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近唯一一口氣看完的電視劇。
因為太寫實了!每一句話、每一個情景都是我們真實人生的縮影。
豆瓣評分8.6,秒殺絕大多數電視劇。
當然,因為點評人數過少,分數虛高也有可能。
這部劇無疑是近期殺出來的一匹大黑馬——
《荼蘼》
泥萌不要看到楊丞琳的大名就想笑。
她真的不是浸泡在臺灣偶像劇的甜心水母頭GIRL了。
當年「抗日戰爭才8年」的不當言論被大陸集體封殺,就一直停留在臺灣發展。
慶幸的是,楊丞琳比王心凌更早意識到瑪麗蘇偶像劇不是長久之計,楊丞琳很早就轉型做「輕熟女」,不再接拍偶像劇。
挑男人的眼光也從外貌空王子變成實力派的李榮浩。
不得不承認,這些年楊丞琳發生了變化,無論是外形、演技、心智都成熟不少。
據說,這次楊丞琳為了接拍《荼蘼》推掉了內地1.2億的傻白甜邀約。
(只有這個1.2億是不是吹的,偶也不知道)
拍完這部戲的楊丞琳直呼演戲演得好過癮。
單身的、戀愛ing的、結婚的女性,都可以從這部劇看到過去的、當下的、未來的自己。
這是一個平凡的故事,跟婆婆媽媽鬥嘴皮子的狗血家庭劇不是一個Level。
Drama到處有,撒狗血是一種方式,寫實是另一種更服眾的方式。
鄭如薇(楊丞琳飾)和湯有彥( 顏毓麟飾)相識於一家商超,兩個人撿到一個錢包,相約每天在商超等待失主出現……
帶著這樣的忠告一頭扎進了愛情。
鄭如薇在一家方便麵公司上班,某天看到藝術總監穿著一身名牌優雅高貴地從辦公室走過。
鄭如薇羨慕不已,她一心想成為那樣的女強人。
當她把她的想法告訴男朋友後,得到的回覆卻是:幹嗎要變成那樣?我不會喜歡一個穿Prada的女魔,那種女強人我們男人哪敢娶?我就喜歡平凡的你。
其實已經看出兩個人的價值觀不在一個方向了……
鄭如薇得到了從臺灣到上海工作的機會,前提是考試過關。一心嚮往高處的鄭如薇拉著只想留在臺灣的男朋友一起去上海。(臺劇終於承認上海比臺北繁華了嗎?)
不然在公司一直待下去的結局就是——
為了愛情,男朋友通過了上海著名建築公司的面試,鄭如薇考試卻沒通過,心灰意冷。
(這段話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男友說你不去我就不去,我只想擁有健康的生活。
因為上級和同事的好印象,公司最後還是給了鄭如薇去上海的機會。
在和朋友告別的飯桌上,湯有彥才道出了當年的真相:那個讓他們相遇的錢包是他故意丟的。
他早就盯上了鄭如薇,自導自演了一場浪漫的偶遇。
湯有彥的人生就是這樣充滿目的性和計劃性,嚴格按計劃表執行,30歲戀愛,35歲結婚。
就在兩個人去機場的路上,湯有彥的爸爸出車禍了,必須住院治療,近乎癱瘓。
突如其來的打擊讓湯有彥陷入了困頓,沒有一絲想去上海的念頭。人生所有的計劃表全部亂套。
此時的鄭如薇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一方面捨不得男友,另一方面公司那邊已經定好了去上海的機票,如果失去這次機會,恐怕一輩子再也沒有更好的機會了。
公司前輩作為過來人,勸她不要為了別人犧牲太多。
(不知道這段又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犧牲未必是一種成全。說的好好。
如果以現在的情形留在臺灣,結婚生子。
那麼生活將是這般光景。
一個人既要照顧小孩,還要照顧重病的公婆、還得做飯洗衣服做家務。
頭髮亂蓬蓬、沒有時間打理自己。
老公不體貼、婆婆嫌這嫌那。
小孩生病一個人送去醫院。
老公當著你的面,直勾勾地盯著更優雅女人的背影,吐出一句:跟你年輕的時候很像。
而自己已然一副被歲月摧殘的黃臉婆模樣。
此時你能說waht*f**k嗎?路是他喵的自己選的!
當然,這不是那個想要「稍微不平凡」的鄭如薇的人生。
所以如薇到底會如何選擇呢?
A:她去上海,他留在臺灣。
B:她和他一起留在臺灣照顧父母。
A計劃意味著更多的機會,也是她想要的人生。
去了上海,她能遇見更好的人?
變成期待中一身名牌的女強人?
再見時,和當年那個留在臺灣的男朋友天壤之別?
還是B計劃?像張姐一樣,因為婆婆血壓飆高,老公把責任推諉給她,她不得不在上班時間送婆婆去醫院……只能在同事面前抱怨,提醒一句:你以後不要像我?
留在臺灣,只要生活過得不如意,那麼
「想當初我為了你放棄去上海……不然現在……」
一定會成為就吵架中必提的一句。
當然,可能還會有意料之外的C計劃,完完全全做一個家庭主婦。
無論選擇哪個,要強的女主都不希望輸給另一種人生。
這個劇最神奇的是,兩個計劃在平行空間裡同時運行。
我們都在等待不同選擇之後的結局。
所以現在可以解釋片名《荼蘼》的意思了。這個片名非常有考究。
一是《紅樓夢》中有語:開到荼蘼花事了——荼蘼過後,春天便不再了。
二是英文的諧音:two me(plan A /plan B)。
我們所有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是不是經常會問自己:如果當初我選擇了▁▁▁
這個空白處可能是:如果當年努力考取了清華;如果當初去了北京而不是留在三四線城市;如果當初沒有跟TA分手;如果我選擇了另外一個人結婚;如果當初放棄愛情選擇事業……
那樣的我,會不會比現在過得更好?
我們都希望像劇中楊丞琳一直重複的一句臺詞:
然而現實是,你永遠無法知道那個「如果」的結局。
目前才播了三集,每集90分鐘。
我不知道劇情的走向和結局。
在A站看片子的時候,彈幕清一色厭惡B計劃,每個人都傾向於A計劃。
我覺得導演不會愚蠢到做這樣的價值觀引導——在公司奮力拼搏就比做一個顧家型主婦更好。
對個體來說,沒有可比性。
每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一定是與他的能力相匹配的。
怕就怕,能力跟不上欲望,才會一直活在痛苦糾結裡。
這位豆友@ unnanae 說得很好——
不管選擇什麼,都逃不開互相抱怨著生活,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在一段感情裡不去計較利益得失,心中那架天平早已失了衡,到頭來人們還是只願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
生活在遠處,近處的就不是生活。
片子能看到很多用心的細節。
考試前去拜菩薩。
原汁原味的臺灣鄉村。
臨走前祭拜父母,投幣顯靈。
無論從細節還是從立意,我覺得《荼蘼》都是部難得的好劇。
最後,這部劇跟《我可能不會愛你》是同一個編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