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當天,有媒體拍到賈乃亮現身李小璐居住的小區探望女兒甜馨。
圖片來源網絡
父女倆一見面就開心地擁抱在一起。隨後,倆人一起打羽毛球,而李小璐則在一旁欣賞著。
沒多久,沒過多久,李小璐走了上來,與賈乃亮還面對面交流了許久,就像久不相見的老朋友,略有拘束,卻很快釋然。
圖片來源網絡
而小甜馨在一旁安靜地候著,場面十分溫馨。
這是離婚半年後,兩人第一次同框出現。
不是為宣傳,不是為工作,純粹只是為了陪女兒好好地玩一場。
每個孩子都希望有個完整、幸福的家,父母彼此相愛,然後又共同愛自己。
但是,當一段婚姻免不了破裂,父母最應該守護的是對孩子那份愛。
因為,在父母離婚後,孩子還能不能繼續幸福地成長,關鍵不在於離婚這件事的本身,而在於離婚時父母雙方的處理方式,以及離婚後父母對彼此和對孩子的態度。
01 夫妻情可斷,子女情不斷
夜宿門距今已過去兩年,賈乃亮與李小璐於去年11月正式官宣離婚。
半年過去,他們沒有在微博上刪除對方的痕跡,也沒有互相詆毀,互相指責。
在兩年前李小璐被出軌新聞纏身,卻一直不公開表態回應時,賈乃亮選擇在微博上發聲,為夜宿門風波向公眾致歉,並懇請大家「大家不要再傷害我的家人,我相信雨過總會有天晴。」
圖片來源網絡
事後,兩人已鮮有在公開場合同場。
顯然,賈乃亮並不是因為信任李小璐而發聲,而是為了維護這個家。
說穿了,最深層的原因,是不願女兒受到傷害。
在終於官宣離婚後,他們發表共同聲明,表示為保障孩子健康成長的現實需求,經慎重考慮特向公眾發布雙方離婚的信息。
同時,今後將共同肩負起作為父母的責任,撫育並陪伴孩子成長。
而李小璐次日更發文表示,「我希望我的女兒能夠像所有孩子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
婚姻出現裂痕,但他們都不希望對孩子的愛也有裂痕。
離婚後的某一次採訪,賈乃亮被問道:「離婚後在路上遇到李小璐會怎麼打招呼?」
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賈乃亮並沒有迴避,而是大大方方的回答:
「甜馨媽。因為,她畢竟是自己孩子的媽媽。」
圖片來源網絡
一張離婚證書,割斷的是夫妻情分,但割不斷子女情分。
血濃於水的親子關係永遠無法割捨,因為愛孩子,所以也希望能給予分手的對方一份體面和尊重。
02 父母互撕,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在婚姻關係裡,當夫妻雙方的感情破裂時,孩子是最無辜的。
美國的有部電影《梅奇知道什麼》,講述的便是十歲小女孩梅奇因父母的離異而深感苦惱的故事。
圖片來源網絡
離婚後,梅奇不僅未曾得到父母的安慰,反而淪為了二人打擊對方的籌碼。
他們會粗暴地扔掉對方送給孩子的禮物,不停地在孩子面前詆毀對方,說對方的壞話。
孩子就在二人的互撕中,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變得夾縫生存。
圖片來源網絡
可見,分手父母之間的衝突矛盾,將孩子牽扯進來,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
雖說這是電影,但電影乃是來源於生活。
今年4月,噹噹公司再次上演了「奪權」大戰。
李國慶帶著四條漢子公然「搶走」11枚公司章和36枚財務章。
並貼了一封告當當網全體員工書,細數俞渝的七宗罪,具體包括:逼迫其退出公司;無視股東權利,拒絕分紅;盲目失當裁員;疫情期間輕視疫情危害,導致員工被隔離等。
除此之外,李還在網絡上曬出與兒子的聊天記錄,讓兒子站在風口浪尖上。
記錄中,兒子希望父親召開董事會的決定能夠告知母親,並特意跟父親表明自己不是站隊。
圖片來源網絡
不難看出,這個夾在中間的孩子,那份小心翼翼和誠惶誠恐。
作為一個兒子,面對一雙反目成仇並將自己推到戰線前沿的父母,無論選擇哪一邊,都免不了傷害!
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的感受,很多時候都是父母的態度決定的。」
對孩子而言,父母離婚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對自己的愛也隨著婚姻關係的逝去而消失,不僅不愛,還將自己當成「開戰」的工具。
父母以為,他們在撕毀的只是對方的顏面,卻不曾想過,他們真正撕碎的是孩子的心。
因為,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並不是父母離婚,而是父母離婚後對彼此以及對自己的態度。
父母不愛自己了,那孩子才真正的心碎了。
03 婚姻破碎,不等於父母對子女的愛破碎
真正決定孩子是否幸福的關鍵,不在家庭的完整與否,而在於父母對他的愛是否依然。
李亞鵬與王菲二人堪稱離婚夫婦的楷模。
一句「我還好,你也保重。」
一句「很遺憾,放手——是我唯一所能為你做的。」
這一得體的分手宣言,可謂教科書典範。
離婚後,他們對李嫣的愛從未變改。
李嫣與李亞鵬一起生活,但她的家長會、生日會、學校活動等,王菲也經常一起出席。
圖片來源網絡
為了孩子,他們都努力將對方的感情演變成友情。
上個月李嫣的生日,王菲與她一起度過,母女倆依偎而坐,笑對鏡頭,場面溫馨有愛。
圖片來源網絡
即使已經不再一起生活,但只要父母仍然愛孩子,孩子就能感受得到,並能沐浴在父母的愛中健康成長。
父母的婚姻破碎,不代表父母對孩子的愛也破碎。
美國的另一部電影《少年時代》就講述了一對同樣面對父母離異,卻依然擁有陽光人生的姐弟的故事。
圖片來源網絡
他們的父母雖然離婚了,但對他們的愛意卻不曾改變分毫。
他們與母親一起生活,但父親定期會來探望,並帶姐弟倆出去玩,去逛植物園,去做他們感興趣的活動。
每逢生日會、畢業舞會等,每一個重要的人生時刻,作為父母的他們從未缺席。
圖片來源網絡
長大後的他們,也收穫了幸福的人生。
當孩子依舊能夠享受來自父母的愛時,這個家就不算是破碎的。
臺灣明星馬景濤數年前與吳佳尼離婚後,兩人雖然夫妻情已不再,但兩個孩子卻依然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所以,在孩子的心目中,家仍然在。
但當孩子生日的時候,他們二人還是會一起為孩子慶生。
圖片來源網絡
有一回,為了讓孩子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愛,吳佳尼特意在微博發文@馬景濤:
「我想讓你知道爸爸媽媽很愛你和弟弟!無論如何,爸爸媽媽對你們的愛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我們會用盡所有的愛永遠守護著你們。」
就像印度尼西亞一個名叫Azka在漫畫說說得那樣,即使父母分開了,僅僅只是他們不再是對方的丈夫和妻子,卻依然是我的爸爸媽媽。而當自己依舊能夠享受來自爸爸媽媽的愛時,這個家就不算是破碎的。
圖片來源網絡
東野圭吾曾說:「很多父母雙全的孩子,最後也生活得不幸,孩子是否幸福,並不取決於父母是否雙全。」
同樣,許多婚姻尚存的家庭,孩子也生活得不幸。因為,孩子是否幸福,並不取決於父母的婚姻是否存續。
決定孩子幸福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武志紅在《為何愛會傷人》裡寫道:
「爸爸、媽媽和孩子其實是個情感的三角關係。爸爸和孩子、媽媽和孩子、爸爸和媽媽這三個關係同等重要。
假設這三個關係都是充滿愛的、和諧的,那麼孩子就會形成非常健康的愛的模式,等他長大後,就會將這個愛的模式投射到自己的愛情和家庭中。」
圖片來源網絡
父母婚姻破碎了,不等於愛就變成恨。當愛情轉化為親情、友情,對孩子而言,同樣可以很美好。
不論婚姻是否破裂,家庭是否破碎,只要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曾減退,孩子成長的路就不會孤單。當孩子仍然能從父母那裡獲得完整的愛,他才能真正地獲得幸福的人生!
這世上,相聚離開都有時候,唯有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是永遠切不斷的。
當婚姻緣盡,夫妻不可避免走到分手關頭,請記得永遠保有對孩子那份愛。
作者:鷓鴣哨,本職是醫生,行醫救人是畢生志向,寄情文字是終身興趣!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