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世紀文景聯合小活字,推出了由赤羽末吉繪製、唐亞明翻譯的「日本孩子都在讀的中國民間故事:赤羽末吉經典繪本」四種,包括蒙古族民間故事《獵人海力布》,苗族民間故事《燈花》《龍牙顆顆釘滿天》,彝族民間故事《九兄弟鬥土司》。
讀者說,這套繪本真是神仙組合了——赤羽末吉繪+唐亞明翻譯,這個評價道出了我們選擇這個品種的部分初心。對於初入少兒產品市場的我們來說,這套繪本很難稱得上是上佳的產品選擇,因為不具有爆品屬性;但是選中它,確實是文景的出版氣質延伸到少兒產品的一個體現。
日本人畫的中國故事?
這套繪本是文景與小活字的第一次合作。雖然此前文景與活字多有合作,如《青年變革者》等,但都為大眾書。在童書產品線上,小活字此前多與中信合作,在繪本這個細分領域,也曾與中信合作過由中國知名美術家們繪製的「中國繪本」,包括《桃花扇》《木蘭從軍》,等等。有了中國人畫的「中國繪本」,為什麼還要引進日本人畫的中國故事?先從書本身說起。
剛從小活字那裡接到這個選題的合作邀請時,光看電子版的小樣,我就被這幾本繪本折服了,這是我想給我的孩子看的繪本。
這套書不會第一時間讓人產生消費衝動——繪本本身沒有國際大獎加持;日本原版也沒有讓人驚嘆的傳奇銷量;內容上也並不緊貼孩子成長中的小狀況;家長可能不會有直接的「獲得感」。
但是它真是好,這個好,正是作為日本畫家的赤羽末吉畫中國故事的巧妙處。
相對於中國,日本圖畫書的發展更早,有一個更為成熟的繪本市場。日本的繪本理念,多受「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的影響。松居直對於繪本的核心理念是什麼呢?那就是——繪本不是教科書,更不是問題大全,它應該是孩子的快樂源泉。所以松居直所推崇的繪本,都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強調幻想的樂趣,因為他認為幻想除了能讓人發揮創造力之外,還能讓人葆有對世界的新鮮感。
《燈花》
赤羽末吉這套中國故事,正是這種理念的最好體現。赤羽末吉與唐亞明先生都與松居直有很直接的淵源。唐亞明先生退休前,正是在松居直開啟日本圖畫書閱讀潮流的福音館擔任執行總編輯,而赤羽末吉作為繪本畫家的職業生涯,也是由松居直開啟的。赤羽末吉「大器晚成」,在49歲的時候,他與松居直相遇,松居直看到赤羽末吉的畫稿後二話不說,就全力支持他的創作,赤羽末吉先後出版了80多本極具東方水墨畫特色的圖畫書。最終,1980年,在赤羽末吉70歲的時候,他獲得了國際安徒生獎畫家獎,成為亞洲第一位獲得這項大獎的畫家。
正如唐亞明先生所說,快樂的力量大於知識的力量。這套赤羽末吉中國故事繪本,有著濃厚的色彩、稚拙而有想像力的造型、讓人忍俊不禁的情節。剝除對於繪本的功利化訴求,彰顯繪本由想像力所帶來的趣味,將更為深厚的人文和審美關懷,深植於故事的基底——這就是這套繪本的動人之處,這也是文景和小活字都認同的理念。所以,雖然我們的繪本市場上已經有了那麼多的中國故事,我們的本土作者也創作出了那麼多優秀的中國故事繪本,但是我們仍然期待通過這套理念源自松居直、畫面來自赤羽末吉的大師繪本,能夠讓中國的孩子們體味到中國民間故事可以這樣天馬行空、稚拙有趣。
大小不一的開本?
一套書四本,卻有大小不一的四個開本,這個操作也是很反常規了。不過,這確實是我們經過嘗試和思考之後作出的決定。
這個決定源自赤羽末吉。
1980年,作為亞洲第一人在布拉格榮獲「國際安徒生獎畫家獎」時,赤羽末吉說:「我不會因為繪本是量產的大眾媒體,就一味迎合讀者,使它顯得卑俗。唯有將高品質的東西傳播到民眾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才有可能造就真正的文化。」而這樣高遠的目標,赤羽末吉是真正懷揣赤子之心,用畫筆踐行的。
為了畫出孩子喜歡的畫,赤羽末吉在紙張、畫筆、材料、顏色的選取上,近乎嚴苛。看到有一段資料這麼描述赤羽末吉如何畫畫:為了讓《不吃飯的老婆》(福音館出版)中化身村婦騙婚的妖婆兼具妖氣與健康農婦的形象,赤羽末吉以胭脂色、芥黃色、松葉色等中間色表現厚重、明亮和恐怖相互交錯的情調。他在作畫之前,到民藝品店買回傳統布料「木棉袖」,再將家中的陶器陳列其上,瀏覽數日之後,逐漸理解了這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氣氛。為了避免線條過於流暢,使得繪畫的敘述輕佻,他在配畫時堅持使用新筆。對他來說,創作繪本不是為了向別人展現自己的技巧,他不想因技巧嫻熟而落入慣性。他看重的是誠意以及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因此,赤羽末吉把每次創作都當成新的修煉,他希望讀者從中感受到他的「新生」。
《燈花》
《九兄弟鬥土司》
誠意不光體現為落筆時的技巧,還體現在落筆前的考究。民間故事不好畫,因為其中包含了太多民俗的成分,從設定、到服飾、到動作,等等。唐亞明老師說,為了畫好《燈花》,赤羽末吉專門去貴州採訪少數民族,用了好幾年時間才畫成。這些用功都體現在細節上。我們做《九兄弟鬥土司》的時候,面臨過一個小小的糾結,就是這本繪本跟一般的書——包括這次引進的其他三本赤羽末吉中國故事——相反,是從左往右翻的。我們擔心這不利於家長和孩子接受,所以想過能不能做個鏡像處理一下,但是嘗試之後發現不可行,因為這本彝族故事裡人物的衣服會因此由右衽變成左衽,還涉及頭飾等,改變後會導致畫面不符合彝族的生活習慣。
《九兄弟鬥土司》
對於這樣的畫家,作為中文版的編輯,我們能給予什麼呢?除了尊重,大概沒有什麼了,這是文景和小活字的共識。我們尊重了日文原版的開本,雖然這樣的結果是這套繪本大小不一,在印刷、物流等環節都會帶來一些不便,從而導致成本提高,也有可能家長買到後會對開本各異有所疑惑,但調整開本必然會給赤羽末吉的畫面帶來損失。
另外,因為赤羽末吉當年是在紙上作畫的,不是電腦繪製,所以畫面上會有自然的暈染,為了很好地呈現顏色對於紙張的這種浸潤,我們選擇了成本較高的象牙黃東方書紙來進行內頁四色印刷。因為紙張本身是偏黃的色相,印刷文件要與之完美配合的話,需要對印刷文件的顏色進行調整,所以在這套書下印之前,我們的合作方小活字特意到印廠進行調色和盯印。
這麼多努力也有回報,在日本做了三十年圖畫書的唐亞明老師拿到樣書後,很開心地說,我們幾乎與日文原版做到了一模一樣的品質。
為什麼要追求一模一樣的品質?因為在日本,赤羽末吉不僅僅是繪本畫家,他更是無可置疑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也堪稱藝術品。2010年,在他誕辰100周年的時候(赤羽末吉的生卒年是1910—1990),日本舉辦了他的插畫展;日本兒童文學評論家鳥越信編的《創造了圖畫書歷史的20個人》一書中,這樣概括赤羽末吉的成就:「他讓日本畫的手法在現代的圖畫書裡得到了再生,讓民間故事在現代得到了復甦。」
《燈花》
孩子為什麼要讀這套民間故事呢?
這些民間故事除了情節有趣之外,其所傳達的精神,我們當下的繪本中較少觸及到,那就是中國人的大道大義。
赤羽末吉能夠駕馭這樣的題材,也源於他的一份赤子之心。他在抗日戰爭前後,23歲到38歲這段時間,曾在中國的內蒙古生活了15年。在人生最重要的這段時間裡,他切實感受了中國人的生活,而作為日本人,他對中國人滿懷愧疚。他曾經對譯者也是他的朋友唐亞明老師說,因為親眼看到日本人在中國幹了那麼多壞事,所以他在1945年離開中國以後,再也不好意思單純作為旅遊者去中國,他要用畫筆為中國做貢獻。赤羽末吉特別欣賞且理解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內在精神,把樂觀、奉獻、擔當的中國道義,畫進了一本本美麗的圖畫書中。
《龍壓顆顆釘滿天》
比如《獵人海力布》《龍牙顆顆釘滿天》便是災難面前,英雄拯救蒼生的故事。只是,《龍牙》的主人公,是天生不凡的英雄哥,而海力布,原本只是一位普通人。但是不管是英雄還是平凡人,他們都無法對人間疾苦無動於衷。英雄哥為了補天,克服了重重險阻;海力布為了拯救村民,變成了石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獵人海力布》
《獵人海力布》剛剛出版,就引起了大家關注。我想,它講了一個重要的命題——什麼是英雄。什麼樣才是英雄呢?英雄可能只是個平凡人,但是在面對只有犧牲自己才能拯救他人時,他選擇了犧牲自己。懦弱、害怕是本能,但是在面對他人的苦難時,我們心中會有一股力量,讓我們戰勝本能選擇站出來,哪怕會因此失去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生命。這股力量叫做善良、叫做悲憫,正是這樣的力量,讓我們的生命顯得高貴。
這些價值觀可能離小朋友的日常生活有點兒遠,但是不要擔心小朋友不能理解。我同事的寶寶叫蛋撻,是個上幼兒園中班的小姑娘,她聽到海力布變成石頭的時候,一下子哭了。我為孩子的這個反應而感動,這種柔軟又堅毅的故事,擊中了一顆純潔的、幼小的心靈,這就是好繪本的力量。
赤羽末吉中國故事系列
蒙古族民間故事《獵人海力布》
苗族民間故事《燈花》《龍牙顆顆釘滿天》
彝族民間故事《九兄弟鬥土司》
適齡3歲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