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地魔和哈利·波特其實是同一種人

2021-01-08 澎湃新聞

原創 書單君 書單

今年,哈利·波特40歲了。

明天,「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4K修復版將在內地重映。這是屬於所有還未丟失童心的人的共同節日。

海報上依然是那個戴著圓眼鏡的青澀男孩,小哈利似乎從來都沒有長大過。當年那些相信魔法存在的孩子,即使已經長大成人,也有相當大一部分,依然還相信魔法的存在。

「哈利·波特」系列到底有什麼魅力,即使過了近20年,還有如此多的人熱愛他。

其中的秘密,絕不是魔法那麼簡單。書單君認為,《哈利·波特》真正的魅力,其實是一顆純真的童心。

我們在功利至上的社會上打拼得太久,往往會把內心最柔軟,最單純的一部分藏匿起來,久而久之,有些人便把它給弄丟了。

但依然有部分人,不願意遺失童心,於是他們把它寄托在「哈利·波特」裡。因為善良勇敢的小哈利,象徵的正是每個人心中,照亮平庸日常的那粒魔法之光。

《哈利·波特》從來都不是童話故事

據說,哈利·波特的誕生起源於JK羅琳的一次旅行。

在從倫敦去曼切斯特的火車上,她偶然透過窗戶,看到一個戴著眼鏡的小男巫衝她打招呼,於是立刻決定以此為起點,寫一本魔幻題材的小說。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這個小男孩其貌不揚,戴黑色的圓框眼鏡,有點怯懦。跟別人不同的是,他頭上有一個閃電形狀的傷疤,還能跟蛇對話。

小哈利一直寄住在很嫌棄自己的姨媽家,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了一個神秘學校的通知書。

很快,他擁有了自己的貓頭鷹,又通過九又四分之三站臺,登上了前往霍格沃茨學院的列車,一場通往魔法世界的冒險就此展開。

最後,他打敗了魔法世界人人談之色變的伏地魔,為動亂已久的世界,帶來了和平。

乍一看,《哈利·波特》其實有點像美國超級英雄的故事,一個代表正義的男孩,不斷磨礪成長,最終打敗邪惡勢力 ,拯救整個世界於水火之中。

但認真看過以後,你會發現兩者有著完全不同的內核。

超級英雄故事是講給大人們聽的童話故事,其中的邏輯簡單直接,非黑即白,而《哈利·波特》的故事雖然發生背景為魔法世界,本質上卻是一個「成人故事」。

JK羅琳並沒有想要粉飾現實世界的黑暗,她所設置的人物也沒有絕對完美的,看似慈祥靠譜的鄧布利多,在幫助哈利·波特的背後也有自己的小九九,為哈利而犧牲的斯內普教授,某種程度上,也害哈利成了孤兒。

《哈利·波特》的讀者不乏很多孩子,JK羅琳在創作之初,一定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什麼她會覺得孩子們需要接收這樣的信息呢?

書單君想,也許是羅琳想讓每位讀者都了解到,真正的童心是怎樣的。

詞典上對於童心有以下兩種解釋,一是孩子氣,二是本性,真心。

我們似乎很容易注意到表象的童心,穿一件卡通T恤是童心,去坐旋轉木馬是童心,開心時像孩子一樣蹦蹦跳跳也是童心.......

但真實的童心遠不止於此,童心更像是赤子之心,是率直、純真、善良、熱愛生命、好奇而富有想像力、生命力旺盛。

這種能力每個人生來都有,卻只有少數的人能保留下來。

Jk羅琳想通過《哈利·波特》告訴我們,孩子氣固然寶貴,但在經過種種磨難、考驗後所擁有的童心,才是真正難得的,也是我們應該不斷追求的。

而哈利·波特之所以如此長盛不衰,也許是因為,不管何時進入魔法世界,我們都能夠與久違的童心相遇。

伏地魔和哈利·波特,本可以成為同一種人

《哈利·波特》中,最大的死對頭就是哈利·波特和伏地魔,但這兩個人的人生軌跡,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雷同的。

在伏地魔還不是沒鼻子的怪叔叔前,他叫做湯姆·裡德爾,出生、成長於孤兒院,因為會魔法而備受欺凌。

哈利父母雙亡,寄住在姨媽家,睡在陰暗狹窄的櫥櫃裡不說,還要受盡冷嘲熱諷。

後來鄧布利多帶伏地魔進入霍格沃茨魔法學院,而海格護送哈利入校。

他們的人生轉折發生在同一階段,此後卻像兩條相交線的後半部分,漸行漸遠。

雖然備受欺凌,但哈利對身邊的人從來沒有太大的惡意。

初次在火車上見到羅恩時,即便自己並不富有,他仍然慷慨地請這位朋友吃了一堆零食。

後來甚至不顧生命危險,從大火中救出了他的死對頭馬爾福。

哈利當然並非完人,他好奇心過於旺盛,有時還會很莽撞,但他性格中的童心,是難能可貴的。

很多看過《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觀眾,可能都對其中一個場景印象深刻,那就是哈利發現了厄裡斯魔鏡——一面能夠折射人慾望的鏡子。

哈利在鏡中看到自己和父母在一起,為了能夠感受家庭的溫暖,他不惜多次違規,回到鏡子前。

鄧布利多教授知道以後,告訴他:

「世上最快樂的人,才能在鏡中看到真實的自己,鏡子反映出的,正是我們心中最渴望的事。但鏡子不能提供我們真正的知識或者真相,人類總是在鏡子中虛度光陰,甚至因此而發瘋。人不能活在夢裡,不要依賴夢想而放棄生活。」

在意識到這一點後,哈利很快回歸了現實。

而伏地魔則全然相反。

霍格沃茨為他創造了一個相對舒適平和的環境,按理說,他應該對此感到感激,最起碼,應該做到友好相待。但五年級時,伏地魔偶然發現斯萊特林的密室,放出了密室裡的蛇怪,殺死了桃金孃,他一點不為此覺得不安,還把這件事栽贓給了海格。

伏地魔和哈利·波特都有對魔法的天賦,鄧布利多甚至稱伏地魔是,他所見過的「霍格沃茨有史以來最聰明的學生」。然而,哈利·波特把這種能力用在了幫助他人、與壞人鬥爭上,而伏地魔則將其用在了傷害他人和製作魂器獲得永生上。

在聽說了自己將會被哈利殺死的預言後,他立刻前去殺害哈利,即便哈利只是一個手無寸鐵的嬰兒。

最後卻弄巧成拙,不但沒能殺死他,反而在某種程度上,讓哈利成為自己最大的軟肋,最終被哈利親手殺死。

如果伏地魔沒有被自己的欲望吞噬,始終保有童心,也許,他有機會和哈利·波特成為同一種人,過上真正幸福的生活,而不是掉進自己的厄裡斯魔鏡中。

日常生活中,伏地魔很多,哈利·波特的存在卻顯得很是稀缺。

我想,很多人如此想要相信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是真實存在的,並不是因為真的覺得魔法能夠改變生活,而是希望自己不要被同化為「伏地魔」,更希望即便處在複雜艱難的生活裡,也能像哈利一樣,始終有勇氣捍衛自己的童心與本真。

童心不是嬌柔的花朵

其實童心,是一個有些被濫用的詞。

和「夢想」」情懷」「正能量」一樣,它們都有著無比珍貴的出發點,卻因為在商業社會中被包裝、販賣,而變成了口號和標籤,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以至於到了現在,未經世事的天真可以被叫做童心;逃避長大的幼稚可以被叫做童心;過度保護的巨嬰也可以被叫做童心。

上述畸形的觀念,在我們的社會中比比皆是。更糟的是,很多成年人都處在這樣畸形的兩種極端裡。

一種是,肉體已經成熟,內心卻完全還處在低齡兒童的階段。

武志紅在《巨嬰國》裡提出了中國式巨嬰的概念:作為成年人,極度自私,只求索取沒有奉獻,絕對的以自我為中心,所有人都要圍著他轉才是正確。

把別人的幫助、贈予視為應該,沒有絲毫的感恩之心,全世界都是欠他的。另一方面,他們又喜歡把自己依附於某種權威。這種權威往往是自己的父母。

這樣的人,就是典型的巨嬰。

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學院中的死對頭,馬爾福,本性並不邪惡,最後也向哈利敞開了心扉,和以前的同學們一起合作,拯救了巫師世界。

但是就早期而言,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巨嬰形象。

馬爾福的家境特別好,作為家中獨子,更是被父母寵上了天。這造就了他傲慢自大,喜歡炫耀的性格。

在原著中,馬爾福的口頭禪就是「我爸爸……」,仿佛老爸的成就是他自己的成就。

這不就是「哈利·波特」版的「我爸是李剛」麼。

另一種成年人,則是完全脫離了稚氣,卻也丟失了那些孩童時最寶貴的東西,譬如相信善良、勇氣和愛的力量。

《哈利·波特》中那些最終倒戈,臣服於伏地魔的成年巫師,都是這樣的代表。越是丟失了這些純真之心的人,就越容易被欲望所誘惑。

之前有網友嘲笑說,強大如斯的伏地魔,他永恆的對手居然是一群高中生。

但其實少年身上有著成年人所不具備的東西,那些東西每個人都有過,只是人長大以後,容易把它弄丟了。

真正可貴的童心,還是哈利·波特本人。他經歷過悲慘的童年,成長以後也一直被伏地魔的陰影籠罩,經歷過一般小孩不會經歷的殘酷現實。

這樣的小哈利,也一直沒有丟失自己的純真之心。

它不是在玻璃瓶裡被精心保護的花朵,經不起一點現實的風雨。而是即使身在黑暗之中,也能從愛和陽光裡汲取養分,穿過黑暗,直面邪惡。

有句話說,屠龍的少年最終往往會變成惡龍。而讓小哈利最終沒有變成惡龍的,正是他那顆被無數「哈迷」們所愛著的童心。

✎✎✎

重映日即將到來,書單君的朋友圈裡,一群「哈迷」在歡呼雀躍。

雖然《哈利·波特》最初是一部寫給孩子的書,但真正熱愛「哈利·波特」的人,大多都是成年人。他們平時散布在各個行業領域,對於社會的各種規則諳熟於心。

但是「哈利·波特」的魔法,使他們集結起來。就像是散布在「麻瓜」中的巫師一樣,見識了現實的殘酷,這群人還依然相信有魔法的存在。

是他們傻嗎?還真不是。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上說過:

我們不需要魔法來改變世界,我們自身已經擁有了需要的所有力量:我們有能力更好地想像。

是的,我們人人都是「麻瓜」,被囚困在沒有魔法的平凡世界裡。

但總有些人不甘認命。他們明白現實是怎樣的,卻依然選擇相信「哈利·波特」和他的魔法世界是真實存在的。

他們所相信的,正是高於平庸日常的想像力,是純粹的勇氣和愛,也是世界會變得更好的念頭。

而只要你相信,它們就會存在。這不正是我們這個平凡世界裡,真實存在的魔法嗎?

作者 | 鄒雨 輕濁 編輯 | 燕妮

圖源 |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哈利·波特》20年後重映:伏地魔和哈利·波特其實是同一種人
    伏地魔和哈利·波特,本可以成為同一種人 《哈利·波特》中,最大的死對頭就是哈利·波特和伏地魔,但這兩個人的人生軌跡,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雷同的。 後來鄧布利多帶伏地魔進入霍格沃茨魔法學院,而海格護送哈利入校。 他們的人生轉折發生在同一階段,此後卻像兩條相交線的後半部分,漸行漸遠。 雖然備受欺凌,但哈利對身邊的人從來沒有太大的惡意。
  • 《哈利·波特》20年後重映:我發現,伏地魔和哈利·波特其實是同一種人
    伏地魔和哈利·波特,本可以成為同一種人《哈利·波特》中,最大的死對頭就是哈利·波特和伏地魔,但這兩個人的人生軌跡,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雷同的。在伏地魔還不是沒鼻子的怪叔叔前,他叫做湯姆·裡德爾,出生、成長於孤兒院,因為會魔法而備受欺凌。哈利父母雙亡,寄住在姨媽家,睡在陰暗狹窄的櫥櫃裡不說,還要受盡冷嘲熱諷。
  • 《我和我的家鄉》兩個哭點都在同一種人身上:這種好人,是功臣
    文|公子逸我們一家三口去看了《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分了五個單元,笑點居多,而我的哭點,主要集中在了徐崢執導的《最後一課》和鄧超、俞白眉執導的《回鄉之路》上。看《最後一課》的時候,我幾乎全程在哭,即使偶有笑點,也是哭中帶淚。我老公這輩子沒有遇到過一個好老師,他是沒辦法體會我這洶湧的哭點的。
  • 十幾年後才發現,原來哈利·波特和伏地魔是同一類人
    ,乍一看,《哈利·波特》的劇情還有點超級英雄的感覺,這個代表著正義的小男孩,通過不斷升級打怪,最終打敗了伏地魔,拯救了所有人。哈利·波特和伏地魔,本來可以成為同一種人劇中,《哈利·波特》最大的死對頭就是伏地魔了,但仔細看你就會知道,他們兩個人的人生,其實是很相似的,伏地魔在還沒成為伏地魔的時候,他叫湯姆·裡德爾,剛出生就被送到了孤兒院,因為他會魔法而經常被孤兒院的人欺負
  • 哈利波特手遊伏地魔魔杖用的什麼材料和杖芯 伏地魔魔杖介紹
    標籤: 魔杖 哈利波特手遊伏地魔魔杖用的什麼材料和杖芯?在遊戲中很多玩家對領取魔杖非常感興趣,其中電影版的哈利波特中最大反派伏地魔也有一個強大是的魔杖,那麼大家知道哈利波特手遊伏地魔魔杖用的什麼材料和杖芯嗎?下面小編帶來了伏地魔魔杖材料解析嗎,一起來看看吧!
  • 蘇菲·瑪索評價莫妮卡·貝魯奇:我們不是同一種人
    蘇菲·瑪索評價莫妮卡·貝魯奇:我們不是同一種人。不管你是否鍾愛歐美電影,都會或多或少的聽說過蘇菲·瑪索這個名字。作為法國最具國際聲譽的女演員之一,蘇菲·瑪索早已成為法國電影的一種符號、一個標籤。這兩部電影分別是:《勇敢的心》和《007之黑日危機》。當梅爾·吉勃遜邀請蘇菲·瑪索來擔當《勇敢的心》的女一號時,蘇菲·瑪索已經在歐洲影壇取得了極高的地位。
  • 蘇菲·瑪索評價莫妮卡·貝魯奇:我們不是同一種人
    蘇菲·瑪索評價莫妮卡·貝魯奇:我們不是同一種人。不管你是否鍾愛歐美電影,都會或多或少的聽說過蘇菲·瑪索這個名字。這兩部電影分別是:《勇敢的心》和《007之黑日危機》。當梅爾·吉勃遜邀請蘇菲·瑪索來擔當《勇敢的心》的女一號時,蘇菲·瑪索已經在歐洲影壇取得了極高的地位。
  • 《哈利波特》:格林德沃和伏地魔,誰才是「最強黑魔王」?
    由於伏地魔是《哈利波特》中的反一號,靠著戲份多的優勢,在這場「最強黑魔王」的比拼中,曾經一度佔據著上風。可這一情況,隨著《神奇動物在哪裡》的上映,大有要翻盤的跡象。尤其是格林德沃在顏值、衣品和嘴遁上,還都要遠遠甩伏地魔幾條街。其實,實力這種事,除了正面PK一把,真地很難衡量。小編今天就不妨從另外幾個方面,來對比一下這兩位聲名赫赫的黑魔王。
  • ...德拉科|伏地魔|霍拉斯·斯拉格霍恩|赫敏·格蘭傑|盧修斯...
    他們住在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的馬爾福莊園,和很多純血統家族都有親戚關係,包括布萊克家族、萊斯特蘭奇家族、格林格拉斯家族、羅齊爾家族等。在哈利波特的世界裡,有一些非常複雜並且糟糕的家族,馬爾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當然德思禮一家,也是令人厭惡的家族。總的來說,馬爾福一家應該是所有家族中最糟糕的。從表面上看,他們似乎致力於伏地魔在巫師世界推行的財富、純血統和種族主義,但他們也受到恐懼和脆弱的驅使。
  • 《哈利波特》——伏地魔的蟄伏
    伏地魔一直渴望他的食死徒能夠找到他,並幫他重生,可他失望了,他的手下死走逃亡,活下來的如同盧修斯·卡卡洛夫這樣的膽小鬼,也成不了大事。經過十年的潛伏,伏地魔終於等到了奇洛教授。此時的奇洛剛好受聘於霍格沃茲,其實伏地魔最強除了魔法,還有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想想在學生時代伏地魔就招攬了一批手下,可以得知伏地魔對於蠱惑人心還是很有一套的。
  • 《哈利·波特》之伏地魔
    伏地魔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幾乎每一個反派角色都有不堪回首的童年或過往!(因為只有壞的理所當然,有理有據,才能獲得讀者的理解和同情!)伏地魔的出生本就是一個欺騙的產物(身為純血統的女巫媽媽愛上了帥氣的麻瓜爸爸,媽媽用巫術強迫對方與自己在一起)。女巫媽媽本身也是從小生活在很壓抑的環境裡,有強勢的父親和哥哥,所以生性自卑,在這段稱不上愛情的感情中,女巫愛的相當卑微。女巫在生活中長久的壓抑裡有了反抗和爆發,用巫術迷惑了自己喜歡的人,過了一段相對她整個人生來說比較幸福的日子!伏地魔因此誕生了!
  • 《伏地魔傳人的起源》
    Hello,影迷朋友們,晚上好,今天,小道為大家帶來的是經典恐怖《 伏地魔傳人的起源》!下面,來看下劇情,《哈利·波特》系列的衍生電影名為《伏地魔:傳人的起源》,是以《哈利·波特》中的反派大BOSS伏地魔為主角,講述「天才少年」湯姆·裡德爾成長為「不可說」的魔頭——伏地魔的故事。
  • 《哈利波特》:伏地魔的長生之路
    伏地魔(Lord Voldemort)意思是躲避死亡。伏地魔曾說過:我在長生的路上比誰都走得遠。所以伏地魔是一個特別渴望長生之人。這也符合越強大的人也就越恐懼死亡。在書中也有關於伏地魔選擇魂器的解釋。那就是鄧布利多解釋過,說伏地魔不想依賴於魔法石,因為魔法石所製造出來的長生不老藥是有依賴性的,伏地魔不喜歡依賴於某樣東西。其實在《三兄弟》的故事中,就能看出真正能躲開死神的方法不是強大的魔法,也不是能使人復活的復活石,真正能躲開死神的方法是讓死神找不到你。
  • 從伏地魔聯想到的
    今天就說說伏地魔吧。伏地魔,本來的意思,是民進黨籍桃園市議員王浩宇。此人你可以近似理解為民進黨的走狗,本來是臺灣網際網路的大噴子,擅長帶風向,這裡面抹黑柯文哲,韓國瑜,都立下汗馬功勞。那麼為啥叫伏地魔呢?因為玩的太過分,各種造謠抹黑,連臺灣大學bbs(也就是ptt)都看不下去了,宣布禁止PTT出現一切王浩宇的名字。
  • 史上最高顏值少年伏地魔!哈利波特番外篇《伏地魔的起源》要來了
    最近大家期待已久的《岡特家族:伏地魔的起源》(The House of Gaunt)釋出了「募資版」預告片,大家除了好奇伏地魔的過往,最吸引人注目的就是飾演年輕版伏地魔的法國小鮮肉Maxence Danet-Fauvel,絕對是少女心中的終極天菜!
  • 伏地魔偏心斯內普,獨門秘術只教他!斯內普對伏地魔究竟做了啥?
    或許是有著相似的經歷,西弗勒斯與伏地魔都是混血巫師,而且都十分討厭他們的麻瓜父親,與伏地魔一樣,西弗勒斯在學校時期是個天才,他不僅是食死徒中唯一能召喚守護獸的巫師,還是不用飛天掃帚就可以飛行的巫師,這也是伏地魔親授的獨門絕學,而且只教他一人,就連貝拉也是十分嫉妒。西弗勒斯擅長大腦封閉術,連伏地魔也不知道他心裡到底想些什麼。
  • 伏地魔的諸多藝名背後的含義
    畢竟,他是用蘊含著他和魔法與麻瓜關係的全名「湯姆·馬沃羅·裡德爾/Tom Marvolo Riddle」重新排列組合成了「我是伏地魔/I am Lord Voldemort」。伏地魔伏地魔是湯姆·裡德爾的反義詞。自封為王這一行為很大膽,而這也意味著他給自己創造了一個非凡的新身份。
  • 哈利·波特的雙親莉莉和詹姆斯被伏地魔殺死的時候是多少歲?
    為救哈利波特而死於伏地魔的殺戮咒下,給了哈利「愛」的保護並留存在其血液裡,莉莉和詹姆斯從來沒有機會在哈利波特系列影片中撫養他們的兒子。雖然他們,詹姆斯和莉莉是哈利的父母在他還是嬰兒的時候就去世了,但他們都在改編的電影中多次露面。通過倒敘和故事結束時透露的細節,莉莉和詹姆斯在他們死的時候的年齡被揭開了。莉莉·J·伊萬斯是個麻瓜出身的女巫,在70年代就讀於霍格沃茨。
  • 哈利·波特的雙親莉莉和詹姆斯被伏地魔殺死的時候是多少歲?
    為救哈利波特而死於伏地魔的殺戮咒下,給了哈利「愛」的保護並留存在其血液裡,莉莉和詹姆斯從來沒有機會在哈利波特系列影片中撫養他們的兒子。儘管莉莉和詹姆斯波特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系列小說開頭就被殺了,但是他們在系列小說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哈利是作家J.K.羅琳所創作的中心人物。
  • 你是否發現,《哈利波特》系列中,伏地魔和波特之間的隱藏關係?
    在網站中,J·K羅琳除了進一步擴展了哈利·波特的祖先們之外,還透露他實際上與伏地魔有血緣關係。那麼為何哈利·波特和伏地魔之間會有血緣關係呢?哈利·波特和伏地魔的共同祖先實際上很容易在哈利波特的世界裡找到,這要歸功於他們的名聲和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