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越懂事,父母越心疼
在綜藝《王牌對王牌》最新一集,佟麗婭、沈騰、賈玲、薇婭等人,談起了的話題。
薇婭說,她非常熱愛主播這個職業,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其中。
某年雙十一,她3天只睡了1.5小時,但並不覺得累,因為事業上的成功可以證明價值感。
不過30多歲的年紀,年收入高達30億,談到事業,薇婭雙眼放光,氣場強大。
然而,當沈濤問起孩子,薇婭的眼神一下子就黯淡下來——
因為忙工作沒有參加過女兒的家長會,是她最愧疚的事。
有一次正在直播,薇婭收到女兒發來的「控訴」,一向不愛哭的她忍不住落淚了。
還好,女兒是懂事的。雖然一開始埋怨媽媽不接自己回家,但慢慢長大後,女兒竟也學會了理解和體諒薇婭:
「媽媽,你沒有時間陪我,我陪你。」
一旁的賈玲眼眶變得通紅,沈騰的話更是直接讓人淚崩:孩子越懂事,父母越內疚。
薇婭坦言沒有辦法平衡,在事業和陪伴孩子中肯定會有傾斜。
沒想到,佟麗婭接下來的一番話,讓薇婭陷入了沉默。
她說,忙工作大家都累,但陪孩子是需要媽媽一點點去過渡、適應、調整作息時間來實現的,不是一句「我沒有時間」來搪塞。
母愛是一種本能,陪孩子是一個媽媽必須要去做的事情,而不是看工作之餘有沒有空去做。
佟麗婭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她儘可能陪伴孩子,即使拍戲、演出很忙,也會帶上孩子,製造母子相處的時間。
如今,兒子朵朵成長得開朗陽光,有自己的獨特思考,3歲就能蹦出金句:
「媽媽,你知道什麼是愛嗎?愛就是給對方想要的東西,而不是一直從對方身上索取。」
聽到這句話,薇婭輕輕點頭,神情是掩蓋不住的落寞。
其實這話放在陪伴孩子上面,不也是如此嗎?
父母真正愛孩子,就要主動陪伴孩子,而不是等到有空再來陪,讓孩子遷就自己的時間。
02
為何佟麗婭頻頻被黑?
許多人被佟麗婭溫婉的長相所迷惑,其實她一直是個特別「敢」的人。
她是舞蹈出身,業務能力突出,曾登上文化部春晚。
本以為能順風順水走下去,所在歌舞團卻陷入了瓶頸期。
在其他人抱怨哀嘆之餘,佟麗婭卻另闢蹊徑,一邊工作一邊備考中戲,堅定地邁向演員這條路。
她用自己的獨特理解與傾情投入,演活了趙飛燕、沈冰等角色,得到很多人的喜愛。
然而,佟麗婭不止步於此。從演員跨界到央視春晚主持人,敢於挑戰不熟悉的領域,書寫了自己事業的另一個高度。
儘管有人質疑和不看好,儘管她一度因為壓力大到失眠、崩潰,但她還是咬牙扛下了所有。
那晚舞臺上的佟麗婭,讓觀眾美得挪不開眼。
陳思誠出軌後,所有人都等著佟麗婭瀟灑離婚,她卻沒有為了滿足大眾的期待而做出選擇。
她收起眼淚,只是簡單地回應:
「重新開始,丫丫加油。」
沒有人知道,她獨自咽下了多少苦澀,又悄悄承受了多少非議。
只是從此之後,她在眾人眼中變成了「隱忍卑微」的代言人,一路持續被黑。
前不久,電視劇《完美關係》熱播,36歲的佟麗婭飾演碩士海歸江達琳。
江達琳這個角色集傻白甜、聖母心、戀愛腦於一身,掛著名校畢業和總裁的頭銜,卻惹出一堆麻煩。
她在房產中介工作,推銷房子時想告訴對方房子死了人,結果暗示太拙劣,明示太扎眼,結果丟了工作。
她擔任公關公司總裁,作為乙方理應維護企業機密,結果盲目相信自己的甲方男友,最後上當受騙。
甲方客戶提出裁員方案,她帶公司接下案例,又覺得對方被裁的員工太可憐,提出要用自己公司的利潤去補償甲方公司員工……
看上去單純善良的江達琳,做出的行為卻任性不負責,觀眾不喜歡這個角色,連帶著吐槽佟麗婭「把央視春晚攢下的人氣全敗光了」。
在江達琳的襯託下,劇中陳數飾演的女二號斯黛拉卻氣場強大、思路清晰,對待感情更是手起刀落,發現老公出軌時冷靜收集證據,最後讓老公一敗塗地。
網友直接點評:陳數這樣擁有自我、活得精彩獨立的女人,才是中國女性的代表。
於是,佟麗婭活活成了反面教材。
甚至有傳言說,佟麗婭辭演的電視劇《三十而已》裡面的角色,也是隱忍卑微的類型:
發現老公出軌後,不離婚還全力挽回,試圖感化丈夫回歸家庭……
粉絲紛紛抗議,電視劇還沒開拍就宣布脫粉。
果不其然,《王牌對王牌》這期節目播出後,也有網友批評佟麗婭:你老公出軌,怎麼不管管?
被背叛後,佟麗婭為什麼不離婚?深究原因後,其實答案很戳心。
03
原生家庭給的苦
她全部變成了給孩子的愛
佟麗婭和陳思誠的婚姻,是不對等的。
她認為老公太優秀,表現出來總是小心翼翼和極力討好。
夫妻若是生氣拌嘴,永遠是她先道歉。
面對陳思誠「誰都會出軌」的言論,佟麗婭全盤接受:
「對我來說,回家就好了。」
比起背叛,她更害怕失去對方,所以愛得卑微,低到塵埃裡。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佟麗婭為什麼不自信?
有個高贊回答說:可能源自於她的原生家庭。
深以為然。
佟麗婭出生在男尊女卑的家庭,父親曾在佟麗婭和陳思誠補辦的婚禮上喊話女兒:
「到了老陳家多幹活,給老陳做飯,伺候伺候他。」
她在博客裡寫道,家裡的墓地給每個兒子兒媳都留好了位置,獨獨沒有她的,只因為她是女兒,以後是屬於別人家的。
「看來就是死也不能和家人團聚了,這是規矩!」
心理學上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婚姻觀。
佟麗婭在父母和家人那裡沒有得到肯定和接納,內心缺乏安全感,所以陳思誠給她一點,她就付出所有。
然而,她是敢拼敢闖的佟麗婭。從遙遠的新疆到北京做出一番事業,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她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察覺。
她看到了自己在感情裡的卑微,明白兒時沒有得到肯定和陪伴的苦,所以即使工作再忙,她也把孩子帶在身邊,沒有缺席孩子的童年。
在一次採訪中,佟麗婭被問到最享受的事情是什麼,她的回答是:陪孩子。
而朵朵也如此溫暖懂事,每晚等到媽媽工作結束再睡覺,並送給媽媽最暖心的表白。
被父母用愛澆灌長大的孩子,最懂得感恩。
佟麗婭從婚姻觸底反彈後,不斷探索自己的邊界,如今兼顧事業與陪娃,既有女人的獨立,也有母親的堅強,活成了自己的女王。
女人從來都不止一種活法,發展事業和陪伴孩子,不是非此即彼的事。
當孩子看到我們努力奮鬥的身影,當孩子和我們分享喜怒哀樂,我想,那是每個媽媽平淡生活裡最美好的守候。
04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
都會變成最深的遺憾
遺憾的是,很多父母並不能好好陪伴孩子。
根據《2019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顯示:
父母平均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為3.2小時,並且這3.2小時更多只是「陪著」,並不是高質量陪伴。
短片《放下手機陪孩子看世界》裡,三位爸爸共同挑戰一個簡單的任務:和孩子一起用積木組裝出家的模樣。
結果,三位爸爸全部挑戰失敗。
第一個爸爸脾氣很急,看孩子拼得有點慢,就大吼孩子。
第二個爸爸不夠專注,陪了孩子幾分鐘,電話就響個不停。
第三個爸爸和孩子完全沒有共同語言,儘管他拼命找話題,孩子卻寧願看著手機也不搭理他。
後來的採訪中,爸爸們表示深深的懊惱,自己總是太忙,很少陪伴孩子,以為給孩子買很多玩具就能彌補,沒想到孩子內心已經積累了很多失望,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鏈條也沒有了。
原本應該親密有加的一家人,就這樣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以後還可以彌補。
殊不知,這個做法會埋下很深的隱患。
美國一項調查數據顯示:
從小有父母疼愛和陪伴成長的孩子,社會情感和認知能力能得到良好發展,長大後在行為問題的出現方面也減少2.5倍。
相反,那些幼年跟父母分離的孩子,他們在上幼兒園前就可能有較差的語言能力和行為問題,比如愛打人或行為粗魯、總愛哭鼻子等等。
他們伸長脖子,等待父母的陪伴,卻只能等到一次次希望落空,一次次失望疊加,慢慢在心裡長出一個「黑洞」。
綜藝節目《少年說》裡有個男孩,站在天台喊話:
「我的父母是一對只生孩子,卻不陪孩子的父母。」
男孩讀小學的時候,父母把他扔在姨媽家,去外地工作,一兩年才回來一次。
姨媽家有兩個哥哥,經常欺負他,但他知道自己寄人籬下,所以有再多委屈也不敢說,更不敢反抗。
男孩唯一盼望的,是父母能回來陪陪他,可是父母連電話都很少打,偶爾來一次電話,也只是和姨媽聊幾句,從來不跟他溝通。
因為內心堆積的委屈和失望越來越多,他只能假裝自己不需要父母,慢慢地再也不會想找爸媽了。
然而,當男孩看到五歲的弟弟也變得懦弱和膽怯,被欺負了也不敢說話,他再也忍不了了,他請父母把孩子帶走,請他們陪陪弟弟。
「我希望弟弟有個美好的童年,長大後陽光開朗一些,至少不要像我一樣。」
這番話,男孩說得雲淡風輕,臺下的人卻瘋狂擦眼淚。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再也不能追回了。
無論生活多難,請一定把孩子帶在身邊,陪他們聊聊天,傾聽他們的感受。
這不僅是給孩子最真摯的愛,也是給自己不留遺憾。
05
當媽後我才明白,孩子的成長,看上去很慢,實際很快很快。
他們今天看上去很小,明天就長大到你再也抱不動了。
有句話說得很好,每一個孩子,都是投奔父母而來。
孩子選擇我們來做他們的父母,滿心滿眼愛著我們。
比起昂貴的玩具和優渥的條件,他們更喜歡我們的陪伴。
在父母的懷抱中撒嬌,在父母的注視中奔跑,這些溫馨的記憶,會滋養他們的心靈,成為他們的底氣。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請千萬不要浪費,也不要讓孩子一直苦苦等待。
點個「在看」,就從今天開始,在孩子有限的童年裡,陪伴他們成長吧。
END
父母真正愛孩子,就要主動陪伴孩子,而不是等到有空再來陪,讓孩子遷就自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