影,有時候是一個不起眼的民眾,有時候是稍微有點戲份的18線演員,雖然不起眼,但是你可以在他的眼中看見那份顯而易見的快樂。
他喜歡跑龍套,起不起眼不重要,紅不紅不重要,就算是一線演員那又怎麼樣呢?他享受的是那份身為戲中人的快樂,而這些快樂和名氣和片酬無關。
筆者想,在自己導演的劇裡演一個角色,那份參與感是再棒不過了,突然也能理解孔笙跑龍套的選擇了。
鮮花和荊棘滿載
從一開始的小攝像助理到如今的大導演,這一路不是滿是鮮花鋪路的,更多的是無奈和迷茫,那些荊棘一直都在,「扎」著孔笙讓他一心一意往前邁步。他的努力收穫了累累的「碩果」。
如今的他生活可以說是衣食無憂,導演圈中的地位也是如日中天,他的真實,腳踏實地的生涯經歷也激勵了導演圈的新生代導演們,畢竟努力和耐心總會成功的不是嗎?
孔笙鋪下的路一直都在指引著他們。相信新生代導演在他的指引下一定會青出於藍勝於藍,創造出更優秀的影視作品來。
孔笙的一部一部優秀國產劇將他推向了巔峰,他已經是國產劇的半壁江山了。他的作品總是在央視臺一遍又一遍重播,不論那個時代的人都可以看見,果然經典永遠值得反覆推敲。孔笙也沒有僅僅滿足於此,他手下的經典還在繼續,他就一直站在那裡拿著初入導演圈的初心執導一部又一部良心劇,不與人比,不被那些無內涵的偶像劇所影響,經典不會過時。
他手下的實力演員也層出不窮,他就像一個敲門磚,送一批批的新面孔入了演藝圈 筆者想這樣的孔笙讓人不得不佩服不得不愛呀。讀者們可以多去找一些孔笙的作品去琢磨琢磨,裡面的內容會讓人受益頗多。比那些偶像劇好的不是一星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