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題孔門三十賢弟子

2021-02-08 聯都網站

聯題孔門三十賢弟子


文\張興貴


    【寫在前面】原計劃為孔門七十二賢(普遍說法)各題聯一副,但是,在題完梁鱔以後(正好30人),其他47名孔門賢弟子,就連《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亦是或僅有生卒年未載其事(5名)、或僅有姓名(字),年、事均無(42名),故題寫無由!遺憾!


    孔門三十賢弟子聯後,附有人物簡介,可做聯之注釋。


    又,《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可是,同樣是司馬遷寫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卻又有這樣的記載:「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 且有七十七個姓名。看來,孔子門下譽為賢才的弟子,究竟是七十二人,還是七十七人,愚以為不能輕易下結論。


1、題顏回


陋巷簞瓢礪聖心,名得以賢,從師恪守安貧德;

防山俎豆馨仁道,子為之慟,用膳常思攫甑人。


    【人物簡介】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顏氏,名回,字子淵,魯國人,居陋巷(今山東省曲阜市舊城內的陋巷街,顏廟所在之地)尊稱復聖顏子,春秋末期魯國思想家,孔門七十二賢之首。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記載了「顏回攫甑」的典故: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㸑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棄食不詳,回攫而飯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2、題閔損


不仕從心,不壽從天,因尚至賢從孔聖;

為兒在孝,為兄在友,所懷明德在蘆花。


    注釋:為兄在友,出自《史記·五帝本紀》:「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人物簡介】閔損(前536—前487年),閔氏,名損,字子騫,春秋魯國人。小孔子十五歲。以德行著名,孔子稱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品格高尚。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其大孝之德,有鞭打蘆花之典故傳世。唐朝開元二十七年追封費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鹹淳三年又稱費公。元代郭居敬編的《二十四孝》記載:


    文曰:「周閔損,字子騫,早年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錦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手無法握住韁繩。父查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3、題冉耕


子哭病亡之,哀命矣夫,隔窗執手師生痛;

人言天妒者,屬賢哉也,累世傳薪瓜瓞綿。


    【人物簡介】冉耕(約前544~?),春秋末魯國人。字伯牛。為人端正正派,善於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並稱。因惡疾早逝。孔子哀嘆其「亡之,命矣夫!」唐元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鄆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東平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改封為「鄆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冉耕雖然早逝,但他的後嗣綿延不絕,到清代其後世子孫依然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4、題冉雍


畢生以近仁賢,與顏子併名,躬行聖德;

為政而知敬簡,以己心立說,大啟儒風。


    【人物簡介】冉雍(前531年—?),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定陶)人,冉耕之弟。曾問政於孔子,以政事聞名,孔子曾曰:」雍也可使南面「。四十一歲時當上了魯國季氏的總管,可是「仕三月,是待以禮貌,而諫不能盡行,言不能盡聽,遂辭去,復從孔子。居則以處,行則以遊,師文終身」。除參與撰寫《論語》之外,有獨家著述《敬簡集》六篇。


5、題冉求


學而優則仕,恪守家臣,未阻傷民違聖意;

藝則善而多,反思前過,終歸有德立賢名。


    【人物簡介】冉求(前522年—?),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冉賢集)人,為冉耕、冉雍的同父異母之弟。曾是魯國權臣季氏之管家,多才藝,以政事聞名,一度因為為季氏徵稅而被孔子責備,曰」非吾徒也「!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向仁德靠攏,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漸完善。


6、題子路


向以武裝為好,嗟君子臨終,視作歸家冠不免;

未唯師命是從,教聖人痛悼,言教覆醢食難安。 


    注釋:《禮記.檀弓上》記載,子路去世,孔子痛苦不已,有人給孔子奉上醬肉讓其食用,孔子不忍食用,讓倒掉,這就是「覆醢」之典。


    【人物簡介】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今山東省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 子路性情剛直,崇武尚忠,為官有略,思孝尊親,信守承諾。拜孔子為師前,多次挑釁孔子,拜孔子為時候,也曾頂撞甚至和孔子吵架,而在孔子眾多弟子中,子路又是侍奉孔子時間最久的,孔子曾說,當我窮途末路,逃往海外時,能跟隨的,大概只有子路一人。前480年,子路死於為國戰亂,臨終前曰:「君子死,冠不免。」


7、題宰我


莫道責詞成古訓;

須知朽木是賢才。


    【人物簡介】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魯國人。因能言善辯,列入孔門四科言語科,曾與孔子討論三年守孝期的不必要,遭孔子譴責;他喜好白天睡覺,被孔子指責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論語·公冶長》


8、題端木賜


曲阜思賢,傳楷雕古意;

儒商溯祖,沐端木遺風。


    【人物簡介】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儒商鼻祖,春秋末年衛國黎(今河南省鶴壁市濬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的丞相。還善於經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孔子去世前子貢未能趕到,孔子去世後,子貢守喪六年,為弟子中為孔子守喪最長者,孔子去世前子貢未能趕到,孔子去世後,子貢守喪六年,為弟子中為孔子守喪最長者。並將從南方帶回來的楷木移植到曲阜,致使曲阜楷木雕至今馳名。


9、題言偃


師北國聖人,德配文人,人來邑裡崇名跡;

號南方夫子,情關君子,子在言中馭古風。


    【人物簡介】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字子遊,又稱叔氏。漢族,春秋時吳地常熟人。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人,後學成南歸,道啟東南,對江南文化的繁榮有很大貢獻,被譽為「南方夫子」,唐開元封「吳侯」,宋封「丹陽公」,後又稱「吳公」。

言偃以文學著名,與子夏列為孔門四科文學科,在世時曾輯錄《言子》二卷,後失傳,明代侯先春輯《文學錄》,邑令耿桔為之作注,但並未付印。至清代,言偃後裔言如泗搜討遺佚,編纂成《文學錄》三卷。有木刻本流傳於今。


10、題卜商


可以與言詩,師訓在心,君子儒風崇篤信;

既而知設帳,蒙童承德,仕途足跡礪親賢。


    【人物簡介】卜商(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00年),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尊稱卜子(夏),南陽溫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礎上,又在教育目的論、教學過程論、學習和借鑑歷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發展創新,是上承孔子、下啟荀子和《大學》、《中庸》等光輝篇章的重要人物,「學而優則仕」就是他的思想。子夏晚年,到魏國西河一帶教學,開創了「西河學派」。


11、曾參


從先師思以省身,君子慎終,孝兮信兮,堪當孔氏託孤者;

著大學在於明德,生涯耐讀,綱也目也,不愧儒家傳道人。


    【人物簡介】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shēn) ,字子輿,魯國南武城。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後代。 倡導以「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聞名於世,參與編制了《論語》、撰寫《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後世尊為「宗聖」, 孔子臨終將其孫(孔鯉之遺孤)子思託付於曾參。


12、題公冶長


治學啟儒童,師亦是翁,因為人賢而習禮;

出群輕仕祿,才無違德,但逢鳥語乃知音。


    【人物簡介】公冶長(前519—前470),複姓公冶,名長,字子芝,山東諸城賈悅鎮近賢村人。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和女婿,「七十二賢」之一。公冶長終生治學,隱居授徒,魯國國君多次請他為魯國大夫,堅決不仕,通鳥語,並因此入獄,去世時年僅五十二,累贈高密侯,從祀孔廟。


13、題顓孫師


勇而善結交,敢發豪言,若是見危思致命;

賢則多忠厚,雖留邪僻,未曾媚俗學為仁。


    【人物簡介】顓孫師(公元前504年—?),複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戰國時期陳國人,孔門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顓孫師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因性格有些過於張揚被孔子評為「性情偏激」,但廣交朋友。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重視自己的德行修養。


14、題澹臺滅明


立身留一鑑,以言以貌取人,其師亦悔;

遊學領諸生,因德因才播譽,斯世何求?


    【人物簡介】澹臺滅明(前502——?)澹臺氏,名滅明,字子羽。春秋末年魯國武城人。其年齡「少孔子三十九歲」(《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作孔子四十九歲)。相貌醜惡,孔子薄之。畢業後南遊江淮,為人敢與去就,率直重諾,從遊弟子達三百人,名聞諸侯。孔子聞之,嘆氣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其籍貫,文獻沒有直接的記載,但從《論語·雍也第六》來看,應是武城(今之山東平邑縣南)人。


15、題宓不齊


賢因有道乃成,其德儒家也;

善以無為而治,若人君子哉。


    【人物簡介】宓不齊(前521?——?)宓氏,名不齊,字子賤。春秋末年魯國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少孔子三十歲」。(《孔子家語》作四十九歲)。做過單父宰的官,有才智,仁愛,孔子贊他是君子。他注意修養,有君子之德,《公冶長》載孔子稱讚他為「君子哉若人」(這個人是君子啊)。


16、題原憲


曾曰貧非病也,教自貢辯才,聞而語塞;

古來隱乃賢哉,彈蓬門琴韻,歌則心閒。


    【人物簡介】原憲(公元前515年—?),字子思,春秋末年宋國商丘人 。孔子去世後,隱居於衛國一小巷內,蓬門甕牖,粗茶淡飯,彈琴自樂,同窗好友自貢為官後,寶馬高車前去探訪, 見他衣冠不整,關心地問倒:「你是不是生病了?」原憲回答:「無財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我沒有病,只不過窮而已。」子貢見他這個樣子,很慚愧地走了。原憲站在門口,徐步曳杖朗誦著歌頌其祖先的詩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原憲為「原伯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又追封「任城侯」。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原子。 


17、題南宮适


以智自將,任世濁世清,不汙不廢;

從賢身隱,因言恭言慎,為婿為徒。


    【人物簡介】南宮适(也作南宮括) 南宮氏,名適,字子容。春秋末年魯國人。生卒年不詳。以智自將,世清不廢,世濁不汙。孔子曾讚嘆道:「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因多次吟誦白圭之詩,孔子把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


18、題公皙哀


賢也從師,不曾違道;

坦然拒祿,樂得安貧。


    【人物簡介】公晳哀公皙氏,名哀,字季次;一說字季沉。春秋末年齊國人,生卒年不詳。《史記·遊俠列傳》說他是「閭巷人也,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據此推測,他出身於平民之家,一生潦倒。家境不富裕。鄙天下人多汙身以事大夫家,不願屈節做人家臣。孔子特嘆賞之。


19、曾點


與子同門,振不俗家聲,賢哉乃雅;

浴風言志,著既成春服,詠矣而歸。


    【人物簡介】曾點,字子皙(生卒年不詳),是孔子30多歲第一批授徒時收的弟子。與其子曾參同師孔子,《論語·先進》記載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曾使諸弟子各言其志,曾點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是其經典之作。


20、顏無繇


既已從師,賢則躬行仁也;

老來喪子,哀而不失禮兮。


    【人物簡介】顏無繇(顏路)字季路(前545—?)顏氏,名無繇(由),字路,春秋末年魯國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路者,顏回父。父子嘗各異時事孔子。」《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云:「顏由,顏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學於闕裡,而受學。少孔子六歲。」(《孔子家語》作十六歲)。據此推算,顏路生於公元前545年,卒年不詳。


21、題商瞿


為易之知己;

繼儒者聖人。


    【人物簡介】商瞿(前522—?) 商氏,名瞿,字子木。春秋末年魯國人。少孔子二十九歲。(《孔子家語》作三十九歲)。對《易》極有興趣,得孔子真傳。


22、題高柴


為官以禮成,尊老孝親,學則齊賢純一德;

享壽因天賜,似愚實智,逝而奉節擇重陽。


    【人物簡介】高柴(約前521—?) 高氏名柴,字子羔。亦稱子高、子皋、季高。春秋末年衛國人。他以尊老孝親著稱,拜孔子為師後,從未違反過禮節,影響他治理的民眾。他是孔門弟子中從政當官最多次、最長久、最公正廉明、最得民心的父母官,也是孔門中最長壽、最大智若愚的賢孝之才,享年128歲。


23、題漆雕開


仕矣未能信,一意尚書,治學終成人性論;

仁焉尤可重,畢生好勇,傳聲自有古賢風。


    【人物簡介】漆雕開(540—?) 漆雕氏,名開,字子開《史記·仲尼北子列傳》《集解》謂其為魯國人。《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則云:「漆雕開,蔡人。字子若,少孔子十一歲。」(《孔子家語》作二十一歲)。則生於公元前540年。習《尚書》,不樂仕。孔子以是悅之。


24、公伯寮


曾入聖門,未肯與同窗莫逆!

有違師道,其能將天命奈何?


    【人物簡介】公伯寮。公伯氏,名寮(僚),字子周。春秋末年魯國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列為孔子弟子,稱「公伯寮字子周」,而且名列第二十四,孔子的重要弟子。曾與子路同位季孫氏家臣,因其曾誹謗過子路,被後人剔除出孔子弟子行列。 《論語·憲問》記載: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25、司馬耕


求以近仁,問道以師,記得其言也仞;

恥於作亂,離兄於國,思來此事亦奇。


    【人物簡介】司馬耕(?—前481年) 司馬氏,名耕,字子牛,春秋末年宋國人。《左傳·哀公十四年》載,其兄司馬桓作亂於宋,對此司馬牛堅決反對。其兄失敗奔衛,他就離衛去齊;其兄奔齊,他又離齊奔吳,誓與其兄不共事君。


26、樊須


向師三問仁,以補天資,設帳當為君子矣;

省己多修慝,而崇儒德,親農豈謂小人哉?


     【人物簡介】樊須(約前505—?) 樊氏,名須,字子遲,通稱樊遲。春秋末年魯國人。少孔子三十六歲。(《孔子家語》作四十六歲)。曾向孔子請教農業方面的知識。子遲曾三次向孔子問"仁"。雖然他天資不夠,但勤於學習,繼承孔子興辦私學,在儒家學派廣受推崇的各個朝代享有較高禮遇。唐贈「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稱「先賢樊子」。其重農重稼思想在歷史上具有進步意義。


27、題有若


立言豈在多乎?僅以和為貴之聲,足能遠響;

思孝乃求本也,繼承大是親之論,奚不日新?

    注釋:《中庸》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人物簡介】有若(前515—?) 字子有,在孔子弟子中,顏淵被尊稱為顏子,曾參被尊稱為曾子,有若也被尊稱為有子。可見其地位不同一般。有若提出的「禮之用,和為貴」思想,在儒家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特所說的「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亦影響深遠,在孔子去世後,曾一度被孔子弟子推舉為師。


28、題公西赤

受命使齊,束帶於朝,獨善彬彬之禮;

由心言志,奉神在祭,欲彰穆穆之儀。


    【人物簡介】公西赤(前509—?)字子華,魯國人。小孔子四十二歲。公西赤有非常優秀的外交才能。孔子評價說:「赤也,束帶立於朝,可與賓客言也。「曾代孔子出使齊國。言其志說:「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29、巫馬施


為政在心,澤單父生民,屢勞己力;

伐薪於野,見韞丘豪宴,不羨富人。 


    【人物簡介】巫馬施(前521—?) 巫馬氏,名施,字子期。春秋時期魯國人。他為單父(今山東菏澤市單縣)宰時,「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處,以身親之」,而使單父治。 子路和他一同打柴,看見一家富人,駕車百乘,擺宴席於韞丘之上,豪華非常,子路問他,如果放棄從孔子那裡學習到的學問、品德和本領,即可如此富貴,你幹不幹?他認為子路問此語是汙辱了自己,表示志士仁人絕不做見利忘義的事情。


30、題梁鱔


虔修仁愛,處世謙和,留列國週遊之跡;

繕寫春秋,侍師左右,得微言大義之傳。


    【人物簡介】梁鱣(前512?—?) 春秋末年齊國人,梁氏,名鱣,字叔魚。曾從師孔子,周遊列國,為人謙和,處世沉穩。孔子晚年著《春秋》等,梁鱣多伴其左右,與子梁贖整理繕寫。後記:大聖者孔子,大賢者其弟子。於今慕孔門諸賢者,豈惟為弟子者乎?


    原計劃為孔門七十二賢各題聯一副,但是,在題完梁鱔以後(正好30人),其他42名孔子弟子,就連《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亦是或僅有生卒年未載其事、或僅有姓名(字),年、事均無,故題寫無由!遺憾!

    ——庚子年麥月於瘦骨軒

張興貴在給臨縣一中的學生做對聯講座

本文作者張興貴近照

    【作者簡介】張興貴,網名高原漢子,教育工作者,楹聯愛好者,素以文字為知己, 詩詞文賦皆有所作,唯楹聯為獨鍾,近年來在全國各種徵聯中獲獎300餘次,發表楹聯論文近30萬字,撰有現代版聯律啟蒙讀本《高原集韻》。2015年以來,醉心於國學知識,並以楹聯為主的傳統文化打造了臨縣兩個大酒店的主題文化,2019年秋,創辦臨縣一中崇文國學講堂,讓國學知識走進課堂。

往期精彩文章回顧:

【人物聯】系列展播No.39——韋莊

相關焦點

  • 孔門十哲:孔子的十大弟子都是誰?
    每天3分鐘 獲得1個國學知識 第十四期:孔門十哲 孔子門徒眾多,除了弟子三千,七十二賢,還有著名的孔門十哲。所謂孔門十哲,就是孔子的十大弟子。
  • 學聯必看 獨家出品(3)——聯話清聯十大家(上)
    三、議論家——敘中夾議    前人紀伯紫曾這樣評價李漁的對聯作品「 諸聯少則十餘字,多亦不越三十字。其間議論敘事,波瀾曲折,無所不有,可作一篇大文字,又可作兩篇大文字,如此快筆,得未曾有。」這在清代其他清聯大家中顯得風格很獨特。下面舉三例簡析之。
  • 絕妙好字:文人書房聯對,傲骨風流!
    (一)雨醒詩夢來蕉葉風載書聲出藕花自題書舍聯。讀此聯仿佛在眼前出現一幅韻味別致的寫意畫,我們能從「雨」聲「風」響中,清晰地看到「蕉葉」之碧綠,「藕花」之豔紅。聯中「醒」、「載」二字新穎奇麗,別具匠心。(二)未必玄關別名教須知書戶孕江山題「青藤書屋」聯。此聯刻在青藤書屋的石柱上。
  • 聯都盛宴重開第31題(安徽省無為縣倪氏祠堂)入圍作品
    本期聯題:安徽省無為縣倪氏祠堂(正門,鋤經堂,先祖堂)本題贊助嘉賓:倪進祥老師本期評委
  • 六期聯齋擂臺季軍笪德民
    題嫦娥四號月球車成功著陸月球背面聯(最佳)月背悔從前,望眼欲穿,妄斷人間無智慧;地球驚此刻,問誰去探,方奇華夏有嫦娥。 陝西秦嶺羌門徵聯(一等獎)扼秦蜀咽喉,宏門棲鳳;連漢羌血脈,大道通天。 貴州都勻經濟開發區茶博園徵聯(一等獎)華夏茶都,憑一品毛尖,名揚四海;世博金獎,享百年盛譽,光耀千秋。
  • 景常春:臺灣惟一對聯代表陳維英與其《太古巢聯集》
    今獲其聯集而讀之,名言雋語,絡繹不盡。至其對仗之工,愈出愈奇,猶遊銀臺金闕,珠玉雜陳,使人目眩,不能正視。」由此也可見日本人也頗為熱愛對聯文化,從其序言的論說也可見日本人對聯語研究很深。 此「聯集」共分五類,以慶賀、哀輓、雜題居多,均為六十多副至百三十多副。其慶賀、哀輓類多為長聯,雜題類以短聯為主。聯文清新雋永,典雅貼切,嘎嘎有聲,可見陳維英作聯之用心竭力。
  • 【聯家風採】安徽聯家奚之坤成聯專輯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華聯墨緣香學會會長等多家古韻詩社主編和顧問。作品散見於各紙質刊物,微博,公眾號多家平臺並多次獲獎。《2019年度人物▪華夏詩歌大典》上榜詩人。安徽聯家奚之坤成聯專輯題/立春律回歲晚,草木驚醒生意滿;梅綻雪晴,山川何處不春風。
  • 「風雲杯」大中華新人王挑戰賽|第六期聯題:古劍
    紫藤 孔周名適形避世,藏匣惜遺才,承影含光明復暗;子羽志誰與爭鋒,約盟堪歃血,斬蛟破璧慨而慷。注:「承影含光」出自《列子·湯問》,分別指孔周兩大名劍。「子羽」,指孔子學生。「斬蛟破璧」出自 《博物志》卷七。
  • 孔門十哲之「忠義仁勇」仲由
    孔門十哲(政事科)之一,參與編輯《論語》,以政事與冉求並稱,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仲由出身寒微,少孔子九歲,為人伉直魯莽,敢於對孔子提出批評,勇於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曾凌暴過孔子,孔子對其啟發誘導,設禮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勸導,請為弟子,跟隨孔子周遊列國,終生侍衛孔子。仲由為人果烈剛直,且多才藝,事親至孝,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
  • 餘秋雨:門 孔
    只要我出門,他就離不開門了,分分秒秒等我回來。」 謝晉說的門孔,俗稱「貓眼」,誰都知道是大門中央張望外面的世界的一個小裝置。平日聽到敲門或電鈴,先在這裡看一眼,認出是誰,再決定開門還是不開門。但對阿三來說,這個閃著亮光的玻璃小孔,是一種永遠的等待。他不允許自己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因為爸爸每時每刻都可能會在那裡出現,他不能漏掉第一時間。
  • 《法華經》七種立題
    由此可見,《阿彌陀經》屬於單人立題,一看到阿彌陀這幾個字,就會使人一下就聯想到阿彌陀佛及他所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的前因後果,國土莊嚴等等情景,可見這立題之妙,妙不可言。2、法:就是單獨用一種法來立題,稱為單法立題,如《大般涅槃經》。
  • 掌門物聯許哲昌:「門聯網」系統已成為智慧校園建設不可缺少的基礎...
    在展會上,掌門物聯創始人、CEO許哲昌先生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許哲昌對「門聯網管理解決方案」、「門聯網」等內容進行了詳細解讀。許哲昌:掌門物聯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是正元智慧旗下,專業為校園提供智能、安全、便捷門聯網管理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依靠十餘年聯網型智能鎖系統研發經驗,專門為智慧校園建設研發的聯網型智能鎖系統。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為校園提供聯網型智能門鎖,通過物聯網及大數據,為師生提供一個安全、智慧的校園生活環境。記者:掌門物聯所提出的「門聯網」概念具體是什麼?
  • 影聯傳媒:打開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一道門
    對內尋求突破時機成熟,對外面對強敵要奮起反擊,中國電影亟待跨出國門。在此良好的基礎上,影聯率先在發行上跨出國門,為打造國際化電影市場的互動格局做出努力。  據報導稱,索尼哥倫比亞原高級副總裁Steve Bruno正式加入影聯傳媒,出任洛杉磯北美子公司總裁。筆者了解到,畢業於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傳媒管理專業的Steve Bruno,自1991年開始加入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國際電影部,主要監管亞洲(包括中國)和拉丁美洲的市場,所以對中國和美國市場都頗為了解。
  • 孔門的造神,至多讓人感到可笑;後世的歌德,卻實在讓人覺得噁心!
    你可以指責這些孔門弟子的偏執,但是不能不佩服他們尊師的熱忱。 在他們看來,孔子不是凡人,而是聖人,作為華夏文化和知識士人的巨大「圖騰」,他高大神聖,永遠不可企及:「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 文訊〡2020年海峽兩岸「金沙書院杯」詩聯大賽獲獎名單
    二等獎(2名)題金沙書院林保淳 (臺灣)金玉渾成,猶將雕琢以成器;沙塵微約,可待薰陶而作功。題金沙書院馬瑞新 (山東)硯貯鵝湖水,箋裁鹿洞雲,想絳帳春濃,豈無化雨滋桃李;膽磨滄海風,夢燭尼山月,聽金沙潮壯,自有高帆濟古今。
  • 接線板上的插孔有兩孔、三孔,為什麼沒有一孔的?
    接線板上的插孔有兩孔、三孔,為什麼沒有一孔的?這是螞蟻莊園2020年9月16日的題目。冰糖雪梨任務公布,每天單筆愛心捐贈達到1元,可領3個冰糖雪梨,每次餵食可增加0.3個蛋,每天登陸螞蟻莊園可領取180g飼料,下面逗逼小胖就為玩家帶來螞蟻莊園小課堂9.16最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 來讀讀楹聯高手譚延闓的題贈聯語!
    來源:《文史拾遺》2013年第3期 原標題:譚延闓題贈聯語選 文丨陳先樞 輯錄 譚延闓是一位楹聯高手,且寫得一手好顏字,在民國聯壇、書壇均負盛名,以致向其求聯求字者趨之若鶩。因此留下大量譚延闓手書題贈聯條幅,散見於各地博物館、圖書館和民間。譚延闓題贈聯,有的是本人所撰,意境高遠;有的為集句聯,亦頗有情趣。
  • 楹聯同題:杜牧 主評彭大慶 ​
    現存題為杜牧詩者共有486題524首。作為晚唐詩人,杜牧對那個充滿變數而又危機初現的時代特別憂患與失落,在內在氣質上,他似乎更像一個傷感而婉約的宋朝詞人。這也使得他的作品敏感多情,有很強的代入感,有能讓讀者感同身受的特別魅力。
  • 算339高度、《春夜喜雨》英文閱讀、算口罩利潤……中考數學英語題...
    在樹德實驗中學考點外,一位來自樹德實驗中學的王同學告訴記者,他認為這次中考題「成都味兒」十足,「考了很多和成都相關的問題,比如語文的三篇閱讀都是成都本地的文章,今天數學考了一道計算成都電視塔高度的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