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條件相信他,罵他的人都是無腦黑!」
「你根本不了解他,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
粉絲們的這些話,相信大家也一定不陌生。在粉絲眼裡,自家偶像都是美型帥,說的都是真理,跟愛豆有關的一切都自帶bling bling的濾鏡。
對於路人來說,可能經常會有這樣來自靈魂深處的拷問:當粉絲崇拜明星偶像時,他們到底在崇拜什麼?
筆者今天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粉絲心理是如何養成的,家有粉絲的網友,要仔細看哦。
出眾魅力吸引注意力
立人設帶來心理認同
1、愛豆的好,我照單全收
看到偶像的第一眼,我就沉迷了,那股少年感帶來了初次的心動,心中的小鹿亂撞,就是開始喜歡的感覺。
這就是粉絲養成的第一步——心理認同。
一個人能成為大眾追捧的偶像,在某些方面必然非常出眾,要麼顏值高,要麼有有才華……粉絲們一旦受到偶像某一特質的吸引,就容易被其魅力所徵服。
當然,也不一定非得形象好才能成為愛豆。蠢萌、吃貨、傻白甜……這些標籤打造出來的鮮明人設,同樣有市場。
粉絲可以從偶像身上產生一種自我投射,覺得自己的某些方面與偶像很像。這樣標榜和偶像的「同一性」,能幫助人們在社會中確立自己的坐標系,獲得自我認同感[1]。
(「人設」只是造星流水線上的一個固定程序)
2、我的不好,愛豆能補償給我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有很多無法被滿足的缺憾:年少時籃球場上那個奔跑的白衣少年,為了一個所謂的美好未來而放棄音樂夢想,等等。現實和理想之間總是會存在著缺口,無法被填滿。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被壓抑的情感、無法追逐的夢想、想要逃離的現實,總要有一個安放它們的地方。
另外,當自己缺少某種特質時,內心容易產生自卑。通過認同偶像的優點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可以獲得短暫的滿足感,這就是心理補償效應。
(我沒有的,偶像有)
最愛追星的年紀一般是在13~19歲。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會經歷自我同一性的危機。他(她)會不斷問自己:「我是誰」 「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該怎麼做」等問題。在被這些問題困惑而找不到自我時,就會很容易被一些公眾人物,尤其是明星所吸引。
青少年對偶像的崇拜,是一段單向的關係,最常見的場景就是粉絲對明星的愛慕。當粉絲崇拜偶像時,會對自己所崇拜的對象投入更多積極關注,認為ta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可能還會常常幻想自己與ta在一起的場景,甚至會為ta 「兩肋插刀」。
也就是說,天天無數遍刷明星的微博,想跟ta談戀愛、給ta「生猴子」,想打倒一切黑ta的「壞人」,都說明你正在偶像崇拜。
(粉絲愛偶像是追星族的基本「法則」)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擬社會關係」。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心理學教授 Tilo Hartmann和Holger Schramm在一項研究中[2],列出了擬社會關係的12個典型表現,不妨對照看一下。如果命中6條以上,你就有可能陷入了跟偶像的「單向關係」中了。
我總在搜索ta的各種最新消息,想知道ta的一舉一動。
我經常會想,ta做出一些行為是為了什麼。
我總在想,在現實中我有沒有認識什麼很像ta的人呢?
我知道ta身上有什麼特別讓人喜歡的地方,和特別讓人討厭的地方。
我總想知道,ta之後還可能做哪些事情?
偶爾,我會想想自己有沒有像ta的地方?
有時候,因為ta做了一些事,我真的感覺特別愛ta。
如果ta不開心,我也會跟著不開心;如果ta開心,我也會跟著開心。
如果ta從我的世界消失,我會抓狂。
我的情緒和行為,會受到ta的影響。
偶爾,我會不自覺地對著ta說話。
有時候,我會想要在公開場合為ta說話。
習慣依戀會減少不確定性
從眾心理能發展更多「信眾」
1、我家寶寶永遠最美不解釋!
粉絲和愛豆初步建立的心理關係需要加固,否則剛萌芽的喜歡也可能變成「路人粉」。
人性總是希望未來的不確定性越少越好,而自己做的事一直是正確的。一旦我們形成了最初的態度,就會有選擇性地去關注與之一致的信息。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態度結構的心理指向效應」。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教授Sydner和Swann曾在實驗中[3],讓兩組女大學生對一個人進行訪談。其中一組被告知「他是外向性格」,而另一組則被告知「他是內向的」。
每組學生都拿到了一份提綱,包含26個問題,其中一些適合問外向的人,例如,「如果你想讓聚會的氛圍嗨起來,會怎麼做?」;另一些問題則適合問內向的人,例如,「什麼原因讓你難以向他人敞開心扉」。受試者可以隨機選取12個問題來發問,結果發現,如果她們事先認定被訪談者是外向的人,會更傾向於選擇適合問外向者的問題;反之亦然。
可見,當形成先入為主的態度後,人們會更期望得到支持自己信念的答案。粉絲也會更加關注自己潛意識認為積極的信息,而選擇性地過濾掉負面消息。這樣做並非有意扭曲事實,而是減少不確定性,讓自己對偶像的心理依戀站得更穩。
隨著偶像「很優秀」的信念被一再加深,就更難推翻了。特別是在面對質疑或挑戰時,粉絲們常常具有「認知保守傾向」——即使信念或認知是錯的,出於對自我心理的保護,人們仍會堅守。
(我的偶像怎麼會犯錯?)
2、全班都喜歡ta,我不喜歡會被排擠的
「班裡只有我一個人『飯』xx嗎?」
「舉手」「+1」「你不是一個人!」「在這裡!」
每個班級裡總有那麼幾個「意見領袖」,要麼成績好,要麼長得好,要麼會欺負人……當這些「一呼百應」的孩子頭兒喜歡上某個明星,天天在課間討論,其他人就很難「置身事外」,否則就會像《想見你》裡的陳韻如那樣自我孤立或被孤立。
心理學會用社會認同理論(categorization-identity-com-parisontheory,CIC理論)來解釋這個現象:如果其他人,尤其是與自己處於同一社會群體中的人,都相信或正在做一件事,那麼你就更有可能認為這件事是正確的,並加入進去。簡單來說,就是從眾心理,或叫心理歸屬感。
加入後援會、買應援物、和同學們追同一部劇、和一群素未謀面的網友共同維護偶像、網上聲援……這些舉動讓你開始獲得他人的認可。追星,實際上滿足了很多人的社交需求,彌補了缺失的歸屬感[4]。
心理獎賞確保不脫粉
否定偶像堅決不能忍
1、偶像票房大賣,有我的一份力
死忠粉之所以不「脫飯」,是因為獲得了心理上的「獎賞」。
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羅伯特·B·西奧迪尼(Robert B. Cialdini)研究發現,在棒球比賽後,如果自己支持的隊伍獲勝了,球迷們會傾向於用第一人稱來描述勝利,「我們今天的進攻很棒」 ;而如果自己支持的隊伍失敗了,則傾向於以第三人稱來描述,「如果他們只靠一個人的話,是無法得分的」[5]。
郭德綱也有個段子:為什麼我老跟徒弟們說,穿大褂不準戴手錶?因為觀眾看看票,再看看表,會感覺心疼,「都是我的錢買的!」但女演員就不一樣,戴塊大金表,觀眾看看手裡的票,滿懷成就地說,「那是我給她買的!」
(偶像的成功有粉絲的一份力)
粉絲會將偶像的成功與自己聯結在一起,從而獲得自我價值感。比如,票房大賣、音樂高居榜首、熱搜不下線等,會讓粉絲感受到,偶像的成功和自己的不斷努力有關。同時也會不由自主地感慨:「我家愛豆真爭氣」「我真有眼光」等等。
這些正向的心理激勵,將粉絲牢牢綁在了偶像的「業績榜」上。
2、說我愛豆不好,就是說我有錯咯!
粉絲在形成自我價值觀的過程中,偶像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比如,特別認同偶像的任何行為,甚至將其當成自己的行為規範,或者把維護愛豆作為自己的終極價值所在等等。
否定偶像就更不可能了,這是深度的心理捲入。因為這種否定意味著,自我價值體系中的一部分是錯的,進而帶來一系列痛苦的認知反應,甚至威脅自尊和自我價值感。
在追星的過程中,粉絲之間也會建立心理聯結,對偶像信任、崇拜的態度就具有了社會意義。要改變這種與重要社交關係共享的價值觀,難上加難。
(說我愛豆不好,絕對不可以!)
追星沒啥不好,過頭就不好了
其實追星本沒什麼不好,關鍵是不要迷失在狂熱中。如果像當年某位女士,追星追到香港去,追到父親跳海自殺,就可能到了病態的程度了。
其實,我們的自身成長需要偶像,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偶像,尤其是優質偶像。
比如,李清照讚譽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再如,杜甫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將對諸葛亮智謀與品德的追懷體現得令人動容。
不論何時,「偶像」在一定程度上都代表了當時社會的價值觀,而優質、積極的偶像所傳達出的社會影響力,更是迅速而深遠。
健康追星
我們不妨嘗試做三點轉變
1.由盲目迷戀向理性追星轉變。追星是業餘生活的點綴,不能成為主業,要追之有度,不可本末倒置;能放能收,擇其善者而從之。
2.由重外在向重精神內涵轉變。不要只關注外在形象,甚至對負能量纏身的高顏值明星還佩服得五體投地。家長、老師要引導孩子對偶像的積極人格特質產生認同,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好的品質。比如,多關注他們的謙遜、敬業、努力,而不單是神顏、大長腿。
3.由一元偶像向多元偶像轉變。偶像不應只是娛樂影視明星,更需要有文學家、科學家、傑出領袖等。比如在當下,家長、老師可以引導孩子多看看抗擊疫情的前線報導,學一學醫護人員的責任感。
總之,就是
審稿專家:安寧| 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精神衛生學院博士
參考文獻
[1]Cialdini, R. (2017). 先發影響力 (閭佳). Pre-suasion: A Revolutionary Way to Influence and Persuade. 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Holger Schramm & Tilo Harmann (2008), The PSI-Process Scales. A new measure to assess the intensity and breadth of parasocial processes, Communications.
[3]Snyder, M., & Swann, W. B. (1978). Hypothesis-testing process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36(36), 1202-1212.
[4]菲利普・津巴多, 麥可・利佩, 津巴多, 利佩, 鄧羽, & 肖莉等. (2007). 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 人民郵電出版社.
[5]Cialdini, R. B., Borden, R. J., Thorne, A., Marcus, W. R., Freeman, S., & Sloan, L. R. (1976). Basking in reflected glory: Three (football) field stud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 366-375.
【主創團隊】
作者:張杰
編輯:張亮、張寧
畫師:毋應亮
排版:周舟
運營:張寧
統籌: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