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是不是也有一個怎麼吃都吃不胖的人?TA從不節食,可能也不愛運動,甚至常年鑽研增肥大法,但卻屢戰屢敗。你可能曾無數遍感慨過,為什麼TA就長不胖!
科學家們也跟你一樣好奇。過去關於肥胖的研究,絕大多都是在胖子身上進行的。為了更接近真相,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把目光轉向了瘦子。
瑞典科學家Fredrik Nystrom就是其中一員。2007年,他找來了10個號稱吃不胖的瘦子,讓他們暴飲暴食不運動一個月,然後觀察瘦子們的身體到底是怎麼反應的。感謝BBC把整個實驗過程裝進了紀錄片《為什麼瘦人長不胖》,讓我們有機會親眼見證研究者們的發現。
這10名不同性別不同族裔的瘦子,被要求每天吃下他們正常所需熱量的兩倍。平均算下來,大概是每人每天5000卡,每周35000卡。
每周35000卡的食物是個啥概念?
在實驗開始前,Nystrom教授讓志願者們先瞅了一眼他們一周的食量。
瘦子們紛紛表示嚇尿了。
不僅要多吃,他們還被禁止做任何形式的運動。每個人都要戴上計步器,方便研究人員統(jiān)計(shì),每天最多走5000步,差不多是3公裡。
研究人員還對每個人的脂肪量、肌肉量等等生理指標進行了測量,然後,這撥瘦子就開始狂吃了!
胡吃海塞一周後,毫不意外地,被試們都變胖了。但是兩倍的熱量,並非以同樣的速率影響著每個人。
體重增量第一名Thomas長了約2.8kg,約為原有體重的4.1%。但是Aisha和Martin只長了1.6%的原有體重。
(Thomas攝於第一周後)
脂肪量的增速也非常不同。體重增量冠軍Thomas長了2.8kg,脂肪量只增加了2.2個百分點。但是有妹子只重了1kg,脂肪卻增加了5個百分點。
接下來的三周,被試們繼續吃吃吃。為了節省你的時間,現在直接帶你看大結局——
結果最後的增重冠軍,果然是第一周的冠軍Thomas,增重9.5%,大約是6.5kg。
(Thomas 實驗前後對比照)
這個比例幾乎是另一位男性被試Jonathan的兩倍,他僅增加了原有體重的5.5%。
(Jonathan)
但是,最令人無法直視的,是那位亞裔的Martin。他增加了原體重的8%,在男性組別中是中等水平,但是他在外型上幾乎看不出變化。他的脂肪量僅僅增加了2.4個百分點。
Martin同學吃的那麼多東西到底去了哪兒?研究人員經測量發現,Martin的基礎代謝率驚人地增加了30%!我們都知道,肌肉的代謝率比脂肪和骨骼都要高,需要更多的能量,也就說,儘管整整一個月Martin同學都在大吃披薩巧克力,且完全沒運動,他卻在變成肌肉男!躺著也長肌肉!
研究人員淡定表示,這都是基因。
另外兩位被試,Jonathan和Victoria,他們沒有增加多少體重,但基礎代謝率也沒有什麼變化。那麼他們的熱量又是怎麼被消耗掉的呢?
(Victoria)
很顯然不可能是靠運動。研究者認為,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他們的身體為了不增加體重,於是就自然增加了搖頭、晃動手腳這樣的活動,從而燃燒了多餘的熱量。好貼心的身體!
除了靠長肌肉、增加自然運動之外,實驗還發現了瘦子們的一種抵禦熱量的方式——吃不下。
Aisha和Ben兩個被試沒有達到兩倍熱量的攝取目標,因為儘管他們都很努力在吃,但吃到一定程度,他們的胃就開始自然分泌激素,導致機體嘔吐,阻止進食。
(Aisha)
(Ben)
但是,這不是實驗最後的高潮。實驗結束後僅僅一個月,所有的被試就都基本減掉了增加的體重。
研究者們解釋說,因為這些志願者們的身體認為,之前較輕的那個體重是正確的體重,所以會努力回到之前的那個狀態。
這項實驗再次驗證了之前一些研究的發現,即體重不是我們想像得那麼好擺布。每個人的身體對於自己的體重,都有其天然的看法,很難因人為因素有太大改變。
(暴食一個月後的瘦子們在合影留念)
這個結論對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呢?
積極的體重管理,絕非越瘦越好,而是讓體重待在我們的身體會健康運轉的那個天然值附近。這個天然值也許比我們的預期值要高,但需要調整的,顯然不可能是基因,而是我們的預期。
而我們真正的目標,也從來就不是體重的某個數值,而是健康本身。將體重維繫在一個合理區間,本來就只是我們維持健康的一種方式。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先給自己設一個體重目標,然後拼命去實現它;而是以健康為導向去生活,悅納由此帶來的自然結果。
最後附上原片連結,時長約1小時。除了本文提到的實驗,片中還介紹了其他好幾個關於肥胖的研究,相信能幫你更科學理性地看待你的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