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著9.2分的評價,以及「喜劇」二字點擊進去。
原本只想笑成傻逼,結果看完,不僅笑成傻逼,還驚到不行。
雖然這是一部上映於1942年的黑白片,但他的拍攝手法、劇本、演員設定都極其飽滿,每個看似無釐頭的情節都如此巧妙地融合其中,沒有特效加持,也完全能把當代某些斥巨資打造的大片踩在腳下。
劉別謙導演的《你逃我也逃》果然不俗!
(一)
這裡簡要交代兩個背景,一個是好萊塢的黃金年代,另一個是劉別謙。
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終結於二戰之後。那段時間,大量資本進入好萊塢電影行業,在好萊塢形成一個以大工廠、大產業壟斷的「大製片廠制度」格局。這個以盈利為目的的體制,催生出電影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導致電影藝術、很多電影人的個性被壓抑。
但同時,電影明星的功能被極具放大,人們往往是通過他們認識一部電影。就如《亂世佳人》,人們就說去看費雯麗的《亂世佳人》,而不是弗萊明的《亂世佳人》。
那時候的明星培養體制,與當代的偶像養成模式有相似之處。怎麼說呢?就是「明星」並不對應一個演員的真身,而是對應他的「人設」。大製片廠的流水線生產團隊,會圍繞這個「人設」,在不同的電影劇本中,為他塑造同樣類型的角色。
除此以外,明星會與大製片籤約極其嚴苛的合約,在合同期內,公司可以轉賣明星,甚至還能使用暴力手段對其施以懲罰。所以啊,我們也就別再詬病那時候演員角色的單調性了,因為,他們真的沒有話語權。
你恐怕會問,既然對電影人如此不友好,它又憑什麼能叫電影的黃金時代?答案在於,這一時期誕生了許多類型片,有西部片、恐怖片、警匪片、歌舞片、驚悚片等等等等,雖然這些類型片存在相似的情節套路、人物設定、造型風格、拍攝技巧,但他們吸引了大量觀眾前來觀影,為美國電影的持續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
雖然受到流水線生產體制的電影藝術家的創作熱情被完全壓抑,但仍有一些天才冒出尖來。例如,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他像一道光,照進原本黑暗的電影創作世界;還有拍攝《黃金時代》《羅馬假日》的傳奇影人威廉惠勒,他時刻保持著較高的創作水準,它的電影讓愛情變得靈動;以及我接下裡要介紹的——恩斯特.劉別謙。
說實話,在此之前,我只是聽過這個名字,但沒有真正了解他。看完《你逃我也逃》之後,網友一致驚呼「劉別謙牛逼」、「不愧是劉別謙」,我才好奇地做了下功課。當然這些資料,大家網絡上也能搜到,所以我就挑了一些重點。
名字看似中式,但恩斯特.劉別謙實際是個德國人。他以喜劇演員的身份入行,後轉為幕後,成為一名導演。在他從影的三十多年來,拍攝了《天堂裡的煩惱》《牡蠣公主》等佳作,三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最終斬獲奧斯卡金像獎榮譽獎。他創造了自己獨特的「劉別謙筆觸」:世故、風格化、微妙、風趣、迷人、雅致、令人愉悅、優雅的若無其事及放肆的情色味道」,「在影片最快樂的時刻,融入辛辣的悲傷。
劉別謙被是黃金時代最優秀的導演之一,在他過世後,比爾.懷爾德難過地說:「不會再有另一個劉別謙了。」而威廉惠勒補充道:「更糟的是,不會再有劉別謙的電影了。」
(二)
介紹完背景,回到影片本身。
《你逃我也逃》實在精彩,裡面有太多問題可以討論了,鑑於我筆力有限,就挑影片裡最吸引我的莎士比亞元素來講講吧。
首先,看看標題,它英文原名叫做 TO BE OR NOT TO BE,對,就是《哈姆雷特》裡那句經典的臺詞"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中的前半句。這句臺詞看似簡單,卻蘊藏著深刻的內涵,「to be"究竟指代什麼呢?要如何理解「be to」呢?這自然就為電影創造了延展性,每個人都可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在觀影結束之後給出自己的理解。
圖片: https://uploader.shimo.im/f/R36GhpGlb5PcZGor.png
個人比較認同「生存還是毀滅」的解讀。莎翁的戲劇裡,哈姆雷特的父親驟然離世,母親改嫁,叔父篡位,他的內心充滿猜疑和痛苦,在一片迷茫之中,他說出了這句臺詞:「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而《你逃我也逃》是以納粹侵略波蘭華沙為背景拍攝的。當時,納粹偷襲華沙,在波蘭境內實施殘酷的軍管統治,波蘭人民四面楚歌,隨時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他們的情況與與哈姆雷特有些相像——是要坐在那裡焦慮地等死呢?還是站起來反抗這不正義的侵略呢?這是一個問題。
當然,理解成」復仇還是作罷「、」做還是不做,逃還是不逃「也都是很貼切的。
" to be or not to be",也多次在影片中出現,不僅呼應標題,更是作為包袱推進了情節的發展。男主喬瑟夫是劇場裡的一名演員,他在其中扮演哈姆雷特,當他出場念到「to be or not to be"的時候,就會有人離場。為此,他感到還很傷心,對著妻子瑪利亞大發鬧騷,沒想到,這是瑪利亞約見小鮮肉的暗號。戰勝爆發之後,小鮮肉回去參軍,可是卻對瑪利亞念念不忘,甚至還託人把這句話帶給她。這個無心之舉讓整個劇團都捲入戰爭的陰影中。因為這句話,喬瑟夫的偽裝被識破,但同時,也激發起劇團演員反抗的勇氣,他們最終成功逃離華沙。影片最後,喬瑟夫在英國的劇團扮演了哈姆雷特,但同樣說到「to be or not to be」之後,有人離場了,而且還是兩個。
看看這前後邏輯多通順,一環扣一環,特別是最後一幕,首尾呼應,實在太高明了!
另外,影片還引用了莎翁在《威尼斯商人》中的一段:
我沒有眼睛嗎?我沒有手嗎?
器官、感覺、尺度、影響、熱情
吃同樣的東西,被同樣的武器傷害,遭受同樣的疾病
如果刺穿我們,我們不會流血嗎?
如果給我們撓痒痒,我們不會發笑嗎?
如果給我們下毒,我們不會死去嗎?
莎翁筆下的猶太人是貪得無厭自私自利的小人,而納粹眼裡的猶太人則是罪不可赦的叛徒,他們都對猶太人施以不公正的對待。劉別謙是猶太人,這段或許就是他對這殘忍世界的宣洩吧。無論來自哪個國家,無論信仰什麼民族,人們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值得被世界溫柔以待。
背景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VwCWyckszRu23OXtK49eOA
https://baike.baidu.com/item/恩斯特·
《魚羊野史》by高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