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部西部公路片 —— 無人區。10年拍的,13年才過審上映。寧浩導演,徐崢、黃渤、餘男均是主演,都是喜歡的演員。(裡面的演技個人覺得非常到位,而且細節很加分)
影片算是講了一隻價值百萬的鷹隼引發的慘(?)案。
首先爆發的是盜獵者與警察的衝突,盜獵頭目撞死了警察,有意自首,讓小弟帶著隼跑。然後一位只看利益的律師幫頭目勝訴了,卻要不到尾款,以頭目的車抵押。殊不知,車上藏了隼,小弟半路埋伏準備殺了律師。
半路律師遇上柴車司機,後者不滿其為頭目辯護的行徑而吐口水到律師車窗上,尚輕狂的律師不懂「別惹當地人」的優良傳統,企圖槓上,奈何對手為二,後還被扔酒瓶砸裂車窗,律師反手扔打火機燒大車裝的木柴,駕車離去。這一出讓我想起《荒蠻故事》中印象深刻的「路怒」片段(不過後者是14年才上映的)。
但也正因裂開的車窗影響視野,律師撞到了路邊佯裝車壞求援的殺手小弟,以為自己撞死人的律師開始陷入恐慌,遂進入黑心加油站兼「夜巴黎」服務區加油,企圖之後毀屍,然後與這裡的人特別是被拐賣來的女主的牽連。
在這條西北無人區裡望不到頭的公路上,撞車事件、人命事件,疊加出現,一環扣一環,而隼,安然地到達交易現場。哪怕最終律師在此與頭目同歸於盡,女主坐上警察的車離開無人區,抬眼,隼還在高空盤旋。
全片可看的點太多了。交代背景的鏡頭、演技、演員、流血的聲音、各種突如其來的暴力鏡頭(主要是各個撞車場面)、打火機塞排氣管(火在片中的絕對地位與寓意)、智障兒(弄頭髮、尤其是他落錘和被撞兩幕)、方言,等等。
當一個社會人進入到文明社會界定的無人區後,會發生什麼?
影片中說的是「人也就成了野獸之地中的動物」,但我更願意認為人依然為人,只是沒有法律制度的底線,情感成為最主要的行為動因。
這裡說的「人依然為人」,不是在講人性的泯滅與否,畢竟沒有說人從一開始就有了現代文明所熟悉的規則約束與底線。而且我覺得這部片子也可以不談人性問題,因為人性本就不是純色的,除了黑白雜灰以外,顏色還多著呢,影片中的發展還是不要動用到「性本善VS 性本惡」的爭執。
換個角度,單純從人情感因素帶來的隨機性角度去看,會發現事情簡單很多,也不用那麼累,需要不斷提醒自己,「對,就是這,由惡入善的轉折點」。
這麼看的話,片中人物的各種行為都能很簡單地理解為「利益驅動、情感驅動」,可以簡稱為「喜惡判斷」,不管是頭目只看隼和金錢,還是柴車司機勢要撞人報仇。可是,這樣要怎麼理解律師最後孤身騎馬救女主的行徑呢。單純說個「喜歡」,會不會有簡化硬套之嫌疑。
明明應該覺得黃沙鋪面,熱浪襲來,口乾不適;卻覺得,冷
在無人區裡,我們或許可以不談好壞對錯,只看因果。可一旦進入文明社會的範圍之內,就不行了,因為這是個錯綜複雜、相互咬合的結構,每個人其實都被給定了運行軌道。你可以相對自由地選擇軌道,但一旦跳出軌道,就會受到懲罰。
於我而言,這就是法律的意義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軌道,讓我們除了情感衝動外,還有一個相對客觀理性的思考模式,或許也正是因此,「是好是壞」的問題才有了相關的討論基礎與可行性。(當然,簡單地論證「是好是壞」,就太簡單了)
除了聯想到人性善惡,還有一種看法是探討人性與動物性的轉換。
開始的時候,我會把律師狠狠咬傷柴車司機手的情節歸到「人的動物性」,畢竟導演隨後還給了律師混含血肉的唇齒一個特寫。
可是,所謂的人性與動物性之間真的只有這麼微小的區別嗎,或者說,人性與動物性之間真的有仙俗兩別嗎?聽起來很矛盾,但我只是想問,人性與動物性會不會是平行世界中的同級存在,不能以「絕地反擊」中偏向純暴力的本能反應來判斷人性,因為人性不是因無欲無求而高貴無暇的聖性;當「生存」還是人類必須考慮的問題時,人性都一定是腳踩泥地頭朝天的狀態。就像我們不會對「與牛同耕」的情境說三道四。(一個很不恰當的例子)
據說原片的結尾止於同歸於盡的畫面,女主向著鏡頭奔來,戛然而止。一個開放但又似乎定局明顯的落幕。
而又據說片子為過審上映的修改之一,是多了一個結尾,女主沒有死,從無人區到了小城的舞蹈室做助理。她拉開了舞蹈室關起的窗簾,在舞蹈老師的工作邀請中,錯愕而後偷偷綻開了笑,小孩子們圍成圈喊,李老師好。
似乎很多人不滿,覺得這多了的結局破壞全片的色調。我不知道是不是在最後給一個充滿陽光的下午,可以教會人擁有更多的希望;也沒有接受與否的困擾,因為於我,故事早已結束在無人區裡。
隼的一生。
其實隼還活得好好的,但那些人,都成了食物。
圖片來源 | 《無人區》電影截圖
文 | 空想的旁者
【空想的旁者】95後的偽文青,總覺得自己的使命是做一個「體驗百態人生的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