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事進行和價值內核角度來說,這不是一個十分克蘇魯故事,卻絕對包含了不少克蘇魯元素,不過在細數之前,先說一個和劇情無關,卻依然十分體現該電影很克蘇魯的地方:
這部電影改編自2014年5月出版的一本小說,小說也叫BIRD BOX,原作首要分類是Horror,不是thriller,YA,general,SF或Fantasy(雖然也可以算Fantasy/SF中的Post-Apocalyptic,但是從下面要說的作者本身的寫作方向來考慮,它毫無疑問是一本horror)。作者Josh Malerman 之後創作過了五部長篇小說,也都是絕絕對對的Horror,所以這個作者可以蓋章是個恐怖小說作家了,絕對不是科奇幻小說作家或懸疑作家。
那麼,三段論推理來了,Josh Malerman 是現代美國恐怖小說作家;現代美國恐怖小說作家寫克蘇魯故事;Josh Malerman寫的是一個克蘇魯故事。
當然,上面這句其實是一個玩笑,不過,了解美國當代恐怖小說的讀者都知道,美國的恐怖小說界就算沒在克總發糖的絕對統治之下,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它改變了,從當之無愧的金字塔頂端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到以文學性著稱的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 (Joyce Carol Oates),再到最強邪典作家託馬斯·裡戈蒂(Thomas Ligotti),克總世界觀已經永遠地改變了北美恐怖文學界。所以這部電影從改編自小說伊始,就已經多多少少沾染了克蘇魯的色彩。
下面開始進入正題:
從我自己的觀感總結的我認為很有克蘇魯特色的地方,有些可能牽強,也可能有所遺漏,希望大家能一起討論。
1. 怪物本體
在這個電影裡,怪物從頭到尾都沒有直接露面,這一事實本身就很克蘇魯。因為其他類型的恐怖電影中,怪物終歸是要露面的(無論是惡魔、鬼、外星人、怪物、殭屍,亦或是精神病人),不露臉本身就很說明問題了。可以有多種理解方式:克總世界觀下,人類的恐懼是「未知」,那不表現怪物本體,就把未知這個最大的恐懼表現出來了;怪物常常是「無可名狀」的,無法表現;邪神是其他維度的存在,沒有「靈視」的情況下,可能就是看不見。
2.怪物形象
上面說了一下如果怪物本體是洛式邪神,那麼為何電影中沒有直接展示,那麼本條說的就是在間接展示中,這個怪物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其中最明確的間接描寫毫無疑問是闖進避難所的Gary,他畫出了他所看見的怪物的形象,特徵包括觸手怪、菊花狀的(頭?)、章魚頭(這都已經不是暗示了好嗎)、星空狀的物體(生命?)、這些基本就是洛氏恐怖形象,沒啥存疑的地方。
除此之外,電影中暗示了怪物體積龐大,例如可以從車上走過,走過房子時會留下巨大的影子等。
能體現出上述體積龐大這一點的還有走過時會把樹壓倒,而為什麼壓倒的是樹,也不是汽車或者別的什麼,除了場景本身是樹林裡之外,我還腦洞了另一個解釋,就是致敬《敦威治恐怖事件》。在這部小說中,邪神之子最終離開房子之後,有這樣一段描寫:「它聞起來有雷電的氣味,路邊的灌木叢和小樹都齊刷刷地倒向一邊,就好像一座房子沿著那裡被拖拉而過。」
最後,看見「它」的人也能給我們提供一些線索:一方面,那些人的眼睛會變化,為我們去猜測他們可能會看到的場面提供了暗示,這一部分我在後面的「靈視」這一條裡詳細說。另一方面,看見「它」就會瘋,別的不說,這一條真的非常非常克蘇魯,了解克蘇魯神話的人都知道,這一部分在後面的「瘋狂」一條裡詳細說明。
3.信徒
在電影裡,這一元素表達的比較間接,只表現了瘋子,未直接表現信徒,但是我們可以將之理解為信徒。
電影裡,看見了「怪物」的人會發瘋,會自殺,但是有些本來就瘋的人依然很瘋,不會自殺,有些本來沒瘋的人,發瘋了,但也不會自殺,他們反而會說「它會淨化這個世界」,「我已看見了真理」,人們在談論誰的時候會這麼說?他們在談論神和信仰的時候會這麼說。所以這些「瘋子」可以被理解成「信徒」,而這一概念也是洛氏風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邪神」並不把人類當做一回事,但這並不妨礙人類去狂熱地崇拜它們。在克蘇魯神話小說中,邪神崇拜的教團可謂五花八門,有加羅林群島信奉「深潛者」的卡納卡人,接納達貢秘教的印斯茅斯居民,有被舊日支配者透過睡眠傳送的信息逼瘋、並且在服侍最高存在的行為中找到喜悅的瘋狂信徒,還有信仰阿撒託斯的女巫團體,以及信仰莎布·尼古拉斯的德魯伊僧侶。這些邪神崇拜者常常有突出的暴力傾向,令神智健全的人感到十分瘋狂:「 當時,僅有兩名囚犯的清醒程度達到了可以判死刑的標準,剩餘的囚犯們則被遣送到不同的瘋人院。」
所以,我們可以把電影中的「瘋子」理解為「邪神」,也就是電影中的「怪物」的信徒,這也就解釋了他們為何要強迫其他人去看「它們」。他們看見了「真理」,看見了「美」,全心投入地崇拜起來。
4.靈視
這個概念本身不是洛氏小說中既有的,而是受小說啟發而提出的,在洛夫克拉福特的小說《自外而來》中,克勞福德·帝林哈斯特製造了一臺機器可以看到其他維度的邪神,他說「它的確是看不到的——但你現在卻能看見它了,現在你還能看見其他許多原本都看不到的東西。」而在電影中,人們似乎無需通過機器,我自己的理解是,在目光掃到「怪物」的時候,就被對方的「力量」影響到了,從而導致「SAN值」下降,靈視開啟,於是看見的人就能看見「怪物」,沒看見的,就看不見。
《自外而來》有這樣一段看見之後的描述:「此刻我正置身於一個聲音和動作組成的漩渦中,眼前全是混亂的圖像……淹沒在一片虛無縹緲的光芒之海裡,而那片光芒之海則沿著我之前看到的那個煙雲圓柱投下了一道炫目的光束。隨後,場景千變萬化,在各種景色、聲音和無法定義的感官印象混雜而成的混亂之中,我感覺自己快被瓦解,或者說快以某種方式失去自己的實體了……我似乎看到了一片奇怪的夜空,那上面點綴著閃閃發亮、不斷旋轉的各種球體,而但這幅景象逐漸淡化的時候,我又看到了一個由若干耀眼的恆星組成的星群或星河。」這些描寫也與「開拓智域」、「啟蒙」、看見「真理」異曲同工,即——「開闢出一番關於現實世界的恐怖景象……到那時,我們要麼是被逼得發了瘋,要麼是逃跑,逃離光明,逃亡一個新的黑暗時代去尋求和平於安全。」(摘自《克蘇魯的呼喚》)而觀眾從他看見了「它們」的人的眼睛中,似乎也可以感受到那種「千變萬化」、「混雜」和「不斷旋轉」。
這裡想稍作強調,要以克蘇魯的世界觀去理解,而不能以現實邏輯,在這個世界觀下,人類被啟蒙之後必會發瘋——或者自殺、或者本向無知(可以理解為本電影裡的黑暗/盲目吧,大概……)這個地方還想再補充說明一下上面「信徒」這一部分,就是為何發瘋就會崇拜。大家注意到了吧,不是所有發瘋的人都信了邪教,而是大部分人自殺了,一部分人信了。《克蘇魯的呼喚》的那句摘錄其實就是很好的解答,不能接受這樣殘酷現實的人就自殺了,接受了至高存在的,只能崇拜至高存在了(因為人類在其面前渺小得比螞蟻還不如),再者就是不去知道真相,逃走。
5.瘋狂,「SAN值」
在克蘇魯神話中,看到不可名狀的物體或聽到怪異的聲音都會使SAN值下降,而SAN值歸零時,人就會發狂,失去理智,原有世界觀崩塌,再也救不回來,極大機率可能出現自殺的情況(例如《神殿》),只要直面邪神,人都會SAN值歸零(這就是設定,別和我說看見大章魚能有多嚇人),於是乎,這個描述和電影裡的人發狂自殺像不像!使人瘋狂,激發崇拜的奉獻精神,這就是典型的克式發瘋,也正是這部電影裡發生的事情。
6.逃跑
這個也是洛氏恐怖基本套路,面對不可戰勝的對手,唯一的出路就是逃跑,逃跑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動作場景,最典型的案例是《印斯茅斯的陰影》。
以上就是我覺得這個電影中體現的克蘇魯元素啦,歡迎補充及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