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讀懂劉備的人,不足以談人生(深度好文)

2021-02-09 國學文化

作者:不賤少年

來源:不賤少年(ID: shaonianlsg)

一個普通人堅持夢想一陣子沒問題,但滿懷激情地做一輩子,太難。

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說出了我多年來看三國的一個疑問。

看到一句話:

20歲看三國覺得曹操最厲害,40歲看三國覺得司馬懿最厲害,60歲看三國覺得劉備最厲害。」

20歲覺得曹操厲害我能理解,挾天子令諸侯,擁軍百萬徵戰天下,風頭無盡。

40歲覺得司馬懿厲害也能理解,隱忍善謀笑到了最後,天下歸了司馬家。

60歲看劉備最厲害?

這個,沒能理解,劉備有人望所歸,有能臣名將,但最後國滅,身邊的朋友將領也都沒能保住。

從用人和留人心上說確實厲害,但怎麼說也不能達到比曹操和司馬懿強達到「最厲害」這個評價吧?

對比其他一流人物,劉備的家庭只給了劉備一個天子姓和門口那顆長相奇特的大樹。又是單親,和母親相依為命賣草鞋為生。出身一無所有。

但是,他從開始就以取天下為目標,遇到什麼挫折,在多麼難的境遇下都沒有變過初心。

半生戎馬奔波,年到半百,還寄人籬下,寸土未有。

在劉表的荊州痛哭自己年華已逝,脆弱的像個孩子。但是擦乾淚,我們看到他對目標的堅持毫不動搖。

就好像他早知道自己生前絕對能成功一樣。

他用超一流的努力和堅持,硬生生改變了自己不入流的命運,把自己強行拉高了幾個檔次,成為那個時代超一流的大人物。

如果不是拼命的堅持和努力,我們就不會在史書上看見這個名字了。連跟別人和傳都不配。

公元201年,也就是建安六年,上帝和劉備開了個玩笑。

曹操大軍來攻,新得不久的汝南隨即陷落。

劉備又一次成了喪家之犬。

之所以說「又」,因為在這之前,他就已經飽嘗失敗之苦了。

年輕的時候,他和曹操、公孫瓚等人一起打黃巾,曹操、公孫瓚已經成了一方諸侯,他還只是個縣令,手下沒兵又沒名氣;

好不容易有機會入主徐州,眼看就要走上人生巔峰時,卻被呂布偷襲,徐州和家眷都丟了;

向呂布求和後不久,又被呂布打敗,他不得不投靠曹操;

原以為曹操能幫他出頭,沒想到再次敗於呂布,又一次丟了家眷;

直到曹操親率大軍前來,才打敗呂布,劉備隨曹操回許都,在這期間,他愛上了種菜;

與曹操煮酒論英雄被嚇出一身冷汗後,曹操派劉備去攻打袁術,劉備趁機重新奪回了徐州,可惜沒多久又被曹操打敗,這次不但家眷,連關羽都丟了;

……

每一次都輸得底朝天,每一次都輸得乾脆利落,這就是劉備顛沛流離的前半生的最直白寫照。

轉眼間,他已經四十歲了。四十歲之前,他先後投靠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寄人籬下,屢戰屢敗,依然手無寸土,流離四方。

孔子老先生曾經寫過一篇10萬+爆文《所謂鹹魚,就是指四十歲還不成功的男人》。

他指出,四十歲還沒有成就的男人,一輩子估計也就交代了,這個觀點博得了各個時代人們的廣泛認同,深入人心。

很不幸,劉備就是這樣一條鹹魚。

40歲的劉備,一無所有,前途茫茫,假如時間停在這一刻,他只是一個才能平平、飽受恥辱的不安分子。

如果讓劉備總結一下他的前半生,估計他會這樣寫:

年輕人不可不看之創業的十大陷阱,血淚總結;

創業不得不承受之痛,沒有人比我更懂;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沒人比我更輸得起;

我的前半生,不是在奔跑的路上,就是在找回親人的路上;

最怕你胸懷大志,卻還碌碌無為;

@曹操,你就不要想起我;

生活,請給我一個不哭泣的理由》;

……

哭完之後,還得找出(靠)路(山)。

幸好劉表收留了他。

雖然劉備貴為「常敗將軍」,但劉表一點也不敢小瞧他,這個跟無數梟雄打過交道的男人,儘管屢次失敗,卻名滿天下,不但是朝廷親封的左將軍、豫州牧,手下還有關張等猛將,跟自己的手下比起來,實在是一支精兵。

為此,劉表專門出城迎接劉備,這個禮數和當年袁紹迎接劉備如出一轍。

劉表:「賢弟,你感動嗎?」

劉備:「不敢動。」

劉表:「……」

於是,經過一輪友好磋商,劉備被「分配」到了一個小縣城新野,看守荊州的北大門——新野距離曹軍控制下的宛城只有50多裡。

轉了一大圈,劉備又回到起點,被別人當槍使。

雖然要什麼沒什麼,但劉備欣然領命。

劉表肯收留他,又給他立足之地,這已經很不錯了。

就這樣,劉備成了劉表的客將。

劉備,這個屢次被曹操引以為同類、被世人目為梟雄的男人,現在心甘情願地為劉表這個在曹操看來「徒有虛名」的人看守北大門。

常人或許覺得很難做到,但對劉備來說,這實在不算什麼。

他白手起家,二十多年風雨,受過多少辱,忍過多少恥,或許連他自己也記不清。

當初呂布偷襲奪取了他的徐州,卻又反過來邀請他駐守小沛,關張兄弟意不能平,他輕描淡寫地接受了。

在大家都以為他忘了呂布帶給他的恥辱時,他卻用一句輕飄飄的話就讓呂布喪命刀斧。

而曹操則心甘情願給他當刀使。

在曹操這個亂世奸雄面前,他偽裝成一副忠厚模樣,不但保住性命,還順利取得曹操的信任和認可,更從曹操那裡獲得了獨領一軍的權力。

劉備竟然能讓曹操誤以為他是一個可以收服可以為其所用的人,翻開史書,還能找出第二個如此「戲耍」曹操的人嗎?

這樣的手段,比慕容垂之於苻堅,不知高出多少。

世人知道曹操的強大,卻不知道劉備的強大,豈非失之偏頗?

然而,這還不是劉備身上最強大最耀眼的地方,劉備的最可怕之處在於,他好像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什麼,並形成一種強大的信念,讓其始終不甘居於人下。

在後來,他更是樹立起了興復漢室的崇高理想。

而曹操呢,似乎一直也搞不清自己要什麼,走向哪裡。

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讀《讓縣自明本志令》,人們看到的更多是文人式的意氣慷慨,隨波逐浪,而缺少一個帝國架構者的氣質。

而孫權一生的努力,也不過在於自保。

司馬懿之流更無足道。

只有劉備,始終為了這個理想奔波努力,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飄零半生仍不改初心,不亦壯乎!

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一個夢想,堅持一陣子沒問題,但時間一長,吃了幾次苦,遭了幾次失敗,聽別人說了幾句閒話,可能就難以為繼,即使仍然堅持,也很難像剛開始時滿懷激情地去做。

劉備說,這點我做到了。

不管處在什麼位置,遭遇多少失敗,劉備始終不改理想。

建安六年到建安十二年,劉備在新野一待就是六年。

除了在建安七年,打過一次小仗後,劉備其餘時間都待在新野。

這可能是劉備一生中最為安逸的時光。

一個長期生活在緊張狀態中的人,有朝一日突然安逸了下來,或許會很快失去鬥志。

看看滿洲的八旗勇士是怎麼墮落的就知道。

看看多少人倒在糖衣炮彈之下就知道。

就說我們自己吧,如果有一天,老闆突然給你一個月假期,你會做什麼?

絕沒有意外,很多人都會選擇吃喝玩樂。

但是劉備沒有,戰爭沒有打垮他,安逸也沒有打垮他。

遍觀史書,我們找不到在這期間,劉備放縱享樂的蛛絲馬跡。

他做的事情還是練兵、訪才。

這樣的人,可怕吧。

劉備知道自己要什麼,更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

極度自律,永不放棄,構成了劉備生命中的第二條主線。

愛因斯坦說:「我從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對這種豬欄的理想,劉備是一向不以為然的。

有個許汜的名士,就因為曾經跟別人「求田問舍」,被劉備狠懟了一頓。

後來辛棄疾更是在詞中引用這一典故: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日子一天天過去。

40歲到47歲這段時間,正值壯年,是一個男人大幹一番事業的好時候,劉備卻只待在一個小縣城,天天望著北方的強敵,暗自嗟傷。

如果劉備會填詞,恐怕也會寫出「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裡,故人長絕」這樣的句子吧。

但在這個期間,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

建安十二年,此時的曹操正率大軍討伐烏桓,國中空虛。

劉備趁機向劉表提出偷襲許都的建議,但此時的劉表已是年老志衰,不能採納。

後來,劉表請劉備赴宴。

相談正歡時,劉備起身去廁所,回來之後,劉表卻看見劉備臉上有淚痕,忙問他怎麼回事。

劉備說:「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他傷感的不是房子車子,而是不能在人生最好的歲月裡去建功立業,這才是一個英雄的悲傷。

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髀肉復生,這對一個胸懷大志、想要建功立業的人來說,是多麼悲傷的事。

劉表只能表示呵呵噠。

這段時期可能是劉備最惶恐最無助的時候,曹操大軍隨時可能南下,劉表病危,可能引發荊州的內鬥,該何去何從,連他自己也不清楚。

這時,他多麼希望有個人能為點撥迷津,出謀劃策。

說來也巧,諸葛亮「恰逢其時」地進入了劉備的視野。

以今天的眼光去看,三顧茅廬絕不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我們按下不表。

只說說劉備。

雖說諸葛亮有「臥龍」的名聲,但跟劉備比,是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的。

劉備是左將軍,領豫州牧,英雄之名海內無人不知。

而諸葛亮尚只是一介布衣。

從年齡上看,劉備47,諸葛亮27,足足大出二十歲。

但就是這種情況,劉備幾次三番翻山越嶺腆著臉去見一個比他小二十歲的布衣青年,向他諮詢國家大事(不是問怎麼保養皮膚哦)。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短短幾句話,就把自己對於時局的痛心,對於自己雖有雄心卻無力改變的無奈,對於雖然無奈卻仍欲赴湯蹈火的決心,對於人才的殷切渴望,勾勒得無比清晰,即使今天聽之,也不禁使人淚目。

如果你是諸葛亮,能不感動嗎?

這一點,劉備就足以和他的祖先劉邦相比。

在人生艱難之時,劉備沒有閉門造車,而是不忘學習,不恥下問,努力尋找事業上的導師和同志。

結果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一出山,劉備才迎來了人生的最大轉折。

現在,很多人三四十歲就覺得自己折騰不動了,而在一千八百年前,47歲的劉備仍然說自己「志猶未已」。

我想,這就是英雄吧。

連續的失敗沒有消磨掉他的雄心,多年的安逸也沒有消磨掉他的銳氣。

賈伯斯有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

劉備不就是最佳的詮釋者嗎?

在那麼多的挫折和失敗面前,他從來不覺得時間太晚,從來不失去自信,從來不驕傲不氣餒,時刻保持初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對此,我只想用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話來作結語:

「這樣的一個人,就算落於九幽之下,也會一步步向前,慢慢爬上來。只要他想,沒什麼不可能的。」你若喜歡,點個好看 

相關焦點

  • 未讀懂劉備的,不足以談人生
    年輕的時候,他和曹操、公孫瓚等人一起打黃巾,曹操、公孫瓚已經成了一方諸侯,他還只是個縣令,手下沒兵又沒名氣;好不容易有機會入主徐州,眼看就要走上人生巔峰時,卻被呂布偷襲,徐州和家眷都丟了;向呂布求和後不久,又被呂布打敗,他不得不投靠曹操;原以為曹操能幫他出頭,沒想到再次敗於呂布,又一次丟了家眷;直到曹操親率大軍前來,才打敗呂布,劉備隨曹操回許都
  • 不讀懂曹操,不足以談人生(深度好文)
    精闢閱讀中國人必備閱讀寶庫,涵蓋人生哲學、職場智慧、教育經驗、情感文學,每日奉上有思想深度的營養套餐。比如上下安插自己的人,把曹家的女兒嫁給皇帝,用皇帝的命令把其他諸侯趕走,擴大自己的領地。要知道,「槍打出頭鳥」,多少仁人義士被暗地裡的手段,一輩子有委屈難伸張。曹操這輩子沒稱帝,說了那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他真正實現了,做人低調隱忍,擺正位置,有了大出息。能屈能伸,善於適應。
  • 【品論三國】未曾讀過劉備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年輕的時候,他和曹操、公孫瓚等人一起打黃巾,曹操、公孫瓚已經成了一方諸侯,他還只是個縣令,手下沒兵又沒名氣;好不容易有機會入主徐州,眼看就要走上人生巔峰時,卻被呂布偷襲,徐州和家眷都丟了;向呂布求和後不久,又被呂布打敗,他不得不投靠曹操;原以為曹操能幫他出頭,沒想到再次敗於呂布,又一次丟了家眷;直到曹操親率大軍前來,才打敗呂布,劉備隨曹操回許都
  • 蘇軾一生最智慧的20首詩詞,不讀懂不足以談人生
    作者:見三來源:詩詞天地(ID: shicitiandi)音頻:洞見人生緣何少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夜醉歸家,怎麼敲門都沒人開,本該是讓人惱怒的事。脾氣好如賈寶玉,唯一一次發脾氣也是因為僕人遲遲未開門。他卻淡然一笑,索性倚著手杖聽江聲。這是對人的溫柔。靜夜沉思,豁然有悟,白天的憂愁煩惱和得失榮辱一筆勾銷,以更豁達的心胸接受一切。
  • 「不讀懂曹操,不足以談人生」,曹操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
    楊修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後來楊修幫助曹植與曹丕奪嫡,曹丕起了疑心。曹操信奉「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人生原則,楊修只好死。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殺了袁軍,並派出8萬名士兵,顯示了曹操性格的殘酷。公元9年,曹操指揮了一場屠殺,無辜的百姓遭到大屠殺,牽連了無數人。情況非常悲慘!
  • 楊振寧「跨行」談《易經》,其中暗藏人生之道,讀懂受益一生!
    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深受其影響;它也是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其實把你可能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回答了。楊振寧「跨行」談《易經》,其中暗藏人生之道,讀懂受益一生!
  • 未曾在深夜裡吃泡麵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有句話說,未曾在深夜裡痛哭的人,不足以談人生。而我想說,未曾在深夜裡吃泡麵的人,也不足以談人生啊!!MAMA冬陰功泡麵的味道真的很像正宗冬陰功的味道,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得了的。但因為我口味比較重,好酸好辣,但這款泡麵量有點少,我每次都是拿個大碗兩包一起泡,不然吃不飽。它裡面是一包調料粉一包調味醬,我每次都是全部擠進去,泡三分鐘就迫不及待要吃了,又酸又辣,完全的泰國風味,喜歡吃冬陰功,又重口味的寶寶一定會愛上它。
  • 讀懂了李叔同,你就讀懂了人生(深度好文)
    縱情聲色的世界是人生的羈絆,命運的羅網框住了千萬人,也框住了他。流年消磨著他的青春與熾熱,琴棋書畫也填補不了靈魂的空虛。於是,在塵世中苦苦掙扎的他,選擇了另一條路。佛前嫋嫋青煙,耳邊晨鐘暮鼓。一入佛門,萬千嗔痴,俱化雲煙。
  • 人,不能讓心情生病(深度好文)
    人,不能讓心情生病(深度好文) 人生哲理
  • 《易經》智慧: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易經》上講:「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意思是說,人的善行如果不積累,就不能成就一生的名聲;人的惡行如果不積累,就不會遭到殺身之禍。這句話中的「積」字非常關鍵。現在社會,物質越來越發達,人心越來越浮躁,很多人的眼光也越來越短,不懂得「積」的重要性。做一點善事,就總想著馬上見到回報,如果暫時沒有回報,或者正巧遇上一點壞事,就認為「善有善報」是騙人的。有人做了一點壞事,沒有受到什麼懲罰,就認為「惡有惡報」是騙人的。其實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眼光要放長遠一些。
  • 不讀懂《西遊記》四種心態,不足以談人生
    擁有歡喜心的人,既能放得下過去,也珍惜得了當下,更憧憬得了未來。心之所向,非利非權,而是開心和快樂。正如馬德華說的那樣:「《西遊記》不再是一個劇本,更是人生的感悟,豬八戒也不止是一個角色,而是智慧的領悟。」在八戒心目中,生活有山路水路,沒有絕路。
  • 藏心(深度好文)
    文 | Autumn來源:洞見(ID:DJ00123987)藏,是保全之道,亦是破局之法。古語有言:「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隆冬時節,看似蕭索,實則暗藏大自然的智慧與生機。人生的諸多煩惱禍端,很多時候都緣於兩片薄唇。三國時期的廖立,還只是個謀士時,就很受劉備器重。不到三十歲便被任命為長沙太守,沒過幾年又做了巴郡太守。劉備稱王漢中後,還將他升為侍中,命他陪伴左右、出謀劃策。
  • 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標題 / 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文 / 柴靜原載於 / 柴靜新浪博客【1】「我是踩著屍體上船的」高秉涵說。十多萬人在金門的海灘上等船,來了兩艘,每艘最多一艘能裝一萬人。
  • 有節制的人生,活得更高級(深度好文)
    那麼,這個被說很節制的人,往往很容易就會讓人肅然起敬,好感度油然而生。有句話說,順境能節制,逆境方能堅韌;智者不以境役心,而以心制境。懂得節制的人,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己,總有一個恰如其分的度,總能給人一種剛剛好的舒適感。
  • 路遙看透人生的語錄,讀懂了的人,也就明白了一個永恆不變的道理
    在沒有讀路遙的這段語錄前,我讀過柴靜的這樣語錄,柴靜說過,「沒有在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談人生。」那麼從這段語錄中,我們就應該領悟到了,想要去談論人生的人,一定是經歷了很多別人沒有經歷的痛苦和挫折,才會在深夜裡痛哭,才會明白人生,才會懂得人生。一個懂得了人生,看透了人生,應該是什麼樣的人呢?
  • 張潮,一個有趣的男人(深度好文!!!)
    這種男人,如駘蕩春風,使人心曠神怡,讓人不由心生嚮往。    大約在他48歲,已到「油膩大叔」的年紀的時候,張潮斷斷續續寫成了《幽夢影》這部小品文集。以「幽夢影」為名,取「如幽人如夢境,似真似幻,如影隨身之意趣」,並蘊含「破人夢中囈語,發警醒世人」之良苦用心。良苦用心我沒有讀到,我讀到的是古代中國人獨特的生活智慧和藝術。
  • 為什麼說沒吃過沙縣鴨腿飯,不足以談人生?
    司慶的活動方式有很多有的逗比耍寶,讓人笑完後感覺一陣茫然=比如下面的有的文藝範滿滿,卻稍顯熱鬧不足
  • 《活出生命的意義》: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在第一階段顯露的症狀是驚恐,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種恐懼在進入集中營之前就已經產生了。那時,弗蘭克爾和1500人共同坐了幾天幾夜的火車,在火車上,每個車廂都要容納80人,空間狹小到所有人都只能躺在自己的行李上,守著各自所剩無幾的財產。
  • 沒聽過閩南語歌曲,不足以談人生
    愛情騙子我問你都說沒聽過閩南語歌曲不足以談人生,有人把閩南語歌曲的主題大致分為以下幾類:唱歌批負心漢,我的愛情不復還;誰人知道我多難,悽悽慘慘喝稀飯;少年從小不畏難,勇敢拼出一片天。其中,有關愛情的歌曲應該是年輕一代最為熟悉的,這要感謝前陣子翻紅的一首閩南語歌曲——《愛情的騙子我問你》。
  • 愛默生: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深度好文)
    即使斷了一條弦,其餘的三條弦還是要繼續演奏,這就是人生。即使斷了一條弦,其餘的三條弦還是要繼續演奏,這就是人生。——愛默生因為不論好壞,人只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只有耕種自己的田地,才能收穫自家的玉米。上天賦予你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只有當你自己努力嘗試和運用時,才知道這份能力到底是什麼。——愛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