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星標公眾號,不錯過每一次推送>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典樂迷和金屬樂迷壓根風馬牛不相及——我們說到古典樂的時候,頭腦中的第一印象總會是莊重的音樂禮堂,華冠貴服以及有點故作高深的呆板;而金屬樂,則總會跟破壞性、攻擊力、不修邊幅聯繫在一起。
只不過,對於音樂的本質而言,它們之間有著無數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可能比你想像中的更加接近——古典跟金屬可能是兩種最共通的音樂,它們在音感、織體與創造力上有太多相似之處。1980年代之後,具有影響力的金屬吉他手如Eddie Van Halen、Randy Rhoads和Yngwie Johann Malmsteen等人,在和弦上廣泛借鑑了18世紀的歐洲古典樂,特別是巴赫、華格納與維瓦爾第。
甚至在音樂之外,也有調查顯示,金屬樂迷與古典樂迷在個性上通常有其非常相似之處。亞德裡安·諾斯教授向英國廣播公司新聞表示:「我們認為原因是古典樂與重金屬,這兩種音樂具有某種相通的靈性內涵,它們充滿戲劇性的激情,而且都具備充沛的張力」
如果你留心的話,一定會發現,metallica的《Master of Puppets》和拉赫瑪尼洛夫的《升C小調前奏曲( Prelude in C# minor)》前奏有著極為相似的下行跳進,而Opeth的《Master’s Apprentice》和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節奏分隔幾乎一模一樣。它們除了一個是小調一個是大調之外,擁有著同樣的進行和和弦結構。
當然,任何人都可以隨便從兩首歌中找到兩段相似的節奏或旋律片段,而且,由於幾乎所有的西方音樂都起源於中世紀的教堂音樂,所以你幾乎可以輕易的為一切現代音樂找到古典根源。
不過,我們今天想嘗試探討的,不止是這些。
金屬樂的創世者們很多都是科班出身。Deep Purple的首創人員Ritchie Blackmore,Megadeth的主音吉他手Marth Friedman, Scorpion的吉他手Uli John Roth, Van Halen的領隊Eddie Van Halen,等等等等,都曾經歷過嚴格的古典樂訓練。Jason Becker 也是一樣,在他罹患漸凍症逐漸喪失身體控制能力之前,一度還被與巴赫相比。他的創作就猶如從巴赫精確而理性的音符之中直接蔓生出來的音樂小品。
而儘管Black Sabbath的四位創始者沒有一個是古典樂出身,他們的作品,尤其是早期,同樣有令人意外的地方。
Led Zeppelin,Deep Purple和Black Sabbath同為金屬樂的開創者,而只有Black Sabbath是純粹的原生音樂,而不是從加重了的迷幻搖滾演變而來的,而早期Black Sabbath與他們最顯著的區別就在於他們尚顯簡單的Riff和音樂主題上。從簡單的Riff的細微之處,展現出來了Black Sabbath與其它樂隊截然不同的音樂處理和表達方式,他們對Riff的處理方式更像一個古典音樂家。比如在1970年的《Paranoid》開頭段落,他們對於採用了逐漸增加力度的演奏方式,低音的力度較弱,而高音則力度更強一些。相同的處理方式也被用在《Iron Man》之中。而且他們還經常會將更強的演奏力度放在較長的音符上,而不僅僅是重音節拍上。這種演奏方式在古典樂中很常見,比如蕭邦的《降b小調夜曲(Nocturne Op. 9 No.1)》
當然了,細微的差別並不能決定一個流派的音樂形式和發展方向。音樂的演奏方式更重要的是要適合一個樂隊對自己作品的理解和演繹。不過,作為金屬樂的先驅,無論是直覺還是刻意選擇,Black Sabbath從一開始就採用了這樣的演奏方式,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我們曾經聊過浪漫主義,這種起源於19世紀歐洲的文化運動從文藝、美術領域逐漸滲透到音樂,而貝多芬就是從古典主義時期過度到浪漫主義時期最偉大的音樂家。隨著晚年貝多芬逐漸喪失聽力,受困於疾病的他他創作了許多色彩黑暗聲音強力的音樂。因此,很多人把他推崇為金屬樂的根源之父。在1808年的《致愛麗絲(Fur Elise)》之後,他的作品變得越發黑暗而冷肅。這期的風格代表包括1809年的《五號交響曲(Symphony no.5)》以及1822年的《七號交響曲( symphony no 7)》和《葬禮進行曲(Piano Sonata No. 12 in A flat major ('Funeral March') Op. 26: Allegro)》。甚至貝多芬早期的作品中的情感也比其他音樂家顯得更重、更有衝擊力而且更原始。
貝多芬晚年手稿
浪漫主義的焦點在於情感的表達、個人主義,並且通過對往日和自然的讚頌來反抗貴族社會、陳舊的社會規則以及行將就木的古典主義。而其中逐漸發展出來的一個重要分支,就是對抑鬱的情緒、死亡、瘋狂的描寫與讚頌,當時被稱作黑暗浪漫主義,現在則更多被人們定義為哥特風格。弗朗茲李斯特對死亡的迷戀大量的展現在他的音樂作品中,比如《Totentanz(死亡之舞)》《Funérailles(葬禮)》《La lugubre gondola(黑暗的貢多拉)》還有《Pensée des morts(死亡冥想)》。而理察華格納將這種黑暗展現在他的歌劇作品中,他的音樂總是充滿了劇烈的音響、原始生猛而且情感奔放。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甚至尼克羅帕格尼尼在世時一度被稱作撒旦主義者,一大半的原因就是因為他黑暗而可怕的音樂作品。
其實這種情感我們在金屬樂中很熟悉,因為它本身就是建立在個人主義和極端的情緒化上的。情感上的焦慮、錯亂、反叛和覺醒是金屬樂一直以來探討的內容,而魔鬼和死亡則是它的外表。在這一點上,可以說金屬樂和浪漫主義如同一個鏡子的兩面,彼此都能照見自己。
從音樂上來說,浪漫主義音樂比它的前輩變得更豐富也更包容。尤其是複雜而豐富的和弦,大大擴展了作曲家們的探索空間。在此前,音樂的旋律或主題總是最重要而且突出的,而對於浪漫主義音樂而言,旋律不再僅僅是凌駕於其它一切聲音之上,而是穿插其中,融合併補充了音樂色彩,而且讓音樂在空間上也發散的更為廣闊,音色彼此融合,並不會畏懼在複雜的和弦上凝聚更多的情感。
同樣,金屬樂也是一次對搖滾樂的重要革新。它強烈支持各種聲音的融合,並且歌手不再佔據著主導者,而音響也不再是平面的,分離的,就跟浪漫主義古典樂一樣,是混合起來,相互補充的。可以說,正是從金屬樂開始,人聲變成了音響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駕於伴奏之上。
也是在金屬樂中,低音貝斯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大的發揮了出來。它不再僅僅是作為音樂低音部分的基石,它也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聲音特色來。同樣,在浪漫主義古典樂中,低音樂器的重要作用更加充分的發揮了出來,而不僅僅是作為背景或者是「補充」。
金屬樂中的鼓重分散發出了力量、速度和精準度,這與浪漫主義時期軍樂隊的進行曲有極大的相似之處。蕭邦的《波羅乃茲舞曲》以及很多作曲家的練習曲中都會用重複的低音來模仿鼓點的效果。另外,響度是金屬樂的另外一個重要標準,在浪漫主義音樂中也時有表現。
我們在節拍中也能找到相似之處。早期的金屬樂基本上都是簡單的單拍子,並且在一個單拍子的小節裡探索複雜的節奏以及切分變化。而古典樂也遵循相似的規律。當然,後來在音樂的進一步發展中逐漸出現了復拍和混合節拍,但是對於節拍本身的組合是非常簡單的,更多的是在一個小節內部進行非常複雜的變化探索。於是,對於進行過古典樂培訓的樂手來說,在金屬樂中進行創新會顯得非常得心應手。Dream Theater的創始成員全部出身於伯克利音樂學院,主修音樂理論。他們對於前衛金屬中的混合節拍以及拍子的變化探索給整個流派發揮了重大的引導作用。在《Dance of Eternity》一曲中,7分鐘的時長他們進行了108次節拍變化,而節拍內的細微處理,幾乎完全從古典樂中照搬而來。
《Dance of Eternity》片段
金屬樂總是會關注一些邊緣化、甚至被稱作禁忌的主題,並通過音樂的配器音色、音響、力度來表達歌詞中的含義。而人聲的表達也更注重這方面的需求,並且與其他樂器的聲音融合在一起。很多時候,人聲的音色、聲響比唱清楚歌詞更重要。從某種角度而言,這也是為什麼金屬樂更側重於聽編曲。這種通過配器、音色的鋪陳來表達音樂主題的方式,在古典樂中也同樣有非常突出的表現,無論是貝多芬的6號交響曲《pastoral(牧歌)》,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The bells(鍾)》,乃至浪漫主義後期德彪西的《Clair De Lune(月光)》,都是對抒情化主題的描摹,而德彪西以及拉威爾的大量作品都是通過音符對印象派畫作的描述。
音樂的世界總是充滿了令人著迷的意外和驚喜,它通過超越視覺的方式——耳朵以及你的想像力讓你得到前所未有的感受。而今天,在你聽完最愛的樂隊的作品之餘,不妨也來嘗試些此前未曾接觸過的新風格,說不定會有新的驚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