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8日,「夢溪梅庵 相約西湖」第五屆梅庵琴薈系列活動在杭州成功舉辦。「梅庵派」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善教、「虞山派」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朱晞、浙江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浙派」省級非遺傳承人徐君躍等多位藝術家們齊聚杭州,共享傳統音樂「知遇」之美。
作為鎮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重點培育的文化品牌活動,第五屆梅庵琴薈系列活動秉承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加強非遺文化項目合作交流、「傳遞傳統音樂之美,展現城市藝術之光」的理念,為廣大杭州市民及古琴愛好者們打造了「夢溪梅庵 相約西湖——梅庵派古琴音樂會」「夢溪琴譚古琴文化講座」「古琴與中醫養生講座」「古琴藝術(梅庵琴派)街景表演」「古琴雅集暨傳世、新斫古琴展」等多個活動。
相約西湖 共話梅庵
梅庵琴派是傳統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起源孕育於清末,開創人王賓魯、徐立孫等,採諸城琴藝,融民樂西樂,衡古今而成派。20世紀50年代劉景韶先生應賀綠汀院長之邀擔任上海音學院首任古琴教師二十年培養了一批古琴人才,其中有六人成為古琴藝術國家級傳承人。歷經百年傳承發展,琴派承繼有序,活動頻繁,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古琴流派的藝術傳播的路徑上貢獻非凡。
在10月16日下午3點的開幕式上,首先由劉善教老師向來賓介紹梅庵的由來及浙派、虞山派、金陵派、諸城派等形成並互相影響的歷史。開幕式上,杭州市文化館(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館長張利平、鎮江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許偉分别致辭,杭州市上城區宣傳部副部長肖斌宣布活動正式開幕。浙派古琴家、西湖琴社創始人徐元白先生的弟子、德高望重的古琴教育家、演奏家,92歲的高醒華先生亦親臨開幕式現場。
作為中國最晚形成的古琴流派,梅庵派曾受到浙派諸城派的影響。「新浙派」與「梅庵派」均誕生在民國,兩派交流淵源頗深。長期以來,兩派的幾代琴家交流頻繁,「新浙派」徐元白、徐匡華、徐君躍等分別與梅庵派王燕卿、徐立孫、劉景韶、劉善教等長期保持著深厚友誼,延續了世代友好,為推動古琴文化交流、傳承和推廣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夢溪琴譚」中,劉善教、朱晞、徐君躍三位領軍人物與主持人李自然同臺論道,圍繞「文心琴韻」話題,撫蘇東坡曾用「寒聲」琴,回憶琴壇舊事,講授歷史典故,細說古琴美學,全方位地帶領觀眾感受琴音中飽含的精神之美。
琴家們還向觀眾們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各琴派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承譜系、美學意境等內容,並各自演繹了《平沙落雁》《憶故人》《仰湖山》經典古琴曲,讓大家切身感受到九州大地古琴音樂流派方面的風格迥異、百花齊放。
流派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地域環境的影響,誕生於宋代浙江地區的浙派是中國第一個系統的古琴流派。作為是新浙派的領軍人物的徐君躍老師追述浙派的發展歷史,也結合新近創作的《仰湖山》向觀眾坦陳自己在打譜和現代古琴曲創作方面的心得感悟。虞山派是明清之際最重要、最活躍的琴派,也是一個注重文脈的琴派,代表人物有嚴天池、徐青山,他們具有的士人精神和文人情懷深深影響了後世琴人。
朱晞老師不僅是虞山派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當代文人琴家的典型代表,擅古琴,精詩詞、書畫之道。在本次論壇中朱晞老師作詞一首,為本次活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詞云:
「多情何處,柳暗千重苑。俄見東坡七弦暖。便相攜、夢裡花港風荷,分明是,秋夜吳山委婉。
水晶簾不下,記得梅庵,月影雙松渡河漢。脈脈憶平沙,一曲關山,長門怨,龍吟低轉。問此地誰撫玉樓春?道不盡蘇杭,這般遺產。」
金聲玉振 琴樂養生
琴樂養生與撫琴雅玩相輔相成,利於古琴健康發展。論談之後,南京中醫藥大學陸素琴教授為大家帶來《古琴與中醫養生》講座。陸素琴將醫者的職業素養和琴者對傳統文化的研究相結合,詳細解說了音律與中醫、古琴與養生等觀念,以琴曲演奏說明不同調式對人體的影響,令觀眾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了古琴,收穫良多。她將古琴與中醫養生進行比較研究,帶給聽眾不少值得重視的研究成果和健康觀,影響更多人關注古琴、學習古琴,並通過古琴提升健康。這種健康觀和研究成果給古琴界帶來新的啟發。
古琴自古便受到文人墨客的極力推崇,李白云:「浪撫一張琴」;白居易曰:「舟中只有琴」,蘇軾言:「長記鳴琴子濺堂」。為了讓更多的市民們感受到這份文人之雅,16日傍晚夢溪琴社和西湖琴社的琴人們現身杭州市南宋御街徐門琴館,即興彈奏了數首古琴名曲。悠揚動聽的古琴移植流行曲《短歌行》《清平樂》《穿越時空的思念》、電影插曲《蘆葦蕩》、應景的新打譜曲目、南宋詞人姜夔作品《暗香》、傳統曲目《流水》《搗衣》,或單人獨奏,或琴簫合奏,或琴簫、人聲具備。
著名古琴、琵琶演奏家,南京藝術學院程午嘉先生嫡孫程久霖先生琵琶獨奏《雨打芭蕉》《送我一支玫瑰花》妙音頻出,引得人們紛紛駐足聆聽。當晚秋雨綿綿,夜晚的陰冷和潮溼卻絲毫未能阻擋圍觀遊客的熱情,他們在雨中撐起一把把雨傘,駐足聆聽,琴聲和著南宋御街叮咚流水,別有意蘊。對於琴人來說,聽眾如知音,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他們與聽眾也進行了一次心靈交流。
琴人以和 藝術盛宴
17日晚,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報告廳內座無虛席,在意境高遠、深婉動人的《關山月》《歸去來辭》合奏中,「夢溪梅庵 相約西湖——梅庵派古琴音樂會音樂會」如同一幅畫卷徐徐展開。由兩個琴社、三個流派、多地琴家聯袂演出,令舞臺星光熠熠,雅韻繞梁。
音樂會中,梅庵派四大名曲《長門怨》《平沙落雁》《搗衣》《搔首問天》依次登場,劉善教老師以東坡「寒聲」琴演奏的《搔首問天》抑揚頓挫,情懷深重,氣象高遠。程久霖《長門怨》亦以東坡琴演奏,盡顯此曲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格調。
經典曲目《梅花三弄》《秋江夜泊》分別被李潔、唐永玲等梅庵派市級傳承人演繹得溫雅從容,恬靜淡泊,外派名曲《烏夜啼》《廣陵散》《瀟湘水雲》和移植曲《清平樂》則亦新聲奇變,餘音嫋嫋。其中,梅庵派市級傳承人、夢溪琴社副社長劉雲揚用宋琴「九霄環佩」撫曲《瀟湘水雲》更是氣韻不凡。
徐君躍老師根據徐元白先生詩境創作的《仰湖山》也令現場觀眾一覽浙派風韻,大飽耳福。最後,朱晞老師一曲水雲磅礴、靈動不羈的《流水》壓軸,本場音樂會完美收官。
除了琴家們的傾情演奏,來自夢溪琴社的主持人談朝暉老師富有人文底蘊、大方優雅的風格亦為本次音樂會增色不少。琴簫相合,少長有致,流派紛呈,現場氛圍熱烈而不失典雅,為在場的觀眾們帶來純美酣暢的藝術享受。參演本場音樂會的演員都是夢溪琴社培養的鎮江和杭州的傳承人,他們中多人又受益於徐君躍和朱晞兩位老師。
勾山雅集 詩書琴薈
18日上午,來自鎮江、杭州、蘇州等地的 「梅庵派」「浙派」「虞山派」的琴友們共聚位於西子湖畔勾山裡的西湖琴社,參加了古琴雅集暨傳世、新斫古琴展。撫琴弄曲,共賞清音,詩書以和,這是「夢溪梅庵 相約西湖」第五屆梅庵琴薈系列活動中的最後一場活動,也意味著為期三日的第五屆梅庵琴薈系列活動圓滿結束。
西湖琴社徐君躍老師先帶領大家參觀西湖琴社,講解琴社歷史,然後劉善教老師、徐君躍老師分別展示了宋、元、清老琴和在保護傳承工作中誕生的新斫琴成果,提升了參與者對不同年代古琴的真切認識、鑑賞水平和古琴音樂審美水準。隨後,大家圍坐於西湖琴社三樓,進行了自由活潑的茶話雅集,大家以琴會友,其樂融融。田燕女士賦詩一首,朱晞老師現場揮毫潑墨,留下琴詩雅和的佳話。
本屆琴薈以古琴梅庵派與浙派的對話為線索,展開了訪談、講座、演出等精彩紛呈的活動,綺麗纏綿流暢如歌的梅庵派和清微淡遠博大和平的虞山派、細膩蒼勁乾淨中正的浙派交相輝映。在各級政府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琴為橋梁,實現了蘇浙兩地的深度文化交流,使得古琴藝術能夠更好地傳播、傳承,流動不息,充滿活力。多位古琴愛好者表示,難得有這樣的機會接觸到如此強陣容、高質量、專業性的古琴盛會,是一次深層次了解古琴、探析古琴的絕佳契機。本次活動還邀清了來自外省和江浙的夢溪梅庵師生前來觀摩,主辦者旨在讓梅庵琴藝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
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江南文化等區域特色文化品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共築文化發展高地是時代的召喚。加強文化政策互惠互享,推動文化資源優化配置和文化旅遊合作發展,增進群眾文化場館區域聯動共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合作交流並全面提升區域文化創造力、競爭力和影響力,亦是舉辦本次琴薈活動的初衷。琴派繁榮發展,琴人平和雅正,方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非遺項目的傳承之精神內核和意義所在。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田燕 | 責編:汪傑菲 電子信箱:1840420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