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廣告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大多數的我們看過也就忘了,那些富有創意、獨具特色的總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記憶,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目前最火的景田廣告片。由於情節的不按常規出牌,自發布以來景田廣告片可謂引起一波又一波的熱議。是沙雕廣告還是藝術作品,筆者也歸納了網絡上這兩種不同的聲音,在比較和爭論中對景田廣告片來一次大剖析。
在討論之前,我們先來重溫一下景田新興代桶裝水廣告片,或許看完之後的你又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一、景甜爬上樹是沙雕還是亮點?
最被網友吐槽的就是景甜爬上樹的畫面:「讓一個穿著精緻的公主爬樹,劇情太過於沙雕。」
也有不同的聲音表示:「景甜上樹一下子就讓人好奇了,想繼續看下去。」
藝術作品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景甜倚靠樹上的情節看似很誇張,其實不盡然。爬上樹眺望遠方,只為早一秒再早一秒見到心愛人的身影。這樣的反差和細節處理,才體現了等待時的情感濃烈,相見的這一刻才更珍貴。如果換作在門口或窗前倚靠,過於平淡尋常、毫無記憶度,創作的這一亮點也就不復存在。
二、為什麼景甜抱住男子後要轉向看兩桶水?
畫面的唯美讓人記憶深刻之外,兩人相擁後景甜轉而看向桶裝水的神轉折還是被網友diss了一番,直呼劇情太尬。
這看似尷尬的轉折,早已在前面埋下伏筆。遠遠的望著男子的身影出現,景甜牽起裙擺從樹上躍下,帶著藏不住的笑意一路跑向男子。擁抱過後不經意的抬眸,看到兩桶和自己同名的景田桶裝水,嬌嗔、幸福,都在回看男子的這一眼裡,景甜鬆開愛人的懷抱看向景田水的轉折就是因為這份獨一無二的驚喜。在充分考慮了景甜、景田這一品牌獨佔性後,戲劇性的巧妙效果也就出來了,如果不是景田水,如果不是景甜作為代言人,這情節確不合情理,可見創作者的別具匠心。
三、用外國男演員合拍廣告就是崇洋媚外?
除了情節的神轉折,更有部分網友對外國男演員表達了不滿:「為什麼非得要用外國演員,這也太崇洋媚外了!」
從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到馬克波羅一行,歷史上多元文化交流的記錄頗多。在文學、影視作品裡,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交流也大有所在。從李小龍憑藉《青蜂俠》《龍爭虎鬥》等電影成功打進好萊塢,到《功夫熊貓》中的功夫、太極、剪紙、皮影,《花木蘭》對中國古代女性英雄主義的刻畫,中國元素的好萊塢電影比比皆是。
一部作品裡有了外國演員就是崇洋媚外,那好萊塢電影豈不是崇中媚華?關注作品本身,摘掉有色眼鏡,動輒扣上這個帽子的網友才是文化不自信的體現。
四、中國女生太廉價,兩桶水就追到了?
接著上面「崇洋媚外」的言論,甚至有網友表示:「送兩桶水就贏得芳心,中國女生也太好追了吧?」
前面我們說到景甜爬上樹是只為早一秒再早一秒看到心愛的人,可見愛的濃烈。遙遙相望的同時,男子開車送上與愛人同名的景田新興代桶裝水,道阻且長,可見這愛的份量。愛是相互的,不是單方面的追逐,沒有高低之分。
千山萬水為愛人送去驚喜,這份心意一點都不廉價!說中國女生太好追的網友怕是生活裡沒有一絲絲的浪漫,骨子裡流淌著大男子主義,缺乏對女性基本的尊重,也掩蓋著內心的不自信。
五、景田廣告片很像百歲山的風格,是否存在抄襲?
同樣是公主的愛情故事,同樣是以古堡為故事背景,看過廣告片後,有些網友開始質疑:「景田這部廣告片明顯是在抄襲水中貴族百歲山啊。」
據筆者了解,景田和百歲山同屬景田集團,景甜爬樹、看向桶裝水的邏輯、情感的細膩捕捉、畫面的唯美意境和音樂的襯託,每一個鏡頭、細節的考究都是由國內創意團隊、國外創意團隊及百餘人拍攝配合交流完成。
直白的說明,雷同的模式,那些看過就忘了的廣告大多是共性的表達,換之其它品牌也是可以通用的,這也導致了觀眾的審美疲勞。縱觀百歲山廣告片,沒有出現任何飲用水的鏡頭,獨樹一幟的美好情感傳達使其有了自己的風格。此次的景田廣告片更是在創作上充分考慮了整體邏輯性、品牌獨佔性,不僅把桶裝水廣告拍出了美感,情節的戲劇性衝突又自帶流量效應,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好的傳播應該是這樣。
六、雙人相擁的畫面,是你好我也好?
廣告的最後還有一個爭議點,兩人在古堡相擁的畫面被部分行業大號說成是腎寶廣告既視感「他好我也好」,這樣的暗示引導引發網友一眾跟風調侃。
比親吻更含蓄,比言語更動人,《鐵達尼號》中背後的浪漫擁抱、《魂斷藍橋》中短暫快樂的擁抱、《胭脂扣》中不顧一切的擁抱,不只是景田廣告,幾乎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有著擁抱的鏡頭。將男女主角間的濃烈情感拆解揉於這一個動作中,將情節推向最高潮,當中的這份繾綣深情,牽動著無數觀眾的心。
與影視作品中的其它擁抱稍有不同,景田廣告片裡男子雙手輕摟腰間,景甜嘴角上揚盈盈笑意、忽閃的大眼睛流轉含情,將雙手放於身前,留有一定距離,緩緩靠向丈夫肩頭。緩緩幾個動作,內裡隱含的是東方女性「吐三分,留七分」的情感表達,節制更富深情。
通過對網友這六大質疑的拆解分析,在推敲景田廣告片的細節之間,也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堂課。社會的常規都是人創造出來的,那些有創意的作品,往往敢於打破常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創造獨屬於它的規則。
俄國詩人普希金曾說過:「批評是科學。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 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往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當評論是苛刻的、有破壞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誤解的時候,它才是有害的。在多數情況下,人們歡迎評論,並且接受有益的(富於建設性的)評論」。這句話放之任何作品都成立。
責任編輯: WY-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