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餐飲時報》總編小時
香港景樂集團BOSS周驪莉女士、山東舜和酒店集團董事長任興本、《餐飲時報》總編小時(本文作者)在濟南舜和德國餐廳 King ludwig
在香港,等著上級分配工作的員工,不是好員工
舜和德國餐廳試營業期間,《餐飲時報》總編小時感受最深的是,儘管是香港老闆帶隊來工作,但是很少看到老闆「指揮」團隊或者給團隊安排工作,每個人都各司其責、有條不紊地做「屬於自己的事」。
景樂集團老闆周驪莉說,在香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都知道哪些工作是自己份內的,不需要我們安排,也不需要不斷叮囑,他們都懂。在香港,等著上級分配工作的員工,不是好員工;清楚自己的職責,做好份內事,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在來內地餐廳工作的香港餐飲同行身上,我們深刻感受了這一點:他們都在自己找事做,而不是等著被安排。
香港景樂集團Bobo經理在濟南舜和德國餐廳現場表演做火焰串燒
老闆店長也一線服務,人人都是服務員
這次來舜和德國餐廳參與開業的香港團隊中,有一位優秀的女經理叫Bobo,她有一個拿手絕活:30秒鐘切掉一個烤豬手,動作完美流暢,經常引來顧客一陣陣掌聲。
在香港,經理就是內地餐廳的「店長」,《餐飲時報》小時問她:店長也親自給客人切豬手嗎?她說:是呀是呀,我每天都會給客人切,店長也一樣要服務客人的,沒什麼不同。
周驪莉說,在香港,餐廳因為人員配置少,因此管理層級少,效率非常高。如果不靠工裝區分,很難發現誰是經理、店長,誰是領班、服務員。因為個人各就各位,根本不用吩咐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每個人都是服務員,都圍著客人轉。
能想像這位動作麻利、很熟練的給顧客現場切烤豬手的,是年營業額上億美金的老闆嗎?這位就是香港景樂餐飲集團的Boss、香港十大精英女性人物——周驪莉女士。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每個人都是服務員,都圍著客人轉。
德國餐廳試營業期間,周驪莉穿著德國民族服裝,親自服務在一線
香港餐廳人員配置是內地餐廳的1/2或2/3
景樂集團在香港的一間德國餐廳,店內員工人數是10人,月營業額是600多萬港幣(折合人民幣500萬左右),這樣的營業額和人員配比數,在內地難以想像。
香港餐廳服務員的配置,通常只有內地同等餐位餐廳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儘管員工經常「捉襟見肘」,但服務不打折。周驪莉說,在香港,員工一上班就停不下來,一天工作12小時,基本上沒有空閒的時間。在內地6個人幹的工作,他們3至4個人就能搞掂。
因此,舜和德國餐廳在人員配置上也和國內一般餐廳不同,人少而精幹,香港的人員配置結構。
尊崇技術、主動學習,碰到師傅問不停
「香港廚師的學習主動性,我覺得要比內地的強,比如師傅教了下面的廚師一道新菜,這個廚師一定會想辦法做到跟師傅的水平不相上下,他們的方法就是:反覆做很多遍,只要見到師傅在,他就會做一遍拿過去問師傅「我現在做得還哪裡味道不夠?哪裡還需要改?」
周驪莉說,香港人很尊崇技術,如果技術好,會得到更多尊重,因此廚房師傅都拼命學好技術。
香港景樂的德餐大廚Peter,將每道菜的配方和製作關鍵點手寫在一張紙上,認真耐心地給舜和德國餐廳大廚一一講解。
周驪莉說:Peter一工作就停不下來,而且容不得自己的菜品做不好。
產品不好寧可不賣,品質是最好的招牌
在舜和德國餐廳,周驪莉要求:義大利火腿,客人點後必須現切,因為現切才是最好的口感;水果拼盤必須現做,那樣吃起來才更甜;蔬菜沙拉必須現拌,那樣才更新鮮。
她說:這些在香港都是常規要求,我們在香港做了23年飲食,靠的就是顧客永遠相信我們提供的是最好的。所以,如果今天我們的某一道菜品質不夠好,我會告訴客人:今天這道菜沒有了。寧可不賣,也不能讓客人吃到不夠好的。因為不讓他吃,他下次會來;但吃了失望,下次就再也不來了。
舜和德國餐廳招牌主打——德國烤豬手及其純德國菜品
極具德國氛圍的舜和德國餐廳
錯時上下班,一天6個上班時間點
下午2點到4點,是餐飲的空檔期,在內地,這時的廚房、前廳全部下班休息。周驪莉說,在香港不是這樣的,香港實行錯時上班,比如景樂集團旗下的所有餐飲都是實行ABCDEF6個時間點錯時上下班,從早上八點一直到晚上12點都保證有人在崗。
小時問:景樂集團也是純餐飲企業,上午和下午時間段也未必有客人用餐,為什麼要安排人在崗呢?
周驪莉說:「上午8點—10點、下午2點—4點在崗的人,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備餐,我們香港不允許提前備太多料,今天中午客人吃到的菜品,必須是上午準備的,晚上銷售的,是下午準備的,所以永遠是最新鮮、最好吃的狀態。
香港景樂集團與舜和集團合作,在內地開設的第一間德國餐廳
保證食材新鮮,廚房不允許放大冰箱
周驪莉給《餐飲時報》小時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她公司請了一位來自歐洲的大廚,這位大廚對工作非常嚴謹,他到公司上班後第一件事是——把廚房裡一個大冰箱給鎖住了,不讓廚房用。
這位大廚的解釋是:有了冰箱可以存放更多東西,就會讓人變懶,存放的東西越來越多,提前備料越多,就會導致菜品不新鮮。
因此,現在景樂集團的所有餐廳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冰箱很少,確保原料每天都是新鮮的。這一要求,在濟南舜和德國餐廳也如出一轍,要求當日料當日用,不提前備料、不存貨。
周驪莉和舜和德國餐廳廚師一起制定菜品標準
原料配比精確到克,必須找到最佳口感
這次來舜和德國餐廳籌建的調酒師,是景樂集團老闆周驪莉的兒子——Herber+,他是香港有名的花樣調劑師。《餐飲時報》小時親眼看到,他儘管是國際一線調酒大師,但到了濟南舜和德國餐廳,他教授調酒時一種產品還是試驗多次才能定味。
他說:溫度不同、機器設備不同,都有可能影響酒的味道,必須多次試製才能找到最好的那個口感和味道。他對每種原料的配比精確到克,他說,儘管多一克少一克,一般客人喝不出差別,但是我們一定要找到那個最好的味道,這就是做飲食的職責。
Herber+在舜和德國餐廳教授調酒
注重一線聲音,開會不站列、圍成圈
通常,我們開班前會都是員工站成幾列,店長或經理一人在前面講話。但香港同行開會是這樣:到開會時間,他們拍手喊一聲:大家來開會啦!然後所有人自然圍成一圈,各抒己見,經理講完,再讓每個人自由發言。
周驪莉說,這樣的交流方式,可以讓員工輕鬆一點、自然一點,不會感覺有壓力,能把想法說出來。所有人站成列,一個人在前面講,像是領導在指揮,員工就會不敢發言,香港的管理者都願意聽到來自一線的聲音,因此開會都不會這樣。
這就是香港人開班前會的場景,正在講話的是香港景樂集團的BOBO經理。
拉近顧客距離,讓顧客稱呼服務員名字
「服務員,來倒水!」這是內地餐廳經常聽到的聲音。
而在舜和德國餐廳,周驪莉是這樣培訓服務員:給客人打招呼時,一定先自我介紹「嗨,你好,我叫Anan,您叫我Anan就行……」周驪莉說,當客人喊著服務員的名字時,一是無形中就感覺更親切,再就是讓服務員也倍感尊重。
周驪莉給服務員說:一定要大膽和客人講話,和他們交流,介紹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