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國菜是炸魚薯條」、因為演員太基而被冠以「腐國」名號,很多在英留學工作的人都經常覺得英國是一個神奇的國家……
「奇怪的英國」
而「有兩個水龍頭,一個超級燙一個超級涼」大概也是很多人覺得英國奇怪的地方之一
(圖片來自Bright Side網站)
谷歌搜索「Why Britain uses...」,直接會蹦出以下搜索結果:
(截圖來自谷歌)
嗯看來這個世紀難題不僅令我們感到費解,也令他國人民(說不定還包括英國人民)十分費解……
推特上就有不少網友在問這個問題:
@late70srock:我還是不懂為什麼英國用兩個水龍頭而不是一個……這麼做的意義何在啊?
@DeelipMenezes:我最近在英國的時候發現這裡的水池都有兩個水龍頭,一個熱一個冷沒法混合。因此我只能用凍死人的冷水和燙死人的熱水,兩個我其實都不想用。這裡面的邏輯是啥?
(以上兩圖截取自Twitter)
微博上也有吐槽的:
設計我們學校水龍頭的設計師腦子簡直有貓餅,不光是我們學校,英國好多水龍頭都這樣,兩個水龍頭左邊出熱水右邊出冷水,都是左邊打開太冷,右邊打開手又被燙,最後兩個同時打開讓手在兩個水龍頭之間來回橫跳,每次這樣洗手都讓我感覺自己是個智障。
我真是搞不懂英國人的腦迴路…一邊純熱水,一邊純冷水,兩個水龍頭還隔得特遠…每天洗臉都在冷死和燙死之間抉擇…
但是我租的房子裡的水龍頭…它是這樣的 劈叉
(以上三圖截取自微博)
不少英國人也嘗試對這一現象做出解釋。大家的說法各異,圈哥總結了一下,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兩點:
1 歷史遺留問題
現在不少英國房屋是在19、20世紀初建造的,當時並沒有現代的水管系統和熱冷水混合裝置,冷熱水系統是分開的,分別從不同的管道供應,所以導致多數老住宅的水龍頭都是兩個。
(圖片來自Pinterest)
至於你問為什麼裝修房子時不改裝一下?一位在倫敦當英文老師的人是這麼向自己的國際學生們解釋的:
「我們就是喜歡傳統設計,這跟我們懷念英國還是「日不落」帝國的時期有很大關係。而這也使得我們(直到現在)也經常選擇在衛生間水池安裝兩個龍頭。」
(圖片截取自londonschool網站)
(圖片來自ebay)
好吧英國人民你們開心就好……
2 衛生問題
電視出品人Tom Scott專門做了個視頻解釋這個問題。根據他的說法,很多在二戰後建造的房屋都在閣樓上有一個冷水儲藏箱(cold water storage tank),而用於整間屋子供暖和熱水水龍頭的熱水就來自於這個儲藏箱。
大概就長這樣↑↑↑
(圖片來自insulate-store網站)
問題就出在這個箱子上——它如果安裝的位置不合適,就會與空氣中的很多髒東西接觸;鐵鏽也會落進去;最可怕的大概就是老鼠了(是的你沒看錯,老鼠也有可能會掉進去!)……
前方小高能,下拉謹慎↓↓↓
。
。
。
。
。
。
(圖片來自tankdoctor網站)
因此從這種「高危環境」下出來的熱水有一定安全隱患,也被認定為不可飲用的水源。
(截圖來自YouTuBe視頻)
而冷水則是直接來自於地下水網(對並不來自上文提到的儲藏箱),沒有安全隱患,可直接飲用。
(圖片來自於BuzzFeed網站)
而只要熱水來自於這種儲藏箱,該房屋就不能使用單個的「混合水龍頭(a mixer tap)」,因為只要閥門裝置出了問題,整個供水系統都有可能會被這種存在隱患的熱水所汙染。
不過在多數新型建築裡已經沒有這種箱子了,自然也就不存在上述隱患。因而「混合水龍頭」多見於新建造的房屋中。
(圖片來自於blanco-germany網站)
至於為什麼老式房屋裡不取締儲藏箱?「喜歡傳統設計」、「嫌麻煩,一換整個供水系統都得換」……總之你們懂的,英國人就是有各種理由不換。
Tom Scott的視頻在這裡,感興趣的戳↓↓↓
(視頻來源於YouTuBe)
至於遇到這種奇葩水龍頭要如何解決呢?畢竟既不想被燙死也不想冷死啊!圈哥看了看社交媒體上大家提供的方法,總結如下:
1 高速運動法
就像文章開頭一位微博網友說的那樣,同時打開兩個龍頭,「像智障一樣」把手在二者間高速移動,以達到平衡水溫的效果。
不過此法圈哥用過,還是覺得既冷又燙……
(該圖截取自Twitter)
2 混合器法
實在無法忍受這種龍頭又有錢的朋友就去買混合器(retromixer)吧↓↓↓
(該圖截取自亞馬遜)
不願意花錢的童鞋就盡情發揮自己的動手能力吧——拿塑料瓶子剪兩個洞,綁在兩個龍頭上,合適的位置再剪個洞,就是混合水了……
不過塑料瓶子很有可能會被熱水燙壞orz……
3 混合儲蓄法
此法僅適用於有池塞且能保證水池乾淨的童鞋——同時打開兩個龍頭,將水都積在水池裡再用……
(該圖來源於sites.tufts.edu)
很明顯指望英國人換掉這種水龍頭是不大可能的,遇到這種龍頭的盆友,圈哥只能幫你到這裡了……
(英倫圈綜編,編輯:Jane Sun, 內容參考BuzzFeed網站、London School of English網站、推特、微博、YouTuBe等。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