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鐘錶修復到鐘錶文化推廣 陳強達父子的精神小康之路

2020-12-28 溫州新聞網

(視頻素材由被採訪者提供)

  溫州網9月7日訊(記者 黃夢思)每次路過「強達名表維修中心」,總能看到店內的老師傅們頭戴著筒狀放大鏡,手戴橡膠指套,在高倍鏡的幫助下,修復有問題的鐘表機芯。其中一位,便是國家級的鐘表維修大師陳強達。70歲的陳強達非常低調,他一門心思撲在鐘錶維修事業上,對他而言,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還是畢生的愛好,他沉浸於方寸錶盤的微小零部件裡,用匠人精神打磨,讓鐘錶重獲新生。

  近年來,溫州市區繁華的解放街沿線店鋪不停地易主,然而,這家「強達名表維修中心」從原來的一間小店,慢慢拓寬成三間,名氣越做越大,還創立了強達鐘錶文化中心。近日,「在身邊·小康故事」網絡主題報導活動之《歡迎來我家做客》報導小組來到「強達名表維修中心」,聽陳強達父子,述說自家從物質小康到精神小康的故事。

  起步:企下崗再創業

  說起與鐘錶的淵源,陳強達提到了他的老父親:「我的父親有兩大喜好:儲蓄和收藏。父親對收藏鐘錶情有獨鍾,生前共收藏100餘件珍貴的稀品,如紅船精神紀念鍾、開國大典紀念鍾等。」從小動手能力就很強的陳強達受父親影響,開始琢磨起修理鐘錶這件事兒——把壞了的鐘表重新修復,讓它重新發出滴答滴答的美妙旋律,這讓他成就感滿滿。這也為他走上鐘錶維修行業打下基礎。

  陳強達是老三屆生,年輕時當過知青,幹過木工、鉗工,也做過銷售、行政人員、廠長,後來還做過民警。然而因痴迷於鐘錶維修,而立之年的陳強達來到溫州中百商場鐘錶維修部做一名專業的鐘表修理師傅。

  2000年,溫州中百商城改制,陳強達選擇「買斷工齡」,主動「下崗」。2002年,他在市區解放街開出「強達名表維修中心」。

  「當時在國企上班,年收入有2萬元左右,生活穩定,下崗後,自立門戶,說實話,有些害怕也有些擔心。」陳強達說。然而,邁出這一步後,他意識到,原來的只是小天地,而外面才是大世界。

  陳強達下崗創業後,不僅改善了生活質量,還提升了修復鐘錶的技術。從之前維修中檔鐘錶為主,到慢慢接觸像百達翡麗、江詩丹頓、愛彼等國際高端名表,到現在能維修陀飛輪、三問、萬年曆、多功能等世界上最複雜的高難度機械錶機芯,他的鐘表修復技能在創業過程中得到不斷提升。

  提升:打響「強達維修」品牌知名度

  強達名表維修為什麼在溫州如此出名?

  陳強達笑著說,「除了技術,還要有信譽和服務態度。」

  去年,一女顧客買來才兩個月的歐米茄雙鷹腕錶被汽車碾壓,表殼支離破碎,零件散架,貝母錶盤全毀,上海售後維修估價7萬元。女顧客經人介紹,找到「強達名表維修中心」。

  「這隻表市場價格大概在七萬元左右,當時拿過來的時候,基本全廢了。」陳強達說,他和他的團隊耗時7個月,重新修復組裝,成功復原,僅收顧客2萬元維修費。這讓女顧客開心不已。

  「維修鐘錶,就好像醫生治病,把支離破碎的鐘表修復完好,讓它重獲新生,這便是我最開心的事兒,成就感滿滿。」陳強達說,一直以來,他要求自己和團隊要堅守四個維修原則:在鐘錶修復的允許範圍內,一是修後鐘錶沒有修的痕跡;二是修後的鐘表要走時準確;三是修後的腕錶要防水;四是修後的鐘表要耐走,不能修好後短時間內又壞了。

  陳強達說,服務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強達名表維修中心」接待深夜來訪的客人

  一天深夜,一顧客致電錶示,其歐米茄腕錶進水了,需要修復。同時接到緊急電話的陳強達和陳瑞祥父子倆火速趕到維修中心。

  「手錶進水,需要緊急修復處理,要不然氧化了,後果會很嚴重。」陳強達說,這也是顧客的一份信任。事後,記者了解到,陳強達的維修店全年無休,只為滿足顧客的緊急需要。

  正是因為執著的工匠精神,對客戶負責的態度,「強達名表維修中心」如今成為溫州鐘錶業當之無愧的一個招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忠實顧客。

  飛躍:向精神小康邁進 引領溫州鐘錶文化走向世界

  「小康生活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富裕,更是精神文化素質的提升。」陳強達說,鐘錶修復事業越辦越大,離不開兒子陳瑞祥的加入。

  2008年,陳瑞祥代父親參加在香港舉辦的研討會,幾位業內人的一句「溫州人只是有錢,哪懂什麼鐘錶文化?」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回溫後,他與父親商議,決定加入鐘錶行業,打造鐘表文化,為溫州人爭一口氣。

  「我當時極力反對,他事業前景那麼好,而我們這行,辛苦也不掙錢。」陳強達說,然而,同樣愛好鐘錶的兒子成功說服了他,並做得有聲有色。

  陳瑞祥

  陳瑞祥加入後,首先給自家的鐘表修理店做了幾個升級之舉,一是擴充了門面規模;二是利用資源迅速與多家國際名表廠商建立合作關係,使原裝零配件無憂。隨後,陳瑞祥自己去北京、上海、西安、香港等地拜師學藝,並師從國家輕工業鐘錶研究所韓天明教授,學習鐘錶歷史、技術、品牌等知識,為鐘錶文化之夢打下基礎。

  「如今,他要比我優秀得多!不光是技術,他對鐘錶文化的理解也比我要透徹!」陳強達自豪地說。

  傳統鐘錶的終極價值在於文化。2015年,甌江路的強達鐘錶文化中心正式創立,這是父子倆共同打造的一個致力於古董鐘錶研究和傳播鐘錶文化的交流場所。在爺爺和父親收藏鐘錶的基礎上,陳瑞祥搜羅全球各種古董名表,如今,已收藏了各式鐘錶5000餘件。其中,「中國共產黨成立五十周年」、「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水電站建成」等三件珍貴的紀念座鐘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獸首腕錶」

  「爺爺收藏、整理鐘錶,父親修復鐘錶,我在他們收藏和修復的基礎上,再進行鐘錶設計研發,制定鐘錶行業標準等。」陳瑞祥說,他歷時5年同國際大師合作完成的「獸首腕錶」,把中國元素與腕錶完美融合,深受國內外業內人士好評。

  為了讓更多溫州人了解鐘錶文化,在鐘錶文化領域實現「文化脫貧」,陳瑞祥與父親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公益事業上。他們從收藏品中挑選出2000餘件鐘表進行修復,經歷3年,共修復100餘件鐘表,作為「時光的印記」鐘錶展的陳列品。如今,「時光的印記」鐘錶展正在各地巡展。從2018年至今,陳氏家族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溫州博物館、世界溫州人博物館等無償捐贈十二件珍貴的鐘表作品,為溫州的鐘表產業和文化事業做出貢獻。

  此外,陳瑞祥還發起《走進鐘錶世界》公益活動,成功將鐘錶修復技藝申請成為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連續舉辦「進社區送服務」免費維修鐘錶活動,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當問到未來有什麼新計劃時,陳瑞祥表示,作為百年鐘錶家族,爭取將鐘錶愛國主義基地落在溫州。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相關焦點

  • 鐘錶維修師朱世雲 | 修復的不僅是鐘錶,還有人的感情!
    「朱世雲」\修復的不僅是鐘錶,還有人的感情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存在絕對的公平,或許只有時間是最公平的,一天有24小時,一個小時有60分鐘,一分鐘有60秒。"鐘錶" 是一個載體方寸之間展現了人類對技術無止境的革新。也承載了一段段鐘錶持有者背後的故事。「作為一名鐘錶維修師,從業30年中,手上維修過的鐘表不計其數,也見證了許多鐘錶背後有溫度的故事。」
  • 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故宮鐘錶修復迎來百年最輝煌時刻
    王津感覺到,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日漸濃厚,這是以前從未見到的景象。  ■ 對話「寧可修慢一點,也不要急躁」【人物檔案】王津1961年生,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研究館員,1977年起在故宮從事文物鐘錶修復,陸續修復和檢修了三百餘件鐘表,曾在國際國內重要博覽會展出。
  • 「古鐘錶聯合修復室」在瀋陽故宮揭牌 完成修復的清宮鐘錶亮相
    16日,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古鐘錶聯合修復室」揭牌儀式在瀋陽故宮舉行,清銅鍍金鳥音座鐘等5座於近日完成修復的瀋陽故宮館藏清宮鐘錶亮相。完成修復的鐘表。於海洋 攝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表示,故宮的古鐘錶修復技藝2014年被國家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故宮唯一沒有間斷的一項修復技藝。
  • 強達鐘錶「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腕錶」演繹東西方美學極致
    傳統文化 煥發新生傳統文化的綿延悠長,賦予了普通事物以盛的生命力和強勁的感染力。手錶,不再只是一種計時儀器和冷冰冰的機械設備,它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寄託和文化內涵的延伸與表達。「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腕錶」本著「兵貴在精而不在多」的原則,只少量生產,可謂件件精品,在方寸之間的錶盤上演繹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頂級工藝 演繹中國風生肖,作為中國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最早可追溯到史前的傳說時代,在漫長的歲月中,對華夏子孫的生活變遷對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因而以生肖為創作題材的腕錶也層出不窮。
  • 時間交替的新年,收錄一本鐘錶好書致意光陰
    對於時間流逝的無限感慨,對於美好事物的欣欣嚮往,一直都是人類精神寄託的無邊追求。時間一直在逝去,那些計時工具卻一直在歷史的長河中保留。每一件得以保留的器件都散發著一種特殊的標誌,仿佛在告訴每一個人,什麼是真正的永恆。在年與年交替、年代與年代更迭的時間點上,不如收藏一本關於鐘錶的好書,細細品讀,致意此刻光陰。
  • 三十而立的深圳鐘錶展,真的不一樣
    一聊得知,他來自浙江紹興,名字叫吳子能,為了推廣,他專門來到深圳鐘錶展,他說他還已經申請了國家專利~去年他在深圳鐘錶展今年的深圳鐘錶展,他再次趕到現場,推廣世界時腕錶,希望能找到廠商進行合作常偉老師的時間書吧展廳裡,每天內容豐富,除了之前的文章裡寫的外,還有這次的《世界名表歷史機芯大全》新書發布會,由邵琦良、鍾嘉傑撰寫。
  • 典藏專輯丨皇家做鍾處的延續:故宮鐘錶修復組概介
    自1693年康熙從海內外召集優秀工匠到皇家御用作坊供職起,做鍾處人員逐年增多,形成如下的組合:一是由中國各地鐘錶製作中心選派優秀工匠到皇家供職,其中又以廣州鐘匠居多。據廣州博物館人員考證,「廣匠是由廣東督撫挑選至宮內服役的做鍾能手,乾隆時期,廣匠一般每月錢糧四五兩,口分銀(飯銀)二三兩。個別廣匠進京安家時,給安家銀八九兩。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43年收了4個徒弟
    > 古鐘錶是西洋舶來品,明代傳教士利瑪竇將鐘錶帶入中國宮廷,到了清代,皇宮裡設立做鍾處,康熙皇帝還從國內外召集優秀的工匠製作、修復鐘錶。流傳至今,古鐘錶修復技藝是清宮唯一一項流傳且未間斷的傳統工藝。 1977年,王津來到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從事文物鐘錶修復與保護工作,與此同時,故宮第一代鐘錶修復師徐文磷兒子、第二代鐘錶修復師徐芳洲正式退休。站在徐芳洲先生的工作檯前,摸索著使用對方留下的工具,王津靜下心來,對抗時間在鐘錶上留下的痕跡,成為一個「修復時間」的「魔法師」。
  • 「故宮男神」王津: 培養年輕人 讓博物館的鐘表 重新動起來
    11月15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的研究館員王津現身「瀋陽故宮學術講壇 名家大講堂」,為沈城市民帶來一場精彩的講座,為大家展示故宮鐘錶修復的奧秘。  今年6月,瀋陽故宮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正式籤訂協議,成立「古鐘錶聯合修復室」,開展合作性修復研究瀋陽故宮博物館館藏鐘錶。
  • 矯大羽,中國唯一世界著名鐘錶大師今晨辭世
    矯大羽本身並非出身鐘錶世家。但他出身在中國蘇州的一個藝術家庭。父親矯毅是中國西泠印社成員、金石篆刻藝術家,母親擅長書法,妹妹擅長雕刻,一家人都有一手中國文化技藝在身。矯大羽自己從雕刻開始了他的藝術人生,12歲時接觸到機械鐘錶世界。
  • 鐘錶界的《海闊天空》讚歌
    當下已入中年的我再次聽到此歌,心中已能悟到歌者的所思、所盼。2014年,Eric參加了「最後一次北極探險」,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氣候變化可能斷絕之後無外力支持的北極探險之路。Eric的所有探險活動都旨在引導人們了解全球變暖對一些最蠻荒、最偏遠和最美麗的地方的影響。
  • 古代鐘錶製作的價值與現代鐘錶文物的鑑定
    當然,這種擔憂與焦慮在後來鐘錶的革新中煙銷雲散了……現代鐘錶文物的收藏與鑑定由上文可知,基於時間管理與時間記錄而誕生的鐘表製作與革新對於古代社會的意義重大。人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時間問題!鐘錶的革新由最初通過觀察天體運動……到漏壺計時……再到後來機械鐘錶的出現……都是當時社會最新「科技」與最複雜工藝的集中體現!!
  • 鐘錶維修師王志超 | 我們修表匠是一個用手藝處理時間的人
    ——「滴答滴答」的指針轉動聲時時縈繞在耳邊,似乎在講述這位師傅從少年到中年。這28年的修表生涯對於快50歲的王志超來說,生活正如同不緊不慢、不急不快的鐘表,在一天天的守望中悄悄走過。 最初進入鐘錶世界的他,如饑似渴地找大量的專業書籍,從原理入手,苦練基本功。同時,這也為王志超以後的鐘表維修技術中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如今,王志超在高基礎的技術上,遇到少件、壞件、嚴重損傷時可非常熟練運用所掌握的手工製作能力進行零件修復、零件製作、翻新、打磨等。
  • 知名鐘錶「網紅」王津師徒做客百度直播,分享宮中趣事
    愛一行,擇一事,鍾一生,修鐘錶這件事王津一幹就幹了40年,從稚氣未脫的16歲少年,到如今兩鬢髮偶有斑白,「喜歡就能幹一輩子」的初心未曾改變。「變魔術人鍾」被業界認為是「公認的、世界上最複雜的西洋鐘錶之一」,有七套傳動裝置,總共一千多個零件。「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王津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讓「變魔術人鍾」重新動了起來。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43年收了4個徒弟,都是紀錄片熱播之後收的
    >擇一事,「鍾」一生 古鐘錶是西洋舶來品,明代傳教士利瑪竇將鐘錶帶入中國宮廷,到了清代,皇宮裡設立做鍾處,康熙皇帝還從國內外召集優秀的工匠製作、修復鐘錶。流傳至今,古鐘錶修復技藝是清宮唯一一項流傳且未間斷的傳統工藝。 1977年,王津來到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從事文物鐘錶修復與保護工作,與此同時,故宮第一代鐘錶修復師徐文磷兒子、第二代鐘錶修復師徐芳洲正式退休。站在徐芳洲先生的工作檯前,摸索著使用對方留下的工具,王津靜下心來,對抗時間在鐘錶上留下的痕跡,成為一個「修復時間」的「魔法師」。
  • 2015年中國鐘錶大事記 │ 一周頭條
    在本屆巴塞爾鐘錶珠寶展上,中國展團不論是參與品牌,還是參與人數都超過往屆。一路走來,從開始的單打獨鬥到今天的集體亮相,國際試水,無不展示出中國鐘錶人勇於開拓的信心和勇氣。可以預見,未來的巴塞爾展會,會有更多的中國品牌勇於亮相,代表了中國消費品牌的新面貌。
  • 世界鐘錶簡史
    這是習慣了快餐文化的人普遍存在的困境。時至今日,表早已不是單純的計時器或炫富工具。當戴著桑託斯和懷表的紳士淑女們在酒會中討論古代日內瓦的制鐘工藝時,只識大金勞的土豪站在旁邊,多少有會有些尷尬。現在的玩表,除了實用價值和顯示身份外,賞玩的還有它的文化歷史。大約六千年前,「時鐘」第一次登上人類歷史的舞臺:日晷(gui)在巴比倫王國誕生了。
  • 朗格歷史上最複雜鐘錶的秘密
    他們受鄰居的委託,想詢問朗格公司這塊損壞了的懷表是否還值得修復。當天,這對夫婦並沒有得到答覆,因為這表超過了辦事員的評判能力,辦事員僅看華麗厚重外觀只知道這塊懷表價值不菲。出於安全的考慮,懷表被安置到保險柜中等待朗格公司古董鐘錶修復部門的主管Jan Sliva來查看。
  • 長篇小論—聊聊鐘錶文章的寫作套路
    隨著腕錶市場和腕錶文化的發展,相應出現在市面上的鐘表文章琳琅滿目,五花八門。其中包含有品牌官方宣傳文,傳統鐘錶門戶媒體文章,自媒體文章。官方文章通常是根據品牌的宣傳點和設計方向而作出來,語言簡練,配圖精美,傳達出表款的設計精髓。從包含的信息來說,其包含的信息是最少的,因為講太多了,就不優雅了,要逼格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