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與子同澤、與子偕作」。在同一利益面前,誰都可能會變成朋友,這一原理在國際形勢面前,更能夠說明白事。初中歷史課本中就已經廣泛提到:「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一原則也是國際關係的黃金法則。
在1945年之後,蘇聯和美國之間的抗衡一直持高不下。1946年3月份就已經開始爆發了國際冷戰,而在這次冷戰中的敵對雙方,分別是以美國和蘇聯為主。兩國都是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展開了鬥爭,這對於世界格局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955年,國際上出現了各種組織,也標誌著兩極格局的形成,而兩級又分別是指美國和蘇聯。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政策出現,這才標誌著冷戰結束。從1945到1991,這46年的時間裡面,美國和蘇聯之間的鬥爭似乎從來就沒有停下來過,兩國好像很難坐在一起成為朋友。但就是這麼兩個關係緊張的國家,卻在歷史中有過最團結的一次、全方位共同行動、共同剷除一個對於全世界形勢都存在潛在危害的超級大國。
這個大國就是烏克蘭。烏克蘭的龐大在於1991年時,蘇聯解體。而烏克蘭作為蘇聯繼承遺產部分中最龐大的一支力量,所分得到的核武器具有最龐大的優勢,僅僅是核武器數量就超過了1300枚,這對於當時的國際形勢而言是一個潛在的龐大威脅。
1991年,一個國家能夠擁有1000多枚核武器,這是什麼概念?當時的東南亞部分國家才剛剛實現了獨立,而烏克蘭就已經分到了1300枚核武器,這個數量在當時來講排在了全球第3名。可以說除了在美國和俄羅斯之外的任何地方,烏克蘭翹著尾巴做人都沒有問題。
所以為了完成國際形勢的平衡,同時美國自身也有國際戰略的部署。最後美國和俄羅斯共同攜起手來抗衡烏克蘭,提出了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最後迫於國際形勢的壓力,烏克蘭最終只能選擇配合美國和俄羅斯共同調配核武器。而那1300枚核武器,最終在國際壓力的監督下,烏克蘭自行銷毀了。
在烏克蘭的問題解決之後,俄羅斯和美國的關係又恢復到了1991年之前的那種緊張形態。這樣的改變其實也很符合歷史教材書中所提到的那一原則:「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