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頂流papi醬在母親節發微博曬娃,網友對於孩子隨父姓引發爭論。今天小惑也帶著困惑吃一吃這個微博大瓜。深入探討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女權主義,姓氏文化等領域。
網友對papi醬口誅筆伐最主要的一個切入點就是
獨立女性人設崩了
有娛樂博主發文稱:Papi醬生娃過後變得好疲憊啊,但是孩子還是隨父姓!隨後引起網友圍觀與熱議,之前papi醬曾說自己女性獨立,不僅與老公過年各回各家,而且不想生孩子,沒想到現如今生了孩子還隨了父姓。
網友的批評脈絡是孩子隨父親姓,那麼孩子與孩子的母親就是依附於父權的。再來看看獨立的涵義,獨立即不依靠其他事物而存在或他人而自立。對於個人而言分成: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生活獨立。好像都跟孩子隨父親還是母親姓沒有關係。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新女性,努力增強自身實力,遵從自我內心,讓更多的決定的做出是從個體的人出發而不再只強調女性的特徵。簡而言之,真正的女性獨立或許更應該是先實現一個人的獨立。
我們不僅要反思
什麼是獨立女性?
什麼是獨立?
獨立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Reindal指出西方人對獨立的理解受根植於啟蒙運動哲學的主體觀念和個人自主的影響。Freeman也指出粗野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和新教工作倫理是包括經濟自立在內的自我滿足的推動力。人們被視為獨立的存在,可以變得在經濟上自我滿足並且能夠不需要社會支持。對於西方人來說,獨立似乎是一種必備的人格特徵,如許多學者將發展獨立和自我統治視為早期和中期的青年的關鍵發展任務。Beyers和Goossens認為在青年晚期和成年初期,獨立也是一個關鍵發展任務。此外,幫助失能者重新獲得獨立也是西方學者和社會工作者關注的問題。有學者還將獨立生活視為人類機能的基本,並認為其能促進身體和心理健康。
舒婷《致橡樹》
新時期以來的女性寫作走的是一條爭取權利之路,從事的是與男權社會形成的一場戰爭,且絕不是「一個人的戰爭」。當然,女性怎樣書寫才是至關重要的。伍爾夫認為女性要完成自己獨立的寫作,一定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這「一間自己的房間」,既是指物質層面上的棲身之所,更是指女性的主體意識的發現、尋找和確立以及女性私密性的獨立、自我意識的彰顯、女性對現存的文化歷史和男權話語覆蓋的擺脫,而這一層意義才是關鍵。只有有了自己的房間,才具備作為主體創造自己的故事的可能性存在。對於這一時期的中國女性寫作來說,她們已經有了物質層面上的「一間自己的房間」,而西方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傳入,在一定程度和意義上,為中國女性寫作提供了建造精神層面上「自己的房間」的文化基礎和技術支持。武裝起來的女性寫作在經過戰鬥之後,她們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蒙娜麗莎的微笑》 電影截圖
所以本次網絡輿論爭端的核心問題在於如何界定獨立女性人設?不生孩子就是獨立女性?不冠夫姓就是獨立女性?小編認為我們對於獨立女性的界定不能這樣簡單地標籤化。
與自立一樣,獨立也是一個廣泛使用的概念,在不同的領域如教育、政治、經濟中其含義差異很大。西方學者對個體獨立的界定則主要是從需要、自我滿足與自我依靠、依賴的反面、自我控制與決定、自我觀念五個方面進行的。
網友爭論的一個焦點是女性應該積極爭取冠姓權
從法律的角度講,每個自然人都是有姓名權的。姓名權是一種人格權,自出生而始,至死亡而終。在所謂的「冠姓權」的討論中,大家討論的是「父母中的哪一方可以決定孩子的姓是隨自己」
冠姓權,並不是法律定義上的說法,按照通俗易懂的說法就是夫妻二人的婚生子由誰決定隨誰的姓這個權利。《婚姻法》第22條,「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戶籍登記條例》第7條規定,嬰兒出生後一個月內,由戶主、親屬、撫養人或者鄰居,向嬰兒常住地戶口登記機關申報出生登記,並將其姓名登入戶籍登記簿。公民的姓名一經登記,就成為公民的正式姓名,並開始受法律的保護,也就是說,父母雙方對新生兒享有「冠姓平等權」。
姓名是什麼
姓名,由姓和名組成,也稱名字。人的姓名,是人類為區分個體,給每個個體給定的特定名稱符號,是通過語言文字信息區別人群個體差異的標誌。由於有了姓名,人類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名字。人名是在語言產生以後才出現的。各個民族對人的命名都有很多習慣。這種習慣受到歷史、社會、民族等很多文化因素的制約,一個人的名字通常都有一定的含義。
西周初年「天子建德」血緣政治下,利用原有的血緣標記加以世系的整合而產生的因生賜姓觀念,被日益崛起的地緣政治所取代,並隨之產生了以地緣作為突出標誌的「因居得姓」觀念。
姓名是中華名文化的脈承之一,它是人們以血脈傳承為根基的社會人文標識。姓名是人們在社會中必不可少的符號與標識,它是人在社會人文交流必須的信息表達、交流、傳播的一種工具;它還是人們在描敘自己的能量與另一個能量之間的延續氣場的一種載體。姓名就是名主的長輩為名主傳承的思想,也是別人對自己的邏輯思想的記憶。
中國姓氏的國家化傳統
中國是最早出現「姓氏」的國家,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中,姓氏漸漸發展成為凝聚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首要紐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姓氏文化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華夏民族至關重要的文化傳承符號,是華夏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代表。在國人心中孕育了不能被替代的歸屬感和認可感。中華姓氏文明的焦點價值乃是民族的凝聚、協作、和諧融洽。將姓氏文化與現代化品牌文化相結合,挖掘我國姓氏文化的內涵,不論對中國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還是增強民族凝聚力,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姓氏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區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標誌之一。中國姓氏在統一的中央帝國政權和民族意識的雙重作用下,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國家化傳統。
「炎黃子孫」這一稱謂表明了中華民族對自己的人文共祖在血緣和文化上的認同。先秦之時,姓與氏是有嚴格的區分的,姓用於「明血緣」、「別婚姻」,而氏則用於「分貴賤」。秦滅六國,姓用來「別婚姻」的功能削弱,氏用來「分貴賤」的功能則完全喪失。由此,姓和氏逐漸合二為一,統稱「姓氏」。
西周先秦時,姓氏已有貴賤含義。姓氏的貴賤高低,早在周代就已經具備雛形。周天子封建諸國,將天下諸侯按照同姓、異姓、庶姓分為三等。同姓者,魯、燕、晉皆系天子姬姓;異姓者,如齊國等世代與王室通姻親者;而此兩者之外的諸侯,就是庶姓了。周王室對待這些不同的姓氏諸侯,分別對應不同級別,尊貴程度不同的禮儀。遠近尊卑、長幼序列,在周禮裡都是有嚴格界定的。
中國姓氏作為中華民族的外在符號標誌,與中國的國運盛衰,朝代更迭也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中國姓氏國家化傳統的表現主要在三個方面:門閥制度;改姓與民族姓氏融合;避諱。
綜上所述,中國姓氏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國家化傳統。它始終與中國國家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發展聯繫在一起的。國家化傳統造就和發展了中國姓氏。反過來,中國姓氏對於國家民族特質的保存、繼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曉. 先秦姓氏觀念的演進與黃帝姓氏考辨[J]. 理論月刊, 2018, (1):62-69.
[2]亓穎. 什麼是真正的女性獨立?——對苔絲、簡·愛形象分析[J]. 炎黃地理, 2018, (6)
[3]管伊園. 姓氏圖騰現代化標誌設計研究——以「葛」姓為例[J]. 美與時代(上), 2018, (3):62-64.
[4]吳平浩. 中國姓氏的國家化傳統略論[J]. 北極光, 2015, (9):65.
[5]宋桂友. 平等獨立與女性主體追求:也談《致橡樹》與《神女峰》兼與孫紹振先生商榷[J]. 名作欣賞, 2011, (7):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