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CP公司的天使輪融資風已經刮過去了」,近期有不少從業者都這樣告訴三文娛,那麼,現在漫畫行業的格局到底是怎樣的?是不是新團隊就沒有機會了呢?
作者:孫樵
「各大平臺上的頭部作者都差不多被投完了,除了個人作者和平臺自己的作品之外,漫畫CP公司基本已經被投光了,到今年年底之前,好的團隊應該都能拿得到錢」。
「漫畫CP公司的天使輪融資風已經刮過去了。」
近期,三文娛接觸的部分文娛行業投資人和漫畫行業從業者給出了這樣的結論。那麼實際情況如何呢?我們不妨來看一下騰訊動漫月票榜前30名的情況。
其中,標紅的是作品出品公司已經拿到了融資,標藍的是平臺籤約作品,其中也可以看到不少已經得到了後續開發。
不只是騰訊動漫,網易漫畫、愛奇藝漫畫、有妖氣、快看等各大漫畫平臺月票榜、總榜、打賞榜等排名前30或50名的作品,通常數月都不會有很大的變動。而這些作品的出品CP公司,也基本都拿到了天使輪等早期輪次的融資。
除了這些被投資的公司,頭部作者中還有不少個人創作者得到了平臺和影視公司的青睞,其作品得到了影視化、遊戲化等開發。如知名漫畫家權迎升的作品《獵行者》,剛在網易漫畫開始連載就宣布被愛奇藝籤下版權,要進行網劇開發;再如漫畫家佟瑤的《王牌御史》,已經先後被開發了動畫作品和網絡大電影。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漫畫創作團隊能夠得到資本青睞、拿到融資?各大榜單相對固定了是否意味著漫畫行業「格局已定」?頭部公司已經完成融資、提前卡位的情況下,新團隊的空間又會在哪裡?就這些問題,三文娛與業內人和投資人聊了聊。
什麼樣的漫畫團隊能拿到融資?
儲備的作品或者選題的數目,以及頭部作品的價值,這是投資人在看漫畫團隊時看的首要因素,尤其對於天使輪等早期輪次融資而言更是如此。
那麼創作出爆款的IP就能拿到投資嗎?未必。樂遊資本投資經理索垚琪告訴三文娛,資方投資並非針對單個IP,而是針對團隊,「現在大家的內容消費速度在加快,十幾年前大家就開始消費阿狸,現在大家還在買阿狸的衍生品,但你看現在還有多少人在轉發草糰子?所以一個漫畫團隊一定要有工業化生產的能力,同時孵化幾個IP,可能有核心的有非核心的,有成功的有失敗的,但量產能力、持續地講故事的能力一定要有」
內容生產能力有了,還要看運營能力,有原創能力的人不一定有運營作品和管理公司的能力,有些人可能只是內容創作者,但沒有商業頭腦和打理公司的才能。「有些漫畫公司吭哧吭哧埋頭畫畫,一年下來數據也不錯,但別家公司就能通過其他手段,使自己的IP獲得更高的曝光度,三個月的數據就能超過你十個月。很殘酷的事實在於,現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看你的內容做得多好,而是看有多少人看到了你的作品。」
接下來就是看跨領域合作的能力,即除了漫畫作品的創作和孵化,一個團隊能多大程度上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動畫、影視、遊戲、衍生品等多領域的操作。這也關係到一個團隊能否走得長遠,從而持續獲得資本青睞,只有變現這條路走通,才能堅持到B輪或者更後面的融資輪次,畢竟早期投資還可以聊概念,看儲備的IP和預期,但後期輪次就要看實際的營收了。
漫畫《王牌御史》已經先後被開發了動畫作品和網絡大電影。
什麼樣的團隊受資本青睞,在這個問題上投資人和從業者的觀點相對一致,「首先是培養作者的能力、做長線IP的能力;接下來就是作品運營能力,比如跟平臺的關係如何、什麼節點在什麼平臺上推自己的哪一部作品、平臺如果不推能不能自己推火等;再接下來是將作品商業化變現的能力,看你能不能整合下遊的商業資源,來主導製作委員會開發自己的作品,比如動畫化和網劇拍攝。」鮮漫動漫CEO陳博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新作者、新團隊的機會在哪裡?
陳博告訴三文娛,漫畫行業的人才金字塔底部處於正在逐漸成型的階段,資方往往會將注意力聚焦在頭部CP公司,未將觸角伸向相對草根的初創團隊,更不用說還未成氣候但很有潛力的小透明了。
那麼,現在榜單相對固定、頭部團隊都拿到了融資,是不是說新團隊、新作者就沒有機會了呢?
如果將關注的目光投向各大平臺這個渠道,機會不能說沒有,但門檻提高了。漫漫漫畫CEO水闌瑟就認為,現在平臺紅利期已過,現在的作者需要比老作者更優秀、更新穎,並且對平臺來說更有價值,才會有出頭的機會,新的作品品類、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優秀作品才有一定的空間。但就漫畫行業而言,各大漫畫分發平臺可以說是內容創作能力和團隊運營能力的重要角力場,但並非全部。
除了在平臺上的作者,有大量在微博、泛次元、Lofter等渠道上畫得很好的作者,他們並沒有作為職業漫畫家進入這個行業,但是他們的作品同樣有在其他渠道做成高人氣IP的可能。同時,平臺有自己的模式,或者流量需求,在選擇作品時就有自己的指向性,因此在作品覆蓋範圍上也會有局限。
一位資深漫畫行業者就指出,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將目光鎖死在平臺上,因為平臺有平臺的開發策略。各大平臺的排行榜有自己的評價標準,以及作品開發和運營需求,有不少作品是平臺出於自身考慮去推火的,並不能代表漫畫行業內容生產的全貌。
這位從業者告訴三文娛,除了平臺的排行榜,一部漫畫作品可以用非常多的方式「博出位」。IP出位的手段非常多元化,有可能在各大排行榜上不見蹤影的IP,憑著自製劇、遊戲一下子出位了。而且,不能小看資本孵化IP的能力,「有一些在排行榜上默默無聞的作品,被資本看中,用錢養著(比如買流量),再通過某一環節的開發去放大,也是有可能把一個IP推上位的,而不是非得在排行榜上衝到前面」。
而且,一些走得更遠的頭部漫畫CP公司,也是重要的新作品發掘者,「有些作品可能在平臺上沒做出頭,不再連載了,但作者在微博上持續更新,人氣看上去也不高,但還是有可能被有經驗的頭部CP公司發掘出來,而且現在走在前面的CP公司也都在跑馬圈地,非常樂於甚至渴求於發掘這樣有潛力的作品」。
另外,還有業內人認為,技術和媒介形態的變化也是格局重新調整的變數所在。有妖氣、快看最開始的時候並不被認可,但事實證明它們抓住了網漫和條漫的發展紅利期;2007年、2008年時,已經有人在微博上畫條漫,但那時智慧型手機不普及,沒有形成氣候,但現在條漫的發展勢頭有目共睹。在未來,也還是有可能會發生我們現在沒有重視或預料到的媒介形態變化。
有妖氣的崛起代表了漫畫形態由紙漫向網漫的過渡。
同時,這位從業者還指出,即使就平臺而言,也不是沒有其他可能。「從平臺的角度看,用現有的這批漫畫作品聚攏來了用戶,有沒有可能留不住他們?所以快看也好,騰訊也好,作為平臺也會繼續砸錢建護城河,也很有可能會進行其他業務形態的拓展,比如快看也很有可能再上黑白漫作品,就有可能去微博等各個渠道上搜尋新作者」。
都說內容是殺手鐧,到底怎麼講故事?「就漫畫CP公司而言,想要得到資本認可,如果其他所有能力都去掉,只剩一樣,那也還是講故事的能力。」陳博告訴三文娛。
不光是鮮漫,三文娛接觸的所有漫畫CP公司都在強調內容產出的重要性。道理誰都知道,那到底什麼是講故事的能力呢?好的作品有沒有什麼共性呢?
大部分從業者都認為,好的作品共性並不多,差異性大於共性,但仍有一些可以努力的方向,比如接地氣、主題相對大眾、人性刻畫到位。
《你的名字》的主題就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愛情。
陳博舉了電影的例子,接地氣的架構和元素就如馮小剛當年的賀歲片,無論是在題材選擇,還是時代感的把握上都做得非常好,而現在的創作者都處在相對初級的階段,那種日常感未必能做得出來。「就受眾接受階段而言,現在的受眾並沒有非常成熟,還不能包容更多個性化、藝術性的所謂作者型作品,還沒有準備好看不接地氣的作品。如果是很宏大複雜的世界觀,又是完全原創,就提高了接受門檻,所以現在做EVA,還不如去做《你的名字》這樣的作品更有市場號召力。」
在題材上,大部分從業者也並不認為小眾題材是問題,相反,現在並不是漫畫類型太多,反而是類型太少的階段,內容過於趨同。同時,即使「皮」是相對小眾的題材,但表達的主題是大眾的,也沒有太大問題,比如《美人魚》披著環保題材的「皮」,但主題是戀愛,所以依然能拿下30億票房。
一位文娛行業投資人舉了漫畫家神北克《國魂》的例子,歷史題材是相對小眾的題材類型了,但《國魂》表面上是講歷史,實際上展現的是三兄弟在亂世中的人性表現,同樣能打動人,也確實有影視公司有把這部作品影視化的打算。另外,在電影行業,宗教題材無論如何也不是個大眾題材,但《岡仁波齊》也能做到一億票房,就是它觸碰到了讓人產生共鳴的人性問題。從根本上講,題材都是皮,主要還是看故事內核。
水闌瑟同樣認為小眾題材可以出爆款,「在《盜墓筆記》和《鬼吹燈》做起來之前,盜墓也算小眾題材吧?所以還是看作者是否具備拉高整個細分題材天花板的能力,比如《人民的名義》就是個優秀案例」。
另外在故事的呈現方式上,單元故事不是一種好的孵化IP的方式,因為沒有立得住的人物和劇情積累,就沒有IP留存,也就沒有可改編的價值,後續的開發變現就存在問題。
拿到了融資的CP公司下一步怎麼走?
那麼,在這輪漫畫CP公司天使輪投資潮中拿到了融資的團隊,是不是就可以鬆一口氣了呢?可能恰恰相反,接下來才是嚴峻考驗真正開始的時候。
一位在這輪投資潮中拿到融資的漫畫公司CEO告訴三文娛,現在漫畫CP公司的競爭到了彎道階段,到了CP公司之間拉開距離的時候了。這個階段PK的是IP的影響力,看的是團隊能不能通過製作委員會的形式打通上下遊,把自己的作品深度打造成IP的能力。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即使是現在各大平臺上的頭部作品,也很難簡單地認定為已經做成了所謂IP。「你說你的作品動畫化了,那動畫是做一季還是四季?不是砸了一千萬做了一季動畫就能叫IP的,很多隻做一季動畫的作品還是會死,世界觀的架構還是不夠大不夠深。IP是要拿量堆起來的,要撐起一個IP的概念,就必須用足夠的量去轟炸,如果不能跟觀眾天天見面,那下一步連突破次元壁的資格都沒有,而這就要看一個團隊把作品進行長線打造的能力和財力了。」
所以,即使是拿到了融資的頭部漫畫CP公司,還是要繼續跑馬圈地,如果不擴大產能,不去擴充更多的人才,不去儲備內容量,而隨意轉型去做網劇,是有風險的。說到底,殺手鐧還是IP,用內容說話,用頭部IP卡位。
當然,內容生產並非閉門造車,相反,CP公司要更多地綁定上下遊戰略合作方一起開發,這樣才能更準確地針對後續環節的轉化進行立項。比如在一個作品籌劃初期,團隊就找到了有經驗的遊戲公司加盟,那麼一開始的內容創作就會朝著後端遊戲化的需求傾斜,「有資源的戰略合作方進入,並不僅僅是投錢的問題,而是會與漫畫CP團隊一起對IP進行整體的開發規劃,降低後期轉化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