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戰役大獲全勝後,希特勒論功行賞,於1940年7月19日給相當一批將軍晉升了軍銜,其中包括提升了13名陸軍元帥,原第19裝甲軍軍長、現集團軍司令、兵種上將古德裡安,就是同一天被擢升為一級上將的,同時升一級上將的還有德軍裝甲名將霍特、克萊斯特等。但是晉銜名單裡卻沒有隆美爾的名字,其實並不意外,希特勒當時還比較守規矩不能太過分。
早年隆美爾
在橫掃西歐的戰役中,第7裝甲師少將師長隆美爾打出了「魔鬼之師」的稱號,以傷亡2000餘人的代價,俘虜聯軍97000餘人,可謂大勝,並因此獲得一枚「武士級」鐵十字勳章。
不過勳章可以頒發,軍銜卻不能亂提,因為隆美爾的少將軍銜佩戴時間太短,還不足以湊足軍官晉銜所必需的「停年」。
在二戰時期的德國和日本軍制中,少將晉中將的「停年」按規矩應該為三年,即便是破格提拔,也至少要服役兩年左右,而隆美爾晉升少將不過是1939年9月的事情(任希特勒大本營警衛部隊指揮官)。
並且這次晉升本身就存在著不合程序:按照德軍早年條例,上校晉升將軍必須經過陸軍總參謀部的培訓,顯然,希特勒動用了特權。
隆美爾
我們看一看隆美爾在二戰前後的年表,就能理解這次晉升的特別,1930年陸軍少校、1935年陸軍中校、1937年陸軍上校,基本符合校級軍官「停年」至少兩年的規矩。
但從上校晉升少將的停年在和平時期為三年,並且還需要陸軍總參謀部的「培訓學習」,而隆美爾在1939年的這次晉升不具備其中任何一個條件,屬於破格晉升,唯一的理由是他「服役於元首大本營的工作需要」。
也就是說,到法國戰役後大規模晉銜的1940年7月,隆美爾的少將肩章僅僅掛了10個月,再破格晉銜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了,當時的希特勒也還沒有後來的徹底飛揚跋扈,他多少也得顧忌陸軍軍官團的看法和德國軍制。
並且隆美爾由於之前的破格提拔和個性張揚,在德軍將領當中並不討喜,普遍認為他是沾了光走了後門的「天子近臣」(包括統率裝甲師),所以1940年不晉銜幾乎可以理解為「領導愛護」。
隆美爾元帥
但是愛將就是得寵,隆美爾晉中將的時間點非常怪異,是1941年1月1日,換句話說,希特勒剛剛等到隆美爾少將時長跨過兩個年份,就完成了晉升,至於是否掛滿兩整年那就不重要了。
因此隆美爾少將銜僅僅持續了15個月不到,已經夠可以了,而古德裡安1927年就是少校,1938年即已成為裝甲兵總監和兵種上將,所以兩年以後晉一級上將合情合理。
至於說到法國戰役的戰績,其實古德裡安、霍特(隆美爾的直接上級)和克萊斯特哪個不是斬獲頗豐?法國軍隊六周便宣布投降,200萬人走進戰俘營。
除去初期有些像樣的戰鬥外,德軍各集團軍群深入法國內陸後,基本都是摧枯拉朽,各集團軍、各裝甲軍都有大量殲敵俘敵的記錄,隆美爾的戰績雖然不錯,但真心沒啥大驚小怪的。
隆美爾在法國
隆美爾1941年元旦晉銜時正率部在法國休整,2月5日接到了出任德國非洲軍軍長的任命,此前一個月希特勒還在為是否出兵幫助義大利而猶豫不決,因此晉銜跟升官沒有直接的聯繫,就是一顆晚到的將星。
比如古德裡安1940年晉一級上將後,如果1941年底不被解職,1942年只要有一次戰役的勝利,就基本混到元帥手杖了,「古不帥」著實命苦。
1941年1月8日希特勒在高級軍事會議上首次透露了準備進攻蘇聯的計劃,而隆美爾的級別仍然不足以指揮一個裝甲軍(一般都是兵種上將擔任軍長),更別提裝甲集群了。
去東線繼續當師長顯示不出來跟領導的特殊關係,所以去歐陸以外特殊編制的非洲軍,其實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好歹是個軍級軍事主官,討厭他的陸軍將領們則是眼不見心不煩。
法國戰場上
說到隆美爾在北非火箭般的提升和晉銜,之前已經討論過,比如戰功意外卓著、比如希特勒想樹個典型鼓舞士氣、比如方便指揮義大利軍隊一幫子上將等等,其實也有1941年以後希特勒徹底擊跨普魯士軍官團的因素。
重點是德軍在莫斯科受挫期間,他輕易解除了一大批抗命的將領,樹立了絕對的權威,因此德國陸軍的傳統和軍制,他已經無所顧忌為所欲為了。
希特勒甚至直接兼任了陸軍總司令,意味著他可以完全插手陸軍的人事和軍政事宜,給自己寵愛的將軍提提銜,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
於是隆美爾中將於1941年6月晉兵種(裝甲兵)上將和「非洲裝甲集團軍」司令、1942年1月再晉一級上將(也稱為大將)、1942年6月22日,德軍侵蘇一周年的日子裡,51歲的隆美爾晉升陸軍元帥。
隆美爾在北非戰場
往期好文
隆美爾為何被戲稱為「隆不在」?德軍氣象部門的無能坑殺陸軍元帥
隆美爾少將短短兩年晉升陸軍元帥全因戰功?政治需要才有拔苗助長
如果喜歡,幫忙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