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灣畔,有這樣一片荒涼而寂寞的土地,這裡地廣人稀,自然條件惡劣,生活物資匱乏,有的只是白花花的鹽鹼灘和一望無際的蘆葦蕩。就在這塊特殊的土地上,駐守著一支忠誠的人民衛士,他們像那無際的蘆葦蕩,隱退邊緣,絢爛綻放。他們有著紅柳般堅韌的精神,紮根苦海延邊,守衛著一方平安。他們用赤誠和熱血踐行錚錚入警誓言,用青春書寫著大漠孤煙的壯志豪情。
以堅守詮釋忠誠
濱州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隊海防派出所從1956年建所至今,歷經了武警、義務兵役制、公安邊防,再到人民公安的職業變革。但無論體制怎樣轉革、環境如何惡劣,他們始終牢記忠誠於黨的歷史使命,默默堅守、忠誠履職,讓莊嚴的警徽在渤海灣畔熠熠生輝,以自己的錚錚鐵骨築牢海上鋼鐵長城。
海防派出所所在的海防辦事處也曾經歷過繁華,上世紀90年代,海防辦事處因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海洋資源,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全國491處重點漁港之一,馳名中外的梭子蟹、渤海毛蝦、東方對蝦、開凌梭魚和被稱為"天下第一鮮"的文蛤就產於海防。當時的海防,經濟繁榮、商賈雲集,曾被譽為「霑化小香港」。
天有不測風雲。1997年的一場特大「風暴潮」給海防經濟帶來了毀滅性打擊,駐地平均水位達到了1.5米以上,90%以上的房屋被衝毀,基礎設施損毀嚴重,風暴潮帶來的大量泥沙導致河道嚴重淤積,大型漁船無法進出漁港,海防經濟一瀉千裡,衰退到了歷史的最低谷。原有的2000多名常駐居民陸續遷離,整個海防人去樓空,一片狼藉,唯一不變的就是常年堅守於此的武警官兵。
由於經濟的衰退,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海防邊防派出所的工作生活環境也變得日益嚴峻。「出行難」是武警官兵需要跨越的第一道坎。海防通往外界的道路只有一條,因多次「風暴潮」衝刷和年久失修,早已變得坑窪不平,每逢雨季便無法通行。既然政府無錢修路,改善交通只能靠我們自己,廣大武警官兵和辦事處幹部一起自願報名加入了義務修路大軍,他們每天早出晚歸,撿拾廢棄的磚頭石塊用於修補破損的路面,無論寒冬酷暑,從未停歇,有的官兵多次中暑暈倒在路上,但他們從未叫苦和猶豫過,歷時兩年,終於完成了9公里海防路的全面修復,確保了能正常出行。「飲水難」是對武警官兵的又一大考驗。當農村已戶戶通自來水的時候,海防邊防派出所武警官兵還在飲用長期儲存在水窖裡的苦鹹水。
由於海防通自來水較晚,2008年前,只能靠拖拉機改裝的拉水車到60公裡外拉水,存放到蓄水池中供人們飲用。有些拉水者,為節約成本,有時直接在田間溝內抽取灌溉用水送來,很難保證用水質量,導致官兵多次出現水土不服。「吃飯難」更是長期困擾邊防人的難題。由於駐地人口少,小商小販都不願來海防,正規商店更是早已遷走,武警官兵們日常吃的青菜、饅頭都需要到40-50公裡外的河口區去採買,為了節省開支,往往一次性購買最少一周的蔬菜、饅頭,冬天還可以,但一到夏季,買來的東西幾天就發黴變質,因此官兵們也經常會發生吃壞肚子的情況。
「過冬難」也是讓武警官兵頭疼的事。海防轄區無集中供暖設施,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能靠鍋爐取暖,每逢冬季,官兵們輪流值班看守鍋爐,從早上5點半就冒著寒氣起床開爐加煤,直到晚上11點封爐,一天下來,值班民警弄得渾身煤灰,即使這樣,因辦公樓內密封效果差,坐在屋內還是寒氣逼人,一到晚上,除去值班巡邏的,一個個只能早早鑽進被窩取暖。當然,以上是海防派出所面臨的眾多考驗中的幾點,像警力嚴重不足,警用車輛、訓練器材鏽蝕度高,電路老化快、負荷高、故障多等等,每一個都是派出所面臨的嚴峻現實,都需要他們去一一克服。
「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鍛鍊一個人的意志」,海防邊防派出所64年的風雨歷程就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一代代海防邊防人,牢牢紮根於此,從不叫苦抱怨,秉承入警初衷,忠誠於黨和人民,時刻守護著海防每一寸土地,「吃苦不怕苦,知足不滿足,創業不守攤」,在普通崗位上鑄就了忠誠無畏、堅韌擔當的熱血忠魂。
「飛地」上的守護神
海防作為霑化區的「飛地」,處在東營市河口區的分割包圍之中,轄區情況複雜,邊界糾紛時有發生。為維護轄區治安、確保疆土安全,海防派出所積極配合當地黨委政府開展邊界巡邏工作,從海防駐地到造紙原料場、從啤酒廠到苗圃,每一個區塊,每一個角落都要覆蓋到,一次巡邏下來,少說也得四五個小時,120多公裡的路程。特別是對造紙原料場的巡邏,由於造紙原料場擁有8萬畝蘆葦溼地,溼地內路況複雜,巡邏車輛無法進入,巡邏人員只能步行進入。夏季蘆葦蕩內密不透風,蚊叮蟲咬,每次巡邏回來,幹警們都是滿身大汗,渾身紅腫,但從來沒有一人退縮過。
提及海防,就不能不說「風暴潮」。平均每年兩年一次的「風暴潮」搶險救災中,邊防幹警們總是衝在第一線,不顧個人生命安危,確保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2005年麥莎颱風登陸山東,海防遭受了較大風暴潮的侵襲,在疏散群眾時,3名泰安市東平縣的漁民不願下船撤離。但當潮水把他們停靠的碼頭徹底淹沒時,3名漁民害怕了,他們紛紛棄船想涉水逃生,由於風急浪高,3人初已入水,便被巨浪捲入了水中。危機關頭,邊防幹警和辦事處幹部一起跳入肆虐的潮水中,以繩索相連成功將3名落水漁民救起,避免了災難發生。
2019年,「利奇馬」颱風來襲,海防駐地隨時都有被沒的危險,脆弱老化的供電線路也經受不住風雨的摧殘停止了工作,海防駐地頓時成了一座「孤島」。為了保護駐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派出所成立了搶險青年先鋒突擊隊,頂著呼嘯的風雨,走遍海防駐地每一間房屋,踩著泥濘的路面,將群眾一一接到所裡避難。在海防修船廠,一名漁民因自己漁船沒有固定好遲遲不肯撤離。三名民警毫不猶豫衝出房屋,頂著風雨幫他砸鋼釺,搬石頭,拖繩子,搬船錨,確保了群眾及時撤離。面對這種和平年代的生死考驗,全體幹警以實際行動譜寫了警民魚水情深的動人篇章。
海防轄區警情複雜,涉及邊界、油區以及與河口警方案件管轄權劃分等問題,這要求派出所幹警既要鬥智鬥勇、依法打擊,又要統籌協調避免群體事件發生。2005年,勝利油田鑽井公司未經海防同意,私自與河口區新戶鎮東六河村籤訂協議,在海防轄區進行勘探施工,海防辦事處幹部前去制止,遭到了新戶鎮幹部和東流河村村民的無理阻撓。得知情況後,派出所迅速出警,依法進行了制止和調停,最終使新戶鎮的帶隊幹部認識到錯誤,主動疏散了群眾,避免了群體事件的發生。
2011年12月,河口區社會勢力到海防轄區強行圈佔開發灘涂,派出所積極配合當地黨委政府進行阻止和打擊,並及時上報區公安分局,研究制定了妥善的處置方案,最終使對方按要求撤出,確保了海防疆土安全。2018年,河口區海洋與漁業局未經允許,在海防轄區修築柏油路,辦事處發現後,立即通知派出所配合辦事處對此行為進行了制止,並成立由派出所幹警參與的執勤小組,24小時執勤巡邏,維護了辦事處權益。與邊界糾紛隨之而來的還有案件管轄權的劃分。
2019年7月份,劉某報警稱兒子被人敲詐搶劫,民警迅速立案並展開調查,經調查發現,劉某居住在啤酒廠出租屋,但在東營市經濟開發區一飯店請馬某、譚某幫助網貸時,被馬某、譚某強迫以借款名義寫下欠條,並和劉某之子一起返回啤酒廠出租屋要求還錢。因案件始發地不在海防轄區,根據規定,民警在法制部門的指導下,及時受理調查並聯繫移交東營經濟開發區警方,維繫了雙方的友好關係。
邊防改制再謀新篇
曾經,因責任與擔當,他們毅然選擇成為一名邊防官兵,做祖國海岸線的「守護神」。2018年隨著公安邊防部隊集體轉改,一瞬間「橄欖綠」變成了「藏青藍」;他們也由邊防官兵變成了人民警察。
角色雖轉換,我們依然重任在肩。如何履行好人民警察的職責,從軍民同心到警民同心,最終兌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入警誓言。幾經思索,海岸警察們重新啟程,揭開了守護一方平安的新篇章。
海防轄區灘涂面積廣闊,多為養殖、曬鹽產業,他們大都位置偏遠,很多都游離於公安視頻監控之外,有的雖自己安裝了技防攝像頭,但也經常因人為或惡劣自然條件等因素損壞,很難發揮作用。為切實維護好他們的安全,每逢生產旺季,海防派出所就在原有巡邏計劃的基礎上,增加巡邏密度,無論驅車還是步行,每一處都要巡邏到,從未落下一處。幹警們雖然辛苦點,但巡邏提高了路面見警率和打擊防範力度,持續較低的發案率是實實在在的工作實效。今年來,為提高技防水平,海防派出所協調當地黨委政府,投入30餘萬元進行「智慧海防」建設,對現有視頻監控系統進行升級改造,提高技術防範水平,努力築牢海防防線。
警力不足是轉制以來派出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派出所也曾計劃通過招聘輔警來彌補警力不足。但由於海防位置偏遠,條件艱苦,原計劃招聘4名,結果只有3人報名,1人應聘。既然沒人願意來應聘,民警們只能一人頂兩人用,主動縮減自己的休息時間,放棄周末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每月只給自己三四天的休息時間,單身民警們更是因此而錯過了不少美好的姻緣,但他們從未因此後悔過。每當寂寞的時候,他們總會在心裡默默地安慰自己:「當兵的時候,就習慣了四海為家,只要心裡有家,哪裡都是家!」
由於轄區地處「飛地」,邊界爭議一直不斷,常常與周邊村子發生邊界糾紛,往往因為一條路、一段溝渠、一隴青苗,雙方就爭執不休。2019年,轄區內的造紙原料場需要在邊界地區修建一間監護房,此事引來臨近村民強烈反對,一時間場面極度混亂。海防派出所出動全部警力及時趕到現場,將雙方分隔開,本著「尊重歷史、依法調解」的原則,組織雙方主事人坐下來討論具體邊界位置,在法律依據充分、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最終商定建設位置,達成諒解協議,避免了激化矛盾,引發為群體性事件。
面對蔚藍色的大海,他們懂得堅守奉獻,頭頂閃亮的警徽,他們懂得使命擔當。在強警事業中綻放青春夢想,這就是守候在海防線上的海岸警察共同的目標,在火熱警營裡鍛造彩人生,這是海防藏青藍們最美好的追求。他們是邊海防線上一道不可逾越的藍色鋼鐵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