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為指導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 管洪
「希望廣大新聞工作者堅定『四個自信』,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唱響奮進凱歌,凝聚民族力量,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記協成立80周年的賀信後,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每個工作人員都更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隨著新聞宣傳的傳播力度、影響力的擴大,傳播手段的創新,壯大陣地更需要主流的聲音。重慶日報報業集團要貫徹好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就要從自身做起,在深化學習上下功夫,強化採編隊伍在政治領域和專業領域的學習,並用好網際網路陣地,不斷深度加強媒體融合發展。
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的時代性與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先機
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始終精準把握新聞傳播發展的大趨勢和時代脈搏,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深刻洞察世界和中國媒介場域巨變。習近平新聞思想鮮明的時代性理論品質使得我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不失時機地上升為國家戰略,在世界範圍內贏得了戰略先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與黨的新聞輿論和宣傳思想工作相關的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其中,關於人類新聞傳播的當下態勢,習近平總結說:「現在,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網際網路正在媒體領域催發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他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敏銳分析:「從社會發展史看,人類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正在經歷信息革命。」這些論斷是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特別是信息傳播發展趨勢的科學判斷。
早在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這是「媒體融合」寫入黨的中央全會公報,成為黨中央重大決議(《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重要內容。
次年8月1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我國關於媒體融合發展所作的頂層設計,是指導媒體融合實踐的綱領性文件,意味著「媒體融合」從黨的意志變成了國家行動、國家戰略。
環顧世界,西方一些國家媒體融合探索起步早,卻多是民間行動和個體行為。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政黨,像中國和中國共產黨這樣從國家層面重視並謀劃、部署這場迎接和應對網際網路傳播革命的重大戰役。這為中國媒體融合發展贏得了重要的戰略先機。這既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也是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的時代性特質使然。
以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為指導的媒體融合發展戰略部署意義深遠:其一,雖然「媒體融合」概念已經提了10多年,媒體從業者和研究者並不陌生,但從「解釋世界」轉入「改變世界」,從學術討論上升為實踐決策,仍是質的突破。惟其如此,2014年被譽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中國媒體融合元年」。其二,把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作為應對網際網路傳播革命的重大戰略,秉承的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否定觀,及時為學界和業界「定音指向」,避免了認識上的無謂爭端和行動上的迷茫、彷徨。既然是「融合」,那就不是傳統媒體消亡或被簡單取代(形上學絕對否定觀),也不是傳統媒體單方面小改小革式的轉型,而是整個媒介場域關係網絡的革命性重構;既然是「融合」,就意味著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各有優長」,就需要對二者一同「揚棄」。
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的創新性與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的科學方略
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創新性。這不僅表現為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本身就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創造性發展,而且「創新」也是習近平所倡導的「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之首。關於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和媒體融合發展,習近平在十八大以來的一系列講話中反覆強調要改革創新,其中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特別指出創新應從九個方面著手,即「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創新,是貫穿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的「魂」。習近平關於新聞輿論工作的許多重要論述,從信息傳播的新變化中審視,從傳媒變革的新趨勢中分析,從輿論引導的新挑戰中思考,處處閃耀著創新的光芒。正是在這一創新理論指導下,中國媒體融合發展才形成和擁有了行之有效的科學方略。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習近平就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網際網路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
這段講話內涵豐富,就媒體融合的思路、原則、方法、路徑、作了全面而精闢的闡述,清晰回答了怎麼融、融到什麼程度、達成何種目標等問題,是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的行動綱領和科學方略,具有極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達到何種狀態才算是真正融合了?習近平用「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八個字精闢蔽之。這既揭示了媒體融合的實質,也清晰描述了媒體融合的最終形態和應然標準。
媒體融合的實質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優勢互補」,是二者優良慣習和優良資本的「強強」聚合,也是不良慣習和不良資本的捨棄與剝離。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是一個既否定又肯定,既克服又保留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物理反應」而是「化學變化」。
伴著「優勢互補」,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逐步實現「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最後達到「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一體發展」狀態。這是媒體融合的標準。也就是說,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慣習與資本重整、重組,相互取長補短,優化、聚合成新的慣習圖式和資本結構,在新的媒介場域中渾然一體,不分你我。所以,媒體融合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這裡的意思很明白,媒體融合不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簡單嫁接,不是「物理捆綁」,而是「有機合成」。
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由低級到高級三個階段、三重境界——從相「加」到相「融」到「一體化」。這是媒體融合的基本軌跡與路線圖。相「加」是起步,相「融」是過程,「一體化」是最終形態。
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也是媒體生態和媒介場域不斷變化、改善、優化的過程。這個動態過程所要指向的目標是「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明確提出「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的要求,這其實是要求建立起現代傳播體系。
中國媒體融合發展行動方略既是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在媒體融合方面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成果,又作為習近平的媒體觀和媒體融合觀構成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的有機組成部分。
以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為指引,中國媒體融發展開創生龍活虎、後來居上的生動局面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還特別強調:「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確保融合發展沿著正確方向推進。」按照這一要求,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堅持黨的領導、恪守黨性原則,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立足於為更好地履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與使命、「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和「建設國際傳播能力」服務。
這樣,中國媒體融合發展既贏得了戰略先機,又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工作導向、價值取向(「道」),還有科學的行動方略(「術」),後來居上便是順理成章的了。
從2014年「中國媒體融合元年」算起,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的進展、成就可圈可點。以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為例,截止2017年底,全集團全媒體覆蓋受眾數超過1億,是單一傳統媒體格局的近50倍;新媒體發稿量和覆蓋數達到傳統媒體的6.6倍和41倍。
這個成績單只是縮影。全國媒體融合發展整體上進入到了全球媒體「第一方陣」。梳理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作為「既得的物質力量」,新聞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
立體、多樣的傳播平臺格局已齊備成形。
媒介平臺是新聞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標誌。傳統媒體搭建新平臺起步較早,從全功能接入網際網路至今,傳播載體和媒體終端差不多每5年就有重大突破,以致於現在PC網站也被納入「傳統媒體」的範疇。特別是2014年之後,以「移動優先」為特徵的搶佔新聞入口和建設新型媒體平臺成了媒體融合發展的主線之一。到目前,全國報、臺、網、微、端齊備和文圖、聲光、色影兼備的多樣化傳播平臺格局已經成形。
「中央廚房」成為媒體融合發展標誌性成果。
「中央廚房」不是傳播平臺本身,而是新的新聞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體)的「中樞」和載體,因而一開始就被作為媒體融合的龍頭工程而重點打造。2016、2017兩年,「中央廚房」建設轟轟烈烈。先是中央媒體乘風領航,接著省級媒體百舸爭流。「中央廚房」一定程度上成了媒體融合發展的標誌和象徵。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調研人民日報社當天,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上線運行。至去年底,全國近60家媒體對「中央廚房」全媒體平臺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如天津「津雲」、湖北「長江雲」、江蘇「荔枝雲」、江西「贛鄱雲」、浙報集團「媒立方」等。頗為難得的是,重報集團「中央廚房」內容監管平臺還成了國家示範工程。
技術應用與創新應接不暇。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中國媒體融合發展,技術應用與創新始終是重要引擎。大數據、雲計算、GPS定位、無人機、H5和算法推送等早已融入日常新聞生產「採、編、發」的體系,成為常規性「武器」。技術應用與創新應接不暇,構成了媒體融合發展的發動機和加速器。
全媒型、融合型新聞人才茁壯成長。
生產力諸要素中,人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經過網際網路傳播革命洗禮、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實踐鍛造和「新聞人才」戰略打造,一大批懂網、知網,熟悉新聞傳播規律和新媒體發展規律的全媒型、融合型、專家型人才正在脫穎而出。而這又是習總書記看重和強調的——「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中國媒體融合發展能夠贏得今天的局面,人才保障是基礎。
(二)與生產力突飛猛進相對應,新聞生產關係實現革命性重構
新聞生產關係是新聞生產過程中人和人的關係,涵蓋新聞生產、流通(傳播)、消費(接受)等環節,既包括媒體平臺、新聞機構權屬關係,也包括新聞生產者在分工及資源佔有等方面的關係,還包括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傳受關係,集中體現為新聞生產機制、組織架構、流程管理和新聞傳播體制。
每一場傳播革命都肇始於傳播技術和媒介平臺的革命性創新,又在傳播的組織架構、資源分配、制度流程上突破,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方面次第展開和縱深發展的。幾年來,中國媒體融合很大程度實現了新聞生產關係的革命性重構。
(三)一大批現象級新聞產品橫空出世
新聞生產關係優化釋放新聞生產力,直接表現是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呈幾何倍增。習總書記坐在人民日報電腦前向全國人民發出元宵節問候,這段音頻瞬間被超過2.5億用戶接收到。2017年建軍節前夕人民日報推出H5《穿越時光,這是我保家衛國的樣子》,點擊量超過10.4億;隨後新華社「一帶一路」微視頻《大道之行》、央視系列微視頻《初心》,點擊量分別達到5億和12.36億。這些裂變式傳播的現象級產品帶來的巨大效應和正能量,是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的最好見證。
(四)新的傳播體系和媒體格局正在形成
隨著媒體融合推進,中國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有了深刻調整和重大變化。「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正在形成。首先,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已然成形,以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為代表的省級傳媒集團也成長為「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其次,傳媒機構內部,「大珠小珠落玉盤、聲光色影共爭輝」已是常態,如人民日報擁有29種社屬報刊、31家網站、111個微博機構帳號、110個微信公眾號及20個手機客戶端,早已不是一張報紙,而是一個全媒體形態的「人民日報媒體方陣」。
(五)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總體實現了階段性跨越
現在,再簡單說「媒體融合」,會被人視為OUT了。業界學界時興講「深度融合」。表達方式和話語的這一變化暗含著不爭的事實: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總體上走過了初級階段,正步入「深水區」。按習總書記繪就的媒體融合三階段、三境界的路線圖,筆者認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邁過了「相加」(平臺搭建)階段,正在深耕「相融」階段,並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一體化」階段進發。這應當是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當下所處的歷史方位。這樣的階段性跨越既是重要的歷史性成就,也是中國媒體融合發展步入世界「第一方陣」的重要標誌。
雖然就人類新聞傳播規律和大方向而言,媒體融合沒有休止符,雖然現階段中國媒體融合還在路上,但短短四年,我們取得的進展與成就足以令人歡欣鼓舞。偉大的實踐離不開偉大的理論。無論是科學理念的形成、戰略先機的贏取,還是行動方略的制定,中國媒體融合發展新格局和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之間都有著直接的因果關聯。可以說,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後來居上,是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的實踐碩果,是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的重大勝利。(《中國記者》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