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是世界各國人民為適應生產生活需要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構成區域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是各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節日文化既可回首過往,又能期許未來,通過各地區特有的天地人文時空觀,創造了獨特的傳播方式,成為一種具有高度認同感的世界語言。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是中國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
2020年12月21日下午,由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主辦的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隆重舉行。發布會以「中國節日新文創」為主題,邀請清華大學校方領導代表、清華大學校友代表及關注、支持和參與文創產業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探討文創發展的新趨勢、新路徑。現場發布了中國節日創意大賽及主競賽單元,以及春節共創行動。
(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海報)
中國節日創意大賽是由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主辦,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天地文化基金會、清華大學中意設計創新基地、中央美院國禮藝術中心支持,清華大學文創院創意開放平臺C-LAB承辦,清華校友總會文創專業委員會、清華大學學生文化創意協會、水木樂創協辦的新型全國創意大賽。
(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活動現場)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節日創意大賽組委會主任史宗愷、人民日報社《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社長、總編輯王翔宇、清華大學校友辦公室主任、清華校友總會秘書長唐傑、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孫大鵬、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中央美院國禮藝術中心主任吳永平、澳門自強文創智庫理事長胡達忠、中華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澳門文創綜合服務中心執行董事吳慧群、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清華大學學生全球勝任力指導中心主任廖瑩、清華校友總會理事、清華大學文創院C-LAB主任、中國節日創意發展計劃發起人蘭春、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錚、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殷秩松、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秘書長胡書仁、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李哲, 和來自清華大學的領導嘉賓、專家學者以及全國文化單位、新聞媒體代表近百人出席了本次活動。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中國節日大賽評委會副主任李哲主持發布會活動。
(現場領導嘉賓)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節日創意大賽組委會主任史
宗愷代表主辦方致辭。他表示,中國節日創意大賽有三個方面的工作要做。第一、不是創新,而是要固守。所謂守正的概念,我們怎麼樣在梳理綿延幾千年文化的基礎上找到那些最展示我們這個民族特徵的要素,要堅守它,無論受到異族的外侵,無論受到強大的技術應用的挑戰以及我們自身在發展過程中所經受的一些自身內部的打擊,我們要傳承和堅守它,所以我們現在所做的文化這類的工作第一是要堅守,是要固守,守正,並不是在當今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變化時代,所有事情都要求新,文化的第一件事是要守正。我們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用兩百年甚至更長時間來建立我們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信。第二,需要做融合。當看到我們這個文明最近兩百年的時間裡方方面面受到了其他文明的深刻影響和改變的時候,我們怎麼樣能夠去做融合一類的工作。第三,做與時俱進的工作。他強調,傳承、融合、出新,這樣的工作對清華來說能承擔這樣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對中國整個社會有積極的意義。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節日創意大賽組委會主任史宗愷致辭)
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總編輯王翔宇在致辭的時候說:這次清華大學聯合社會各界以可持續多樣化的賽事活動探索中國節日創新創意發展,體現了中國頂尖學府的責任和擔當,更以東方文化創意未來時空、節日語言連結世界文明的構想,將中國文化的價值提升到了更廣闊的願景中。期待著不遠的未來我們的國人尤其年輕一代能更加了解我們的節日風俗,投入到我們的節日體驗之中,並通過中國的節日進一步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建立起我們的文化自信,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中國節日的吸引力越來越強,也能夠讓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通過節日喜愛中國文化,開創文明溝通共享的新篇章。
(人民日報《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總編輯王翔宇致辭)
清華大學文創院創意開放平臺 C-LAB 是清華大學文化創意專項基金支持設立的創意創新人才和項目發現的培養平臺,是清華大學三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清華C-LAB 主要依託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院系共同支持建設。
活動現場,清華 C-LAB 主任、中國節日創意發展計劃發起人蘭春發布清華 C-LAB 整體戰略。他說:在清華學習七年多的時間裡,從在校被教育到萌生對教育事業產生濃厚的興趣,時隔三十多年滿懷初心再出發,回溯到文化層面,在母校清華新百年發展理念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目標指導下而推出清華大學文化創意開放平臺C-LAB,更是積極響應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2035年中國要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建設目標下的一次實踐,希望在教育上造就中式文創基因,引領全球文化創意的新範式,將產學研三位一體融合取長補短,重構初心,為世界文化創意領域帶來新的可能性。他表示,第一平臺構架戰略,清華C-LAB運行機制是將教育和培育雙重理念融合雙管齊下,統領全球,模塊化的橫向發展架構,打造教育思維,實踐激發可持續創新三大工作板塊,最終達到通過清華C-LAB平臺化的運轉機制切實增強教學研究、培育人才、產業實踐、社會創新等各模塊間的協同生態,充分調動各計劃人群中的思想碰撞,提高互動性、參與度、活躍度,從而激發人才創造力的活性。第二平臺服務戰略,清華C-LAB自創立起秉承清華文創院因文創更美好的初衷,以全球問題中國智慧的命題來規劃和搭建平臺的發展,一方面清華C-LAB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等問題開展探索研究,一方面清華C-LAB要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為共享的國際合作戰略,為此清華C-LAB將致力於建設開放多元文創生態,搭建中外文化創新創意創造性人才溝通協作的橋梁和平臺,引導中外專家學者人才聚焦全球問題,通過跨學科跨地區跨領域的比較學習思維來看待和分析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案。未來清華C-LAB將不拘泥於線上和線下,以系統課題、工作坊、訓練營、在線課程、組織賽事、研討會、培訓課、商業實踐、遊學研學等多樣化的實施形式,服務於每一個未來的創新者。同時將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知識圖譜等各類技術和應用接入數位化平臺,通過運營去吸引去發現去激活更多文化創意的創新者們,並創造條件使他們脫穎而出,激發他們的內在潛力,釋放出他們持久的創新熱情,讓創新者們將清華C-LAB成為創新的最佳載體。
(清華 C-LAB 主任、中國節日創意發展計劃發起人蘭春發布清華 C-LAB 整體戰略)
(現場向C-LAB戰略合作夥伴單位授牌)
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做了《找尋節日裡的中國》主旨發言,他表示,中國人也天天在過節日,但是在過節的時候,大家總覺得節日少了些什麼,過節的時候都會休息,會聚會,會購物,會送禮,但是很少去思考為什麼要過一個節,怎樣過一個節。過了很多節,但是節日似乎僅僅有生理意義、社交意義、商業意義乃至與國際接軌的時尚意義,但是最缺少中國的神話神靈神韻,眾多的節日可以是熱鬧的、休閒的但是卻是缺少歷史積澱與文化味道的,也就無法發揮傳遞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要做一個節日創意的活動,要讓更多的人一起來討論中國的節日。他強調,中國節日裡蘊含了太多中國歷史、中國智慧、中國快樂,從春節到元宵節,從中秋節到重陽節,從四季更替到24節氣,都值得細細體味。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當代中國,我們可以從中國節日裡找到疏解焦慮的方子,找到身份認同的引子,找到聯絡世界的路子。
(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做了《找尋節日裡的中國》主旨發言)
隨後,中央美院國禮藝術中心主任吳永平、微博泛文化藝術總監魏莉分別從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當代性轉化探索、社交媒體與節日傳播兩個方面發表了主旨演講。
中央美院國禮藝術中心主任吳永平發表《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當代性轉化探索》主旨演講
(微博泛文化藝術總監魏莉發表社交媒體與節日傳播主旨演講)
習近平總書記向來對中華傳統節日和中華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价值和獨特作用,賦予時代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活動現場,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秘書長胡書仁發布春節系列活動。其中,中國節日雲妙匯、新浪微博節日ICON徵集、「浮梁紅守千年」—浮梁百村過大年、騰訊互娛「大吉大利中國年——數字IP節日創新體驗」、清華文創院與央視網合作的「城市大聯盟歡樂中國年」、奇蹟智旅「中國福卡」等活動十分讓人期待。
(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秘書長胡書仁發布春節系列活動)
發布會上,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C-LAB執行主任殷秩松主持了 「浮梁紅,守千歲」浮梁百村過大年主題對話環節,他以清華文創院和浮梁縣人民政府開展的深度合作為例,剖析了以鄉創的理念助力浮梁鄉村振興的新實踐模式,在實踐中推出了鄉創特派員的機制創新。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主持了「大吉大利中國年——數字IP節日創新體驗」主題對話環節。
(「浮梁紅,守千歲」浮梁百村過大年主題對話環節)
(「大吉大利中國年——數字IP節日創新體驗」主題對話環節)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選擇冬至日發布中國節日創意大賽是刻意之選,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古時候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據悉,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要包括主賽、聯賽和系列活動三種模式,圍繞包括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中國傳統節日節點展開全年活動安排。主賽由大賽組委會直接主辦,2021年度主賽將圍繞中秋創意進行,聯賽是聯合其他全國專業創意大賽設立專題賽道共同舉辦。大賽徵集共分四大賽道,包括新內容賽道、新商品賽道、新玩法賽道和新業態賽道。立足當代生活方式,鼓勵年輕人、創意團隊、創業團隊共同參與,在傳統文脈中汲取營養,在內容和形式上鼓勵創新。
主辦方表示,中國節日創意大賽將以「東方文化創意未來時空,節日語言連結世界文明」為願景,旨在立足大中華文化圈,覆蓋全球多場景及在地性參與,在歷史與未來、東方與西方文化交匯點上,發揮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優勢,將大賽塑造成為覆蓋全年的主題化運營品牌。以平臺聚合創意和人才,通過推動多維度、高水準的學術研究和可持續、多樣化的賽事活動,為「創意者」賦能,為傳統節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出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當代思考和創新貢獻,力爭將大賽成果轉化成生活實踐,讓當代中國人過好中國傳統節日,提升社會民眾美好生活品質。同時,通過中國節日語言對話世界文明,開創文明溝通共享的新篇章、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