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羅sir
朋友問我,為什麼今天的社會風氣如此浮躁,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為什麼存在那麼多攀比和比較?我們又為什麼變得越來越如此焦慮?
我告訴他,因為今天的我們與過去的我們不同了。
在過去我們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大家都一窮二白,吃住用行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不管你是管理人員還是普通職員,我們拿的工資也是一樣的,自然不存在什麼攀比和焦慮了。
但是今天不同,藉助網際網路的發展,我們能感覺周遭明顯的差異了,有車的和有房的,生活水平和選擇權也並不相同了,吃飯也有好和不好的區別了。
我們能看到那些有錢人的生活是怎樣的,即使總體上我們的水平比過去不知道好了多少倍。那這是好事還是壞事?肯定是好事,焦慮和差距能夠促人奮進,鼓勵更多地人向上走,這是一個和諧社會必備的機制。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
客觀地來說,為何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被慢慢拉大了,甚至是越來越遠了?
羅sir親身就遇到了這麼一件事:有次跟朋友去喝咖啡,隔壁一桌几位職場模樣的小夥伴在聊天,其中一位在聊著昨晚在家拍的照片不好看,另一位吐槽著今天的衣服不太亮眼...
我本無感,但突然腦海中就湧現出了這樣的念頭,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究竟從何而來?當我們拋開家庭、國籍,這些因素之外,決定人差距的究竟是什麼?
01
認清世界的本質——決策能力
先說件與此事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吧:
今天,聽朋友說起一個他親戚的孩子,當初十九歲就跟男孩子在外面懷孕,不管家裡反對執意要跟那孩子結婚,因為不能辦結婚證,於是乎匆匆忙忙弄了一個婚禮出來。其結果是,在孩子滿月的那天,她那男友直接跑了。
後來,這姑娘是每日以淚洗面,還有一個剛滿月的孩子。羅sir沒見過那男孩和女孩,無法得知男孩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但大概能猜出來是年齡太小,不堪壓力,最後逃避、失蹤。
說實話,每當我看到這樣新聞或遇到此類事情的時候,我的心裡都會陣痛。想想那女孩的未來,再想想那沒有滿月的孩子。我記得某位英國作家曾說過:「什麼是悲劇?悲劇就是把喜劇打碎了,掰給你看的。」這何嘗不是一出荒誕的喜劇?
這個故事看似與人之間的差距形成沒有什麼關係,但事實是,我們很多時候缺乏的正是正確看待人和物的能力。我們很難去區分什麼樣的事物是好或者是壞,感性通常是佔據著我們的大腦,而理性思考總是很難很難。
什麼是認清世界本質的能力?
科學地說,這是一種你面對選擇的時候,系統決策的一種方法。
何謂系統決策?
在面對幾分工作邀請時,你要如何選擇公司?在面對一個項目機會時,你是拒絕還是迎難而上?這些在選擇的過程,也是我們決策的過程,而除開那些不可控的家庭背景因素,我們的差距其實就在於每件事情的選擇上面,差距就是逐漸被拉開的。
你可能沒聽過古典決策、行為決策、完全理性決策,但羅sir重點要說的泰勒所提出的完全理性決策。
泰勒認為,堅持追求最大價值能為組織和個人目標作出最優解。其在決策上的表現為:選擇前充分考慮所有選項,以及這些選項所產生的影響;決策者根據自身的價值標準,選擇最大的價值行動為方針。
當然,現實情況是我們不可能全面理性思考,而不帶任何感情因素在裡面。所以,要如何衡量價值最大化和感情因素?這要取決於哪方讓你能夠得到「最大化」。
就像我們不太會去考慮每件事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買件衣服行嗎?行的啊,那要是每月都買三件衣服呢?這可能你就會去思考,我真的需要每個月都買三件衣服嗎?不一定的。
我們那些看似微小的生活習慣,最後疊加累計,都能夠變成壓垮你的大山,而這,都是需要你系統改變自身看待事物的方式。你是風險偏好型,還是穩健保守型?你是即時滿足,還是延遲滿足?
02
警惕「忙碌無效和稀缺陷阱」
你或許每天都很忙碌,上班忙著KPI,下班忙著生活上的瑣事,但你的忙碌真的有實際的效果嗎?你是否陷入了虛假的忙碌狀態?
上班的時間有多少是在真正地做事情的?與那些效率高手比起來,為何別人三個小時能完成的工作你卻需要五個小時?
這背後的所有根源就在於——稀缺
稀缺原本只是經濟學上的術語,用來指商品貨幣的稀缺性。但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和他的夥伴埃爾德·莎菲爾發現,稀缺不僅僅是商品貨幣的特性,我們人也會陷入到「稀缺」當中,並被逐漸拉開差距。
在他們合著的行為經濟學著作——《稀缺》一書中就曾明確指出:我們會陷入那些重要但是不緊急的陷阱當中,這會磨損我們的帶寬,讓我們的智商和決策能力變得底下。
穆來納森和莎菲爾發現,我們所做的事情往往都存在這四種模式,分別是:重要不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
而我們的精力大多都被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情所耽擱,往往會忽視那些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情。而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也正是因為這些事情導致我們的稀缺性,而逐漸拉大。
看書學習這件事就很重要,但是卻不緊急,我們時候都能去做,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思想,導致我們卻不大會去做這件事。也許,一個下班的人只想著安安穩穩地刷會抖音和微博,這反而很緊急,但是似乎不重要。
對此,作者給出的建議是:我們應當去關注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例如健康的身體需要多鍛鍊少抽菸,能力的提升需要多看書學習,這些事情在我們看來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點兒也不緊急。而生活中,那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事情,卻佔據著我們的視野,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
如果我們把「運氣」的成分拋開,還有什麼是導致差距拉大的因素?其實,歸根結底也非常簡單,這背後無外乎透露的本質是,見識不夠、稀缺、選擇的思維框架不同。
前幾天韓國媒體就曾做過民調,其顯示近6成年輕人不想生娃,74%認為努力沒用,社會不公平。這在一個發達國家而言,年輕人的生活壓力可想而知,這背後反映出的問題是:當依靠能力和自身認知都無法去擠上社會的上升通道時候,年輕人的應對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不生娃,和繼續「喪」。
這對於我們中國而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作者:羅sir,一個內容有深度思想有廣度的多年職場老司機,原創不易,小手關注。每天分享職場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