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非常火的電視劇《三十而已》,裡面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線索。
鍾曉芹給婆婆買房子,卻只給媽媽買蠶絲被,被罵沒良心,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的操作呢?
這裡就涉及到了家庭關係中重要部分:婆媳的相處之道。
鍾曉芹在用孝順婆婆來建設和陳嶼的親密,以達到在婚姻中的相互守護和成全的目的。
千年媳婦熬成婆,一個「熬」字道出多少外來媳婦的心酸淚。
在這部劇中,雖然婆婆始終沒有出現,我們看不到鍾曉芹與婆婆的日常相處。
但其實,從一些細節上,卻處處可以看到鍾曉芹的可憐。
鍾小芹作為陳家的媳婦,自打嫁給陳嶼開始,她就和陳嶼一起承擔著婆婆交代照顧小叔陳旭的責任。
劇中,陳旭是個經常闖禍、吊兒郎當的角色,每次闖禍後都是陳嶼在出面解決。
而鍾曉芹也從未實際地反對過。
當警察局聯繫不到陳嶼,聯繫了鍾曉芹,她二話不說就拿了保釋金去保釋自己的小叔。
這實際上只是在替婆婆承擔母親的責任。
再說一個細節,鍾曉芹菜意外流產後,她的媽媽專門跑過來住,給她做飯,照顧他們夫妻的起居。
而婆婆呢,卻連親自打個電話都沒有。
「給婆婆買房子」這件事,無非是想給自己的老公陳嶼減輕負擔。
想讓自己的婆婆有自己的房子,想讓婆媳之間有更和諧的關係。
所有這些細節,都無不在體現著她在婆媳問題上所做的努力。
當把辛辛苦苦碼字碼出來的稿費拿去給婆婆買房子時,婆婆卻沒有什麼表示。
所以其實「給婆婆買房」這件事,是鍾曉芹與婆婆維繫一個不產生矛盾、糾葛的方法。
或者說是她拿來維繫婆媳關係一個方案。
雖然這個方案的成本代價很大,但這也是屬於無奈之舉。
這件事同時也可以體現出她因為愛自己的丈夫,而願意去割捨一些東西,比如說,願意犧牲金錢為婆婆買房這件事。
為什麼她只給自己的親媽買了蠶絲被?
是因為她知道,她只要對媽媽稍微好一點,親媽是不會去計較什麼的,更不會跟她產生衝突的。
在她看來,即使和親媽有言語上的衝突,親媽還是親媽。
可以發現,大部分人似乎都是這樣,自己越親近的人,未必會格外地對對方好。
而越是不親近、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我們反而會去用一個更高成本、更大代價的方式,即近乎討好的方式來維繫一個正常的關係。
我們其實都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婆婆都遵守婆慈媳孝的道理,並不是所有的媳婦都清楚愛丈夫就要學著孝敬婆婆。
婆媳關係一旦爆發矛盾,婚姻關係就容易亮起紅燈。
01
是什麼引起婆媳關係不好?
在回答問題前,我們先將問題具體化一下,這樣才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婆媳關係的矛盾具體有哪些呢?
1.對關係設置的嚴格情感標準
婆婆對進入家門的兒媳,眼裡會有幾分打量,想看看順不順眼、合不合心意。
於是婆婆可能就會各種考核兒媳:會不會帶孩子、有沒有亂花錢、有沒有用心照顧好自己的兒子等等。
所以,婆婆眼裡往往只能看見兒媳沒有做好的事情,對於做得很不錯的,往往會選擇性地忽視。
當婆婆變成一個監工的時候,家庭裡的敵意就滋生了。
婆婆進入到看不慣或嫌棄兒媳沒有用的負面循環裡面無法自拔,往往這些會形成一種強迫性思維而不自知。
兒媳新入家門,眼裡也會有幾分打量,想看看婆婆會不會重視自己,把兒媳當自己人。
於是兒媳可能也會考查婆婆有沒有公正心,在家庭裡會不會護著這個外來媳婦,會不會幫自己帶孩子,會不會幫助這個小家庭的發展。
特別是對於坐月子,如果婆婆沒有上心,稍有疏忽,搞不好會兒媳婆婆記一輩子不好。
如果婆婆沒有像自己的媽媽一樣呵護自己,還管這管那,兒媳就會嫌棄婆婆手伸得遠,這時候心中就容易生出怨恨。
2.婆婆不要兒子「妻管嚴」,兒媳不要丈夫「媽寶男」
婆婆十月懷胎另外再加上養育兒子二十幾年,所以在內心深處認為,兒子就是她的生命共同體。
會認為孩子還是小時候那樣,一直需要自己照看維護。
因此,當兒媳嫁進來後,很多婆婆會關心兒子掙的錢有多少是給了兒媳。
兒子對自己的職業前途和原生家庭還上不上心,似乎擔心兒子的錢和心都被兒媳拐騙了一般。
婆婆對兒媳的第一大戒備,就是害怕兒媳在家裡將兒子訓練出得「妻管嚴」。
兒媳因為嫁給一個男人而進入一個陌生的家庭,特別害怕自己被邊緣化,成為一個生育的工具,一個類似保姆的角色。
所以很容易想抓住男人的心為自己撐腰,於是會特別在意自己的丈夫,是聽自己的話多一些,還是聽婆婆的話多一些,甚至以此來衡量丈夫愛不愛自己。
3.教育理念差異
婆婆的「我為了你們好」 和 「兒媳在我的地盤就聽我的」。
婆婆是生活的過來人,經歷過婚姻和養育孩子,所以更容易相信自己的經驗。
在帶孩子和教育上,會認為自己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
很多婆婆會打著「我是為了你們好。
強行地以自己的習慣來規範孫子/孫女的行為習慣,甚至在教育上也會以自己的理念為主導。
試圖在孫子/孫女身上打上像誰的烙印,來完成家庭裡的某種傳承。
當輪到兒媳十月懷胎生下自己的孩子,也會生出守護之心,想讓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對待與教育。
兒媳這個時候想用自己的方式來養育孩子,主導孩子的教育走向。
這是一種主權之爭,在自己孩子這片淨土上,有些兒媳會在非常小的地方,介意到底誰說了算,都想做出某種宣告:我的地盤要聽我的。
一場婆媳的家庭之爭,往往為難的是中間的男人。
如果男人有作為,能夠主持局面,應該解決問題的能夠解決問題,應該調節關係的能夠和解關係,那這個家庭是有希望的。
如果男人迴避問題不作為,那麼所有的問題最後都會轉嫁到媳婦和孩子身上,最終心理的隔閡積攢到絕望,婚姻也就岌岌可危了。
02
婆媳關係不好要怎樣化解呢?
婆媳關係矛盾的本質是一種人際關係的衝突。
有一書中,對「衝突」的定義如下:
「衝突」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依存的個人或者群體之間展開的公開對抗,其中衝突各方都認為資源是稀缺的,彼此間目標是不能調和的,並且自己成就目的的進程受以他人的阻礙。
衝突可以分為【積極性衝突】和【破壞性衝突】。
可見衝突並不完全是不好的,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解決婆媳關係不好的問題:
1.持續提升獲取丈夫愛和保護的能力
在一檔《做家務的男人》節目中,袁弘張歆藝夫妻和兩邊的父母一起吃飯。
飯桌上張歆藝提出給孩子斷奶復工,並用商量的語氣徵求長輩的意見。袁弘和張歆藝媽媽都表示同意。
但婆婆聽到後,臉色瞬間就變了,雖然嘴上說著「出不出去工作是你自己的選擇」。
可實際的想法卻是「寶寶有奶吃當然更好」。
張歆藝在一旁解釋說「孩子的成長需要爸爸」,袁弘則順著她的話,態度強硬對媽媽說:「那肯定得換著來」。
袁弘對張歆藝的愛和保護,是張歆藝面對婆媳關係時最大的依仗。
而這份底氣並不會那麼容易得到的,我們需要持續地提升自己,不斷地加強和丈夫之間的信任紐帶。
心理學博士戈爾曼認為,婚姻中的契合,是指在最牢固的婚姻中,丈夫和妻子有著很強的共識。
他們不僅相處融洽,而且還相互支持對方的希望和抱負,並將這作為他們共同生活的一個目標,相互尊重並以對方為榮。
保持和丈夫的心意相通,溝通無隔閡是親密關係中的必要修煉!
夫妻幸福恩愛、過好小家庭的生活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
2.和而不同,鬥而不破
「婆婆不帶孫子,兒媳有義務養老嗎?」
這個話題在網絡上引起正反兩方熱烈的討論。
這個話題本身就說明兒媳沒有真正地接納婆婆,而把婆婆定位成一個保姆帶孩子的角色,這是一個不合理的認知。
婆婆是家庭裡的重要一極,是家庭利益的直接相關方,是無法忽視和迴避的重要人物。
如果我們把婚姻比喻為一輛車,那婆婆的重要性就是停車位,它不影響你行駛但影響你停放。
說起婆媳的相處,其實昆凌真的挺有智慧的。
周杰倫從小是媽媽帶大,和母親感情很好。
從媒體的報導來看,昆凌和婆婆的關係一直很好。出去旅遊,經常帶著婆婆;
婆婆信奉基督教,昆凌便陪著她一起去教堂做禮拜;和婆婆一起去看周杰倫的演唱會,和婆婆有說有笑,聊得很好;外出工作間隙,更是經常挑禮物送給婆婆。
「接納」從我們願意把「婆婆」叫成「媽」開始。
「接納」是我們把婆婆也當做家庭中的自己人,有福同享。
昆凌對婆婆的接納,便是更好地為幸福的婚姻營造好的環境。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對晚輩的孝順有著非常明確的規範,那就是禮節和順從。
大多數婆婆骨子裡都是渴望得到一個聽話順從的兒子和媳婦。
這樣的孝順會剝奪一個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並不是一種健康的關係。
所以「接納」並不是「討好」,還需要和婆婆可能的控制欲望做鬥爭,做到鬥而不破。
這樣要掌握好接納和鬥爭的度,才能把衝突變成積極性衝突,而不是破壞性衝突。
3.既保持距離也共享家庭資源
何炅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婆婆沒有喜歡兒媳的義務,婆婆喜歡兒媳,應該是兒媳的本事,而不是婆婆該有的義務。
其實兒媳也沒有喜歡婆婆的義務,這是公平對等的。
我們其實知道,婆媳關係中是有一條無法跨越的界限的 。
婆婆不是親媽,兒媳也不是親生女兒,所以沒有必要刻意融合。
保持適當的距離,能夠有一個獨立的空間跟老公孩子單獨生活是更加健康的模式。
同時家庭關係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關係,所以家庭關係中沒有誰是誰的私產。
恩愛可以獨屬於自己的,孝心可以一起屬於婆婆。
涉及到一些重要節日,我們需要更加地學會向婆婆表達感恩之心和孝敬的心意。
關於孩子的養育,可以是一種協作的關係,誰的觀念更科學、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就接受誰的方式。
唯孩子的需求定教育方式而不是唯誰說了算。
一個男人的成熟,需要婆婆和媳婦一起的支持幫助。
一個孩子健康地接受到愛的教育、智力教育、人格教育,需要全家人的通力合作。
家庭的資源是有天花板的,一個人的開放性加上創造性,決定了這個家庭能發展到什麼程度。
婆媳關係就像試卷中分值較高的論述題目,往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一個好婆婆能夠讓我們的婚姻開掛,一個難搞的婆婆能讓我們生活處處煎熬。
作者 | 張春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三級婚姻情感諮詢師,擅長情緒管理,帶你走出情緒泥沼;專長分析男性心理,找準他的痛苦和需求,帶領你經營互動出美妙親密的二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