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效應中,有刻板效應、定勢效應、慣性效應、投射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及首因效應等七個心理效應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
一、共同點。上述七個心理效的共同點,就是「先入為主」,即當事人事先將自己的某種心理去揣摩、認知他人或它事;這種「先入為主」主要表現在:對他人或事物的認知上具有定勢性、泛化性和擴張性「三性」。
(一)定勢性。定勢(即心向)是指重複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它影響解決問題時的傾向性。定勢的作用是指人們在從事某種活動前的心理準備狀態,會對後邊所從事的活動產生影響。如定勢效應是指人們對某個人或事物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看法認為這個人或這一事物都具有這一特徵。
(二)泛化性。泛化指的是當某一反應與某種刺激形成條件聯繫後,這一反應也會與其它類似的刺激形成某種程度的條件聯繫,這一過程稱為泛化,泛化有二種形式:一是不完全泛化,即反應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類似、相關聯的事件;二是完全泛化,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類似、無關聯的事件。
一般情形是不完全泛化,即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類似、相關聯的事件。如暈輪效應,初次見到某人穿著整齊,談吐不凡,就很可能認為他是個生活講究,知識淵博的人。
泛化是區分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的唯一依據。
(三)擴張性。擴張性是指人們對某人或某事有某種特性認識後,將這一特徵推廣到該人該事也具有這一特徵。如首因效應,當事人與某人第一交往發現其為人和善,則很可能他與其他人交往也是和善的。
二、不同點。刻板印象、定勢效應、慣性效應及投射效應主要是體現定勢性,而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和暈輪效應主要是泛化性和擴張性。
(一)刻板印象、定勢效應、慣性效應及投射效應都是以社會共識和自我認識去定勢去認識他人或事物。如刻板效應很大程度上受人們觀念影響,比如,老師是溫文爾雅的,農民樸實的,這是大多數人的觀念;定勢效應主要受自我社會實踐、價值觀及文化習慣等影響,即用「老眼光」看人、看事物。比如,父母總希望子女找一個穩定的工作,特別是找一個央企或國有企業,不希望子女闖蕩。慣性效應與定勢效應類似,主要受自我社會實踐、價值觀及文化習慣等影響。
刻板效應與定勢效應主要是社會共識或環境影響去定勢認識他人或事物,這裡的社會共識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社會理念等社會群體心理。比如刻板效應是由社會共同對某一事物產生的定勢心理:年輕人敢闖敢幹,老年人墨守成規。又如定勢效應受環境影響去定勢認識他人或事物:啞巴買牙刷做刷牙動作影響,可能誤導人們盲人買眼鏡要做戴眼鏡動作。
而投射效應與慣性心理主要是個體主觀認識去定勢他人或事物,這裡的個體主觀認識主要包括個人價值觀、社會閱歷等主觀因素。比如,投射效應就是以自己想法去揣摩他人,以自己的感受去體會他人情緒情感:自己努力工作是為升職,很可能,認為同時小王努力也是為了升職;自己在站在馬路上感覺很冷,同樣猜想站在馬路上的小李也可能很冷。
慣性心理效應與刻板效應、定勢效應和投射效應的主要區別是:一是慣性心理具有較強的能量性。它這種能量叫做慣性心理能量,通俗的說,就是人們某種心理長期存在、作用後,凝固成為一種比較穩定的固化心理。這種固化心理的穩定性,它如現實中的其它物體的動量一樣,具有能量性。
固化心理如同其它物質運動狀態一樣,具有一定的慣性,如同牛頓慣性定律指出的,如果沒有一定力的作用是不會其運動狀態的,即不會改變固化心理形態。如果要改變它,必須有一種與其相反相等力量與其抗衡。正是因為有了固化的心理能量才會使人們不容易改變其心理。這就是慣性心理效果的根本原因,這也是慣性效應與刻板效應、定勢效應和投射效應的重要區別。
二是個體性較強。我們平常說的「老頑固」,就是指這種慣性心理能量較大。比如,社會發展較大,但某些人仍然堅持過去觀念、過時的生活方式;甚至不願改變,若要改變,則可能產生很大的不滿情緒。
(二)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和暈輪效應主要是泛化性和擴張性。
1、泛化性。上述三個心理效應都具有將事物的某一特性泛化到整個事物也具有這一特性。比如首因效應就是將第一次認知某一特性,泛化到其它方面,比如首次對張三談吐好,則認為他可能是一個有學問的人。
2、擴張性。上述三個心理效應都具有將事物的某一特擴張到整個事物也具有這一特性。比如首次感覺李四說話聰明,則認為他其它方面也聰明。